关于菊花的借物喻人的诗句精选123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8-31 浏览

描写菊花的诗句借物喻人

1、描写菊花的诗句佳句

(1)、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2)、小菊:花的直径在6厘米以下,属满天星型,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园或陈设。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状写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形态。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4)、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5)、秋风吹来,一路菊香。陶公虽然不知去处,路边金英依旧烂漫。

(6)、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7)、李清照眼中的菊花却是与她一样消瘦憔悴、孤独寂寞的。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也是天气转凉的时候,更是容易思念亲人的时候。此时,赵明诚不在她身边,她只觉清冷难挡,她只有借酒消愁,一个人对着清瘦的菊花直到黄昏后。

(8)、其他诗论家也认为写神比写形更重要,如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所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

(9)、                                        淇滨区天山小学 王晓珂

(10)、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1)、三径芳根自不群。每于霜后播清芬。枝头蛱蝶如羞见,篱外征鸿不可闻。——《鹧鸪天(咏菊)》作者:陈德武

(12)、这首诗写白鹭鸶孤飞独立,不仅写了它的色泽、姿态、神态与境遇,而且托鹭喻人,象征了诗人自己孤寂、彷徨的心境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可以说诗中所咏的白鹭鸶,就是诗人李白的自我写照。

(13)、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14)、我心想:这么冷的天,连我这么大的人都抵挡不住寒风的袭击,这小小的菊花竟能受得住这般风寒。我明白了菊花能与清寒相伴,这种美就是——惊艳。

(15)、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唐·太宗《赋得残菊》

(16)、中华诗院文化顾问:何道泉、王伟华、王世志、屈启晓、李闽生、姜学光、宋军、刘贵方、史泽鄱、李汝川、余海岁、郭公军、张兴根、王凤山、任文杰、刘兴君、金维意、富晖、王金良

(17)、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赋》

(18)、语文教师,现任学校年级备课组长一职。致力于“先成人后成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爱好广泛,最喜欢挑战新事物,常欣喜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及自己每迈出新的一小步

(19)、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乡村生活的诗意,辛弃疾的桃源;“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是囿居山间的诗意,王维的桃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质朴生活的诗意,孟浩然的桃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黄昏落日的诗意,陶渊明的桃源。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爱莲说》是在他语文教学中那一字一句的斟酌,一声一叹的演绎,一动一静的方寸。

(20)、他说“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秋天的早晨,菊花瓣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那缕缕幽香,飘满池岸,沁人心脾。菊花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生长的地方虽然不高贵,却也从来不羡慕那高生的瓦松。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出于低洼之地,却能带给人们美的精神及视觉享受,而那瓦松虽处高位,却毫无用处。在这里,菊花代表了那些不慕容华、品格高洁之士;瓦松则代表了身世显贵、尸位素餐的王孙贵族。相较之下,作者的追求与气节不言自明。

2、关于菊花的借物喻人的诗句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   语文老师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充满诗意的孩子。孩子涉世未深,保有着最美的天真、最真的想象、最纯的笑容。他们的诗意与生俱来——见风便喜,见雨便笑。王老师用实际课例告诉我们:语文老师的天职便是让这一群充满诗意的孩子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土壤上。孩子们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个彩色的梦,语文老师们应该在这片播种希望的土地上满怀激情地耕耘。让我们一起追寻诗意的语文,让诗意的语文在我们的课堂中萦绕。

(3)、《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4)、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5)、关于菊花的诗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这位自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第一诗人,在被放逐途中,为表达自己高贵的爱国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杰作《离骚》。在这里,菊花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wY?6L

(6)、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7)、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8)、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0)、“黄菊开时伤聚散”,每当黄菊花开之时,女主人公就忍不住地开伤感,因为她与爱人离别的时候,正是黄菊盛开的时候,因此每见黄菊,格外动情。不仅如此,黄菊还是他们二人甜蜜爱情的见证,“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曾经他们在花前共诉衷情,许下心愿,立下誓言,仿佛一切都还在眼前。可是“重见金英人未见”,离别了一年,黄菊又开了,还是去年那样开得灿烂,本该是他们约定重逢的时候,却再也等不见去年人,于是“相思一夜天涯远”。黄菊在女主人公眼中既代表了美好的回忆,又代表了残酷伤痛的现实。

(11)、竹子的身形挺拔修长,除了在清风冷月中带有疏朗身姿以外,在风霜中还依然挺立,不会为其折腰。这种潇洒风月、清雅淡泊的品性,就像是世上的谦谦君子,有着不屈的骨气和谦虚的胸怀。

(12)、梅和竹、松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象征着一身傲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的习性受到人们的欣赏与敬佩,所以人们常使用梅花作为奋发图强的激励,在书房里常常作为装饰品。”

(13)、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14)、不仅如此,在黄巢眼中,菊花也不再是南山中的隐士,而是身披黄金甲的战士。

(15)、一阵打扫街道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啊!是清洁工。这么寒冷的天气,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个城市里,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寒冷,默默地奉献着。早晨,当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清洁工就已经开始工作了,晚上,人们都已经休息了,可清洁工还在继续工作。一场大雪过后,人们都呆在家里,唯有那些清洁工,在和风雪搏斗,为了城市畅通无阻,他们无怨无悔,这种顽强的精神正是梅花精神的写照。

(16)、“爱樱维”杯“我爱五莲乡村美〞首届旅游征稿大赛......

(17)、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18)、朗诵指导:周宇、周岩、小Q、赵景旭、吴铁、陈向荣、

(19)、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0)、菊名小议菊之高洁,在于它傲霜独立。而名为花之魂魄,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和园艺家多用极富表现力的辞藻给各种菊花赋予形象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6303666贴切和意韵超凡的名字。

3、以菊花喻人的诗句

(1)、菊花与一只蝈蝈儿画在一起,因“蝈”与“官”同音,就有“官居一品”的意思,即表示祝愿别人长久占据官位。

(2)、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诗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融融”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

(3)、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诗中,从菊花的生命力强来着实写出作者对于菊花的喜爱之情,“不是我偏爱菊花,而是这种花开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别的花能够比得上它了!”作者从这句诗歌中同时流露出对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的敬佩之情,不怕寒冷,坚强傲骨的高尚情操的赞美。

(5)、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己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罢官之事。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此诗在用典上也有独到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晦涩之感。如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6)、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如红黄各半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

(7)、本次习作要求描写一件你喜爱的物品,并重点突出自己对这件物品的喜爱之情。

(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描写菊花的品质的诗句唐·白居易《咏菊》

(9)、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10)、清·曹雪芹《咏菊》:“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1)、还有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陈毅元帅的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刘禹锡曾经这样写到:“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孀”。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12)、飒飒秋风,菊花冒着寒意,勇敢地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香气竞发,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此景色不被欣赏,都会颇多感慨。可是诗人却不这样,在诗人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则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这也从本质上说明了诗人与一般文人的不同。“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极大的不公。诗人借菊花表达志向,不流于粗豪,不失含蕴,融合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13)、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汪遵《彭泽》

(14)、⑶罗含:字君长,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15)、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16)、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7)、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8)、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19)、当然,关于菊花的有名诗词,不限于以上所列。因菊花常出现于,描写秋天、思乡、重阳节之类的诗词中,部分有名诗词之前已作赏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20)、这种写法的咏物诗,或利用某些物事与人们的精神道德有某种相似之处,或人为地将自然物象和与之并无内在联系的社会伦理品德进行象征比附,即以物比德,在咏物的同时,着重表现人的精神品德。

4、用菊花的诗句描写人

(1)、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2)、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3)、焚书坑儒使天下民心相背,雄关大河也救不了秦国的覆亡:

(4)、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

(5)、《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6)、《菊花》唐·元稹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菊花》唐·李商隐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7)、诗人爱菊,是因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自开放,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8)、《野菊》是唐朝诗人王建所作,此诗咏菊而突出“野”字,意在颂其身处陋境荒原但却默默奉献的品质,从而寄托诗人迥于世俗而持节花香鸟语诗词、集锦傲霜斗雪菊花不改的情怀。

(9)、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10)、怎奈花残又莺老。槛里青梅数枝小。新荷长池沼。当晴昼、燕子声闹。亭栏花绽颜色好。风雨催催、等闲开了。酒醒暗思量,无个事、甚刚烦恼。——《菊花新》作者:杜安世

(11)、《溜溜球》         502班 朴埈署

(1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3)、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14)、相思带来的无端无尾的闷与苦楚在李清照的笔下表现得清新秀丽,字里行间渲染出了无法消遣的一份愁却饱含期盼。全词不见字面的豪迈与荡气回肠,却在内心搅动起的起伏不断的涟漪,在兰舟之上,云卷云舒之时期盼来信。相思之情从眉头下来,却又上了心头,美丽而凄凉的情感十分打动人心。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17)、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打击,这时候的菊花在她看来已是憔悴不堪了,哪里有傲霜之气。“满地黄花堆积”,地上堆积的不仅是菊花的瓣,更是自己一颗破碎的心,“憔悴损”,是形容菊花的神态,更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18)、投票规则:至少选择1个你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

(19)、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20)、《叹庭前甘菊花》唐代·杜甫桃换肌肤菊换妆。只疑春色到重阳。

5、菊花借物言志的诗句

(1)、菊花别名秋菊,九月菊、陶菊等,是菊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一个属。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菊花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在中国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化为题材的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唐朝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的结尾中写道,“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也提到菊花,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尤其是陈毅元帅写的《秋菊》我最喜欢。诗中写道;“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这首诗赞扬了秋菊不怕风霜,本性耐寒的坚强品质,借赞扬菊花赞扬中国人民不怕任何困难的坚强决心。

(2)、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3)、扩展资料: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寒菊》。

(4)、人间四季,春天最令人赏心悦目,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春天的美,俯拾皆是。而《钱塘湖春行》通过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早春西湖明媚风光图。每每读到此诗,我便觉世间美好无限,生命蓬勃盎然。

(5)、比如说我们咏个“风”,可写其形:“来无影、去无踪,却能感知”,就取关联物咏之;或取其“性柔而无骨,却能摧枯拉朽,或发生百物”;或取其意“空穴而来、不招自来、留而未住”等不一而足.是故,可咏其千篇而非一律也!

(6)、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7)、                                      浚县北街小学 陈璐

(8)、大菊:花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标本菊栽培。

(9)、唐时,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菊花》:

(10)、这种咏物诗通过物事来喻理,既可形象生动地讲清道理,使人容易领会;又能婉转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不尽。

(11)、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2)、这首诗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

(13)、清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有专门对菊花的描写,从忆菊、访菊、种菊到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再到菊影、菊梦、残菊等,一共12题,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节选)

(14)、此诗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写梦境,故用扑朔迷离的笔法。菊花在酣梦中进入和云伴月的佳境,去寻高朋结良盟。但这种美妙的境界常被打断,因之产生种种懊恼和幽怨。其实这正是林黛玉对爱情理想生活的追求破灭的诗意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黛玉对悲剧命运的预感。读此诗令人感到极其悲凉。

(15)、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对象。有思念远方丈夫,顾影自怜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哀叹个人命运,抒写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x

(16)、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17)、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8)、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明·沈周《菊》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19)、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感官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见诗人体物之精微。“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20)、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怡红公子(贾宝玉)《访菊》

(1)、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2)、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3)、  课堂伊始,王老师出示菊花图片,问:“这是什么花?”说到菊花一定会想到一个人——陶渊明。接着出示陶渊明的诗句:“酒能去百病,菊可去颓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老师请学生读诗,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对菊花的爱是“隐逸之爱”。

(4)、    远山老师是当今诗坛的领军人物,其禅诗更是登峰造极,他善用诗的语言和意境来解悟禅理。其诗《品菊谈禅》,是从自然界和生活中体会领悟到的禅意,“登楼品菊过江来,花笑人欢迷雾开”,将身置于大自然中与天地对话,在恬静中品味菊之淡雅,花笑人欢时,心境自然敞开!“邀月谈禅风有语,无声有意月开怀”,起承转合间完美表达了禅家的至高境界!那种自然本真的玄远虚近、那种天人合一的交汇相融,就在“风有语、月开怀”中得以禅释。正如佛家所云:天下万物皆有佛性,自然生活蕴含禅机。在诗人的眼里,《品菊谈禅》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的品格的升华,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凡人在体悟到生命真谛后的悠然洒脱!

(5)、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6)、东篱黄菊。细捻香枝人事熟。少缓芳尊。且醉侬家麹米春。——陈三聘《减字木兰花》

(7)、艺术指导:郭晓天、萧宽、曾繁升、李华、陈凌广、苌连生、刘丽燕、张志峰、王晴、郭照华、李啸尘

(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10)、宋时,菊花的品格更加受诗人们的青睐,它既有凌风傲霜的形象,又是孤独寂寥的身影但同时又是民族气节的象征。

(11)、单看这首诗的题目,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大多描写菊花的诗都会直接起名叫菊花,但这首诗却偏偏叫了《寒菊》这样一个名字。

(12)、毛泽东却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可见他对红楼的赞扬。

(13)、他也借歌咏菊花的精神来表达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他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于心,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

(14)、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15)、3《菊花的美》        505班 蔡羽嘉

(16)、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17)、此类咏物诗的写法,与前一类不同。它有了寄托,能体物寓意,托物抒情,借物论理,则更上一层楼,可以显示出更大的意义,更丰的内涵,可以表现更蕴藉深沉的形象。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在的情感,也更耐人寻味。 

(18)、《梅花》唐·罗邺兰花: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古风》唐·李白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19)、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20)、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1)、何处寻秋何处醉,小妹青溪。寒菜两三畦,花不成蹊。

(2)、以忆菊起,“忆之不得,故访”,是为《访菊》

(3)、一池春水,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水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蹴”是“踏”的意思。你看一只燕子刚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水,前后相续,活生生的一幅飞燕闹春图。呈现于读者眼前没有说一个“燕”字,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