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怎么读精选97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4-04-18 浏览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

1、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有哪些

(1)、全篇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写景抒情朴素自然,称得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周敦颐教他们的,并非当时大多数人所究心的科举功名,而是只有少数人才感兴趣的「求道」问题,也就是思考和探索宇宙人生问题,可以说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3)、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4)、本性就是天理。天下的理,推究其根源,没有不是善的。

(5)、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6)、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7)、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8)、公元1330年(元明宗至顺元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9)、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10)、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11)、程颢在北宋嘉祐年间考中进士, 宋神宗时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12)、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13)、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14)、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淡淡的云变换着各种姿态,悠闲地在天上飘着,风儿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时分,我陶醉地穿行于花丛之中,拂过袅娜多姿的柔柳,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美丽的小河边。其他人理解不了我内心此时此刻的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15)、程颢之所以有如此境界,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少时曾随周敦颐问学,周敦颐引导他思考一个问题:“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着简单的饭菜、喝着木瓢中的清水,没有枕头时就蜷起手臂休息,但他们十分快乐。请问他们乐在何处?”这个问题即“孔颜乐处”。程颢经过思考,认为孔子、颜回之所以快乐,并非贫苦本身使人快乐,而是求道使他们快乐。当一个人勤勉学习、追求真理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是快乐的、精神就是富足的,他就会忘记生活的艰辛。哪怕出身贫苦,他也能尘视名利,拥有高拔流俗的人格。懂得了这一点,程颢逐渐成为一个圣人。据史料记载,程颢修养有道,什么事情都心平气和,门人、友人与他相交数十年从未见他有急厉之色。所以,他才能在云淡风轻的春日,信步穿过花柳陌上,获得内心的极大快乐!

(16)、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17)、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18)、君子求学问为了自己增长知识,小人求学为了迎合别人的爱好。

(19)、邵雍患病垂危期间,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知名人士早晚在他跟前守候照料,将死去时,大家在外厅共同商议他的丧葬事宜,邵雍都可以听到那些商议的话语,就召唤他儿子邵伯温到跟前交代说:“诸君欲葬我近城的地方,应当从于先祖的坟地,一切从简。” 

(20)、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善自持者两得之。

2、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怎么读

(1)、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2)、学少年:像小孩那样留恋春光,贪玩而不知返。作者当时已经28岁,在古代已经算是中年人了。

(3)、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即使是反对变法者,反对的程度和态度也不尽相同。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对新法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宋神宗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王安石对司马光,也是势同水火,不共戴天。而程颢作为反对者阵营中的一员,态度上却温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也对程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比程还年长十一岁。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处,王安石必声色俱厉,暴跳如雷,重者贬人官帽。某次,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听后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所言,又道理俱在,因此“安石为之愧屈”。

(4)、《秋月》赏析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5)、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6)、二程的母亲侯氏是山西盂县侯道济的女儿,侯道济为侯家名儒。自幼侯氏好读书史,常与其父谈论治国之道,侯道济常感叹:“恨非男儿!”侯母深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她曾说:“子之所以不能成才,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有一次,程颐在玩耍时将同伴的玩具甩到池塘里了,程母便带着程颐到邻居家去道歉。

(7)、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8)、不过,想起当年程颢在我们南安拜周敦颐之师,求学也有一段时间,竟没留下半篇美文佳作,只空得宋理宗为当时南安的“周程书院”亲赐“道源书院”匾额。此为后话,不提。

(9)、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

(10)、从1064年至1067年,程颢在山西晋城县令任上,一干就是三年。晋城三年,程颢以“教化为先,致力于发展教育”使不知学习为何物的晋城,乡乡建起了学校,究乡僻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举史料记载,他共办乡学72所,是当时全国办乡学最多的。他还挑选学生中的优秀者,重点培养,十几所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登科者十余人,一改当地“朴陋”的风俗。

(11)、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12)、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13)、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14)、再次,将天行刚健之数进一步具体细分为元会运世之数.以成就邵雍独创之历法纪年。同时,将地生柔顺之数进一步体现于律吕声音之多元性和差异性来表现动植生物之不齐与参差。最后,以此五类大数施行、旁通而统贯于自然界与人文界之一切万有,以作为邵雍易学中穷理之学的终结。

(15)、程颢所做的墓铭志里称邵雍的学问纯正统一而不杂乱,就邵雍所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安且成矣。邵雍所著书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有《伊川击壤集》。

(16)、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7)、《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18)、最后要说明的是,因为篇幅不便太长(其实今天这篇已经很长),开始这段时间,每篇只讲一首诗,每次只讲一个有关诗的知识点。等这些知识点逐渐讲完之后,可以增加到每次讲两首诗甚至更多。

(19)、〔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20)、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

3、北宋学者程颢

(1)、把天理和理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2)、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3)、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派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

(4)、投稿邮箱:2403308670@qq.com

(5)、人有欲望就会失去刚强,如果刚强就不会屈服于欲望。

(6)、程颢(1032—109)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7)、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8)、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9)、《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10)、请看,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瓦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宛若桂林山水般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叹到山之碧,寄情于空水之澄鲜?

(11)、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12)、第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讲的是“观物”,即世间万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自有一番生意和内在的道理。明道的语录就有“万物之生意最可观”,《鹤林玉露》和《宋元学案》都记载,程颢不让除去书窗前的茂草,“欲常见造物生意”;又专门用盆池养小鱼数尾,“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13)、此外,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14)、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15)、二程创立的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中、正、诚、敬、恕”立身处世原则,“公、德、仁、顺、和”治国理政之道和义利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而广泛。一些经典格言(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天理难容等)已融入人们的思想,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16)、程颢、程颐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张载的思想学说,后者对他们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17)、②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18)、南去北来没有羁扰我想休息就休息,西风吹尽楚江上的白草蘋煞是悲戚。

(19)、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20)、在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

4、北宋诗人程颢的简介

(1)、(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2)、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3)、《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

(4)、作者程颢,著名的理学家,世人尊称为「明道先生」或「程明道」,生活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的思想在后世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由他和弟弟程颐所开创、由南宋朱熹集大成的一种儒学思想,称为「程朱理学」,影响了中国甚至东亚世界几百年之久。

(5)、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6)、③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7)、程颢和程颐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可谓宋学(注:一般指称宋代的儒家学术,学界也有指宋代学术总称的)泰斗。

(8)、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9)、高祖父程羽由汴京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父亲程珦是木兰县令,103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

(10)、全篇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写景抒情朴素自然,称得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1)、程颢(1032-1085),字伯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

(12)、红色字表示入声     绿色粗体字表示韵脚

(13)、一天,邵雍到院子里散步,正赶上天降大雪。忽然听到院外惊呼道,出去一看,一位白发老人摔倒在路边,邵雍鞋都没有穿好急忙来到老人身边,把这个老人搀扶了起来。看到老人衣衫褴褛,就把自己的衣服给了老人披上,但是老人只是点点头,无任何谢意,邵雍见状,摇摇头正要走,忽然听到老人说到:“吾一生挫败,万事不遂,唯一事精通,便是拆字测挂,今可为君一试”。这时邵雍顺手写了一个“谢”字,老人看了地上的字笑着说:“寸言中立身,你身似儒生,貌似学者,但是心中却是以口为生,本质就是个算卦的术士”,邵雍听后,十分惊叹。

(14)、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15)、习经书,看鉴史”等。这些都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其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录鬼簿》把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说他“与小山同时”。

(16)、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贤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弃官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17)、(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在作者看来,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变易中,只要摄自珍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对于儒家的“内省”功夫我是十分钦佩的,觉得人必须构建一个心灵上的自重与完美,方能应对来自尘世的层出不穷的挑战。比如,在“黄金周”里,我们坐在阳台上,静观着远航的巨舶渐次地消失在天海间,那也会得到片刻的宁静;又如,走了六天六夜,终于回到了家,一身积垢与疲乏被淋浴的热水冲洒而去,要问所得,“高兴而去,兴尽而归”罢了。获得固然是一种享受,闲暇亦是一层快乐。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18)、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19)、公元1077年,邵雍将自己的好友如司马光等叫到床前说:“我可能快要到另一个世界了,关于我的后事,你们记一下。我死后要埋在伊川,那是我父母去世的地方;墓志铭要让程颢、程颐”兄弟去写;第我的寿衣要用油浸泡,不要任何财物陪葬,棺材里给我放一个轱辘头当枕头。”,说后就去了另一个世界里。众人就按照医嘱把他安葬,据说出殡的那天,他的棺椁异常的沉重,可是当棺椁快到墓穴的时候,这棺材就突然变轻了,里面还有轱辘头转动的声音。众人非常害怕,这时里面的一位老人却说:“康节先生~飞升登仙了~”一代圣人的传奇到此为止。

(20)、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妙处是作家身份多样。自帝王将相,至普通文士,乃至方外、闺秀,莫不有诗。北宋理学兴起后,理学家就成为古代作家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他们除了日常涵养性情、格物致知外,随手拈出的诗文也别具风味。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以推崇“莲”的君子人格而高标盖世,其弟子程颢同样以理学家的口吻写诗,新人耳目。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镇宁军判官。后居于洛阳讲学。哲宗即位,召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颢与弟弟程颐早年一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他们同为理学奠基人。程颢著有《明道先生文集》,兄弟二人的著作又合编为《二程全书》。他的这首《春日偶成》就是一幅理学家的“肖像图”,被收入《千家诗》而广为人知。

5、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反映的是什么哲学路线

(1)、公元1057年(嘉v二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2)、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3)、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4)、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5)、邵雍所写《山村》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描绘的场景很像天上的仙境,同时据说他也是一位仙人。

(6)、《秋月》年代:宋作者: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7)、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8)、公元1489年(明成化二十年),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9)、公元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10)、如果再简要地总结一下,全诗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11)、圣人的道理,平坦得就像大路一样,学者苦于不能得其人门的要领。

(12)、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v元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13)、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

(14)、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15)、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16)、   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17)、如果不明事理,那么动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动,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