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被誉为什么?精选68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4-05-19 浏览

茨威格为什么服毒

1、茨威格是什么代

(1)、“情感、情欲、女性”是茨威格写作的主要主题,但茨威格的人格境界不止于此,他一直是肯定自由理念的个人道主义者,为何选择自我绝境的征途,以及那座精神家园中到底有些什么?

(2)、茨威格对歌德的赞赏,表现了他对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崇尚,他赞许他人不断突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当他自己不能突破之时,他愿意结束自己的生命。

(3)、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4)、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传记作家,茨威格为什么这样描写一个失败的探险家?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斯科特在整个探险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更因为他和他的四名队员一起,牺牲在了回程的路上。此篇中最感人的部分是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心知生还无望,开始在日记上写下一封封的信,给妻子、给朋友、给祖国,茨威格盛赞这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5)、在《罗曼罗兰传》中,茨威格称罗曼·罗兰为世界的良心,他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罗曼罗兰传》中集中表现了罗曼一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6)、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7)、茨威格拒绝表态。无论记者再怎么追问,茨威格的回答也只是从“我已经四年没有去过德国了”,到阐述“任何激进的做法都使我们和对手没有区别”,不会去“举着旗帜反对任何国家,没有一个例外”。

(8)、茨威格的小说艺术基本上还是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的范畴与传统。

(9)、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10)、或许是眼前的和平让他想到了故土的战乱,也许是他已经感觉到这片净土也将卷入战争。虽然在他六十年的生命里,见证了“理性最可怕的失败和凶残最狂野的胜利”,他仍然是个“激进的”和平主义者,相信有一天“签证将会成为历史”。

(11)、1899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和法国文学 。

(12)、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13)、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14)、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15)、拿破仑只给格鲁希交代了一项任务: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交代完后,拿破仑就带着主队继续前行,与法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当双方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都在热切盼望着增援部队的到来。

(16)、无论如何,这对于真心喜欢作家作品的读者们来说,实在无法不为此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17)、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8)、为文学和诗欢唱的作家,最终撞上的却是最糟糕的时代。79年前的昨日,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9)、  茨威格怕打搅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似跟谁在说悄悄话;突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剧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冲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似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20)、说起茨威格,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有个不算清晰的印象,他有名气,但远不如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有名气——徐静蕾凭借改编这部小说拿下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孟京辉将它改编成独角戏搬上戏剧舞台。

2、茨威格被誉为什么?

(1)、它被誉为是文学史上描写女性暗恋心理最出彩的一本小说。“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句流传甚广的名句便出自于本书。关于一个女人饱满又炽烈的爱情,还有什么能够比茨威格的这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具有代表性的呢?

(2)、  说三毛的死是属于第三种死亡,是指她的死与第三种死亡的价值观有密切关系。在这里,我们撇开了她是否真的在感情上和事业上已经不能够再突破的事实问题。——三毛与王洛宾的交往表面看起来有些遗憾,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生命限度决定的。他们俩,一个要说是徐娘半老,也已经绰绰有余。一个要说是风烛残年,也一点不过分。难道我们能够为他们设想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吗?那将是俗不可耐的。他们的缘分,只限于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悲剧与否是次要的,只要曾经迸发出创造性甚至激情,这就足够了。

(3)、1942年2月22日,曾经写出《象棋的故事》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巴西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4)、在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下令全国为他致哀一周。作为在异国去世的作家,这是难得一见的至高殊荣。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生令人惊叹,也令人唏嘘:惊叹于他精彩绝伦的人物特写,唏嘘于他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

(5)、所谓“全人心理学死亡”是指一个人在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有任何终极关怀,缺乏在大我实现意义上的活动。

(6)、影片结尾的那句致敬辞出现了“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这位奥地利的天才小说家、灵魂的猎者,一生写过无数世界级的优秀作品,电影中的许多设计灵感都来自他的小说《昨日的世界》。

(7)、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8)、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9)、回忆当初三毛去世的时候,自己感到相当震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个在事业上如此成功的人,怎么会忽然离去呢?但在很长时间内,我都没有澄清自己对她的理解,她的死有一些神秘。1993年春节过后,我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篇写她与王洛宾恋情的文章,了解了三毛的一些实际生活以后,一下子,就找到了对她的感觉。

(10)、(黎明之前)不是一部具有感染力的电影,不像一般的传记片给人极大的冲击力。看完这部电影,对于茨威格的印象会变得更淡,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变淡。

(11)、然而命运总是这样在冥冥之中恪守着某种平衡法则:命运女神在给了一个人某些方面的垂青之余,却又常常在另外一些方面给他种种的磨炼。茨威格的成年时代遭遇了一战、二战两次世界大战,因为希特勒的出现而使得他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流亡之路,先是去了英国,尔后是巴西,其作品被法西斯禁止在德语世界出版发行。 

(12)、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3)、茨威格之死,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但是,有了四种死亡的概念,他的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他的绝命书,写得思路清晰,感情充沛,看不出什么绝望的迹象。他把自己称为“性急的人”,话音之中,甚至还有几许幽默感。这种状态,与一般的自杀者的心如死灰的状态大相径庭。从这封绝命书来看,他的死,应该属于典型的第三种死亡,他认为自己在生活上已经不能够再有突破了。所谓“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他认为,自己已经无力在事业上和感情上有所发展了。

(14)、林青霞在三毛去世后说:“找不到知心伴侣,她很在意!”三毛在荷西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婚,尽管她在公共场所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她是非常孤独的。当她听说《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王洛宾的故事后,她感到希望降临了。她认定,她最能够理解王洛宾丧妻后,长达40年的寂寞。他相信,她最能够与王洛宾沟通,因为他们都有最真挚的感情,有最刻骨铭心的经历。

(15)、生活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的茨威格,常常偷偷溜进交响乐队的排练场,跑到旧书店里翻阅那些页边泛黄的古书,和朋友在咖啡馆讨论尼采,写诗,观察人类。他对于这个世界,他表现出的是这样盛大的热情。

(16)、这种含混的态度,很像当时社会对于茨威格的指摘。

(17)、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最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18)、前不久轰动一时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古道尔之死,乃至我国许多人熟知的三毛之死,都可以这样来解释。

(19)、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20)、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3、茨威格为什么去巴西

(1)、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2)、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3)、《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4)、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5)、实际上我们今天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茨威格在二战的炮火烟幕和驱逐屠杀中眷恋地回望那个从前的“昨日的世界”,他久已熟悉的那个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故都维也纳生活场景,才是耽美、迷离而在记忆里失真的如烟往事吧。

(6)、这句形容法兰西绝代艳后马丽·安托瓦内特的名言,出自斯蒂芬·茨威格的《断头王后》。

(7)、在19世纪下半叶,维也纳作为奥匈帝国的首都,已成了欧洲著名的古典文化中心 。

(8)、一个谙熟心理学、哲学和文学,能够把这三者熔为一炉的人,原本应该有着多么健康、柔韧和强大的灵魂!原本他该是多么擅长科学而艺术地调遣、分配自己的一切生命能量,做些有益于身、心、灵的事情,本该比起一般人要走得更高、更远和更久。

(9)、其实茨威格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但不是记者乃至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在后来的作家协会的会议上,听着那些号召知识分子行动起来的演讲,茨威格如坐针毡。

(10)、影片只有表现,没有表达,只有叙事,没有解释。无论从情感、观念介入的成分来说,还是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这都是接近自然主义的作品。强调真实,强调作者的退出。

(11)、不仅仅小说,就连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也多采用这种深入人物内心的写法。如《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茨威格用了极为浓重的笔墨来深入人物的内心,着眼于传主的童年经历或情感,然后再借用文学的技法将一个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出来。

(12)、结合他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仍然觉得茨威格的这些感受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却不能够解释他最终对于自己生命的态度。有人说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便难免有些“情深不寿”的玻璃心了。可是,孤独、不自由、失望、厌倦,便是一个人选择不活了,主动放弃自己如此宝贵乃至辉煌生命的理由吗?

(13)、我在神志清醒地自愿辞别这个世界之前,急于要完成最后一项义务:向如此友好、如此热忱地给我和我的工作提供休憩地的这个美好的国家巴西表示衷心的感激之情。我日益深情地爱上了这个国家。

(14)、要充分理解他的为何要自杀,还可以看一看他对老年歌德的描写与评价。

(15)、最后一章节,运用了和开头相呼应的长镜头,10分钟,利用镜子转场,利用镜子告诉我们,到终章了。

(16)、失败是差一点成功!这一篇恐怕是全书中最不“群星闪耀”的一篇,因为在这一篇中,没有什么人性发光,主角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格鲁希的怯懦毁掉了最勇敢最有远见的人拿破仑在叱咤风云的二十年间建立的一切。茨威格把历史的这一秒充分戏剧化了。

(17)、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8)、“随时随地都得屈从于国家提出的要求,投身充当最为愚蠢的政治的俘虏,适应光怪陆离的各种变化,无论你如何苦苦挣扎,你总是和集体拴在一起。集体拽着你走,不容反抗。”

(19)、这是一个10分钟的长镜头,茨威格从侧门进入,尽管是宴会的主角,尽管所有的鲜花都是为他准备,但他却和人群混在一起,不享有特写。你只能从人群轻微的波动中,找到他的位置。

(20)、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4、茨威格吧

(1)、这当然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以至于他的自杀惹怒了流亡中的知识分子团体,认为这是对纳粹的投降。

(2)、《好莱坞报道者》总结:“观众需要从情感力量的堆积与一些线索中进行推理。事实上,这是个主题作文,观众的想象对结局来说和影片所描写或者暗示的同等重要。”

(3)、“全人心理学”迄今为止认为有四种死亡:“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全人心理学死亡”(或者“后人本心理学死亡”)所谓“全人”,就是超越了这四种死亡的人。简单说,四种死亡是这个意思:

(4)、1936年9月,阿根廷。茨威格参加PEN国际作家协会,正值纳粹德国第八届d代会召开——莱茵兰重新军事化。

(5)、但为什么看到巴西的景色时,会突然陷入忧思呢?

(6)、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7)、从纽约赶来的犹太记者,对此失望至极,他说:“作为托马斯·曼之后最有声望的德语作家,一个犹太人,他却拒绝表态。他不是在捍卫艺术的独立性,他是个懦夫,自我且懦弱。”

(8)、所以,正如茨威格自己笔下那些所具有崇高精神的传主一样,茨威格本人也是怀揣着崇高精神的,他关注的是人类,人性,和平,世界,人道主义。一个作家,只有自己具有宏大伟岸的眼界,其笔下的人物才会绽放出人性的绚烂光芒。某种程度上而言,作家和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一种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