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精选123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27 浏览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

1、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年谱》在这本书中,阳明一生的几次思想嬗变,与其生活、求学、为官经历等在其中,只有熟读之后才能对其思想有更为全面和真切的了解。

(2)、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3)、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4)、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5)、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6)、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7)、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8)、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10)、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11)、“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2)、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3)、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14)、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15)、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6)、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7)、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8)、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9)、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20)、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2、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图片

(1)、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2)、王阳明认为,人是否感到快乐,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来觉得的,也就是说,世间并非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很多时候,不快乐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所以,在纷繁复杂的世间时刻保持快乐,才是真功夫。

(3)、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4)、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5)、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6)、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7)、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8)、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9)、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0)、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11)、在“战功成未足奇,亲征消息尚堪危。边烽西北方传警,民力东南已尽疲。万里秋风嘶甲马,千山斜日度旌旗。小臣何尔驱驰急?欲请回銮罢六师。”、“千里风尘一剑当,万山秋色送归航。堂垂双白虚频疏,门已三过有底忙。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书草萍驿二首》)诗中,王阳明委婉规劝皇帝要关注西北边陲安危、沿途百姓生计,不要亲征,表达了心系苍生、忧国忧民之情。可惜,正德皇帝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将宁王押回江西,满足皇帝的“征讨之瘾”。此时此刻的王阳明无可奈何,就地称病退居杭州西湖,只好以“一丝无补圣明朝,两鬓徒看长二毛。自识淮阴非国士,由来康节是人豪。时方多难容安枕?事已无能欲善刀。越水东头寻旧隐,白云茅屋数峰高”(《归兴》)、“百战深秋始罢兵,六师冬尽尚南征。诚微未足回天意,性僻还多拂世情。烟水沧江从鹤好,风云溟海任龙争。他年若访陶元亮,五柳新居在赤城”(《即事漫述四首》其二)等诗句来抒发对时局的愤懑、己遇的无奈、退隐的向往等内心烦忧,也表明了安之若素、听天由命、希求归乡的旷达人生态度。平乱宸濠,王阳明让功给皇帝,最后依然遭受不公待遇,一首《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充满了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王阳明如此那般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

(12)、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13)、王洪文的女儿,白手起家做酒成富豪,多次拒绝美国绿卡

(14)、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5)、中国的“饭局江湖”李嘉诚看座、王石看吃、董明珠看相!

(16)、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17)、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8)、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9)、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0)、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语录

(1)、《王阳明大传》这本书主要讲了“致良知”,对于“致良知”有着这样的理解: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4)、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6)、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7)、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8)、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9)、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10)、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11)、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12)、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4)、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15)、在赴谪险途中,王阳明还以一个迁客的独到眼光留下了“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余菊尚存。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因雨和杜韵》)等55首富有情韵的诗,描写赴谪途中的风物人情。一路上,王阳明既有“天际浮云生白发,林间孤月坐黄昏”(《夜宿宣风馆》)式的审美愉悦,还拜谒了濂溪祠,表达了向往“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萍乡道中谒濂溪祠》)的心灵境界;更多的是遇到“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邈然思古人,无闷聊自有。无闷虽足珍,警惕忘尔守。君观真宰意,匪薄亦良厚”(《杂诗》其一)的艰险苦难。经过长达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已是37岁的王阳明于正德三年春,终于抵达贵州龙场驿站任职。

(16)、(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7)、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8)、有事心静。遇到事情,问题,要冷静处理,一慌则乱,只有心平气和的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处理解决好问题。

(19)、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

(20)、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4、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3)、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4)、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5)、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6)、《传习录》这本书,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因为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不但书中的一些书信,是出自王阳明亲笔。学习“阳明心学”,就看《传习录》。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9)、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10)、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11)、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2)、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13)、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14)、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5)、王阳明认为,人只要知识储备足够,彼此之间的智能差别并不大,而一旦上了战场,胜负的归属很大程度上看的是谁的心能不能被千变万化的局势所撼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竞争,要想实现自我价值,达成人生目标,也同样需要掌握好“此心动与不动”的智慧。

(16)、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7)、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8)、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9)、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20)、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5、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

(1)、王阳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家学渊源深厚,是山东琅琊王氏大家族的后裔,天资聪敏,而且自幼耳濡目染,深得其祖父、父亲的文化熏陶,年纪轻轻就表现出过人的诗歌才华。

(2)、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3)、两年后,41岁的王阳明升任太仆寺少卿,顺道回家探亲,留下了归越诗5首,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挚爱之情,感叹“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四明观白水二首》),警示自己要珍惜时光,直面现实,修身养性,审时度势。同时也流露出“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四明观白水二首》)的归隐故乡养性之意。随后赴任至滁州。期间,与他的弟子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问学论道,并以道学心态写就了精深渊穆的哲理诗和秀雅有致的山水诗。以“鸣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山中示诸生五首》),表明心中的天理不待外求,得之自然,暗示自己的心学主张。用“何事憧憧南北行?望云依阙两关情。风尘暂息滁阳驾,鸥鹭还寻鉴水盟。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山春鸟鸣”(《山中示诸生五首》)点化朋友,批评友人心神不定,既想当官又想隐居,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

(4)、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5)、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6)、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7)、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8)、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9)、大膨胀时代,富人财产大缩水,穷人受冲击最大,中产最焦虑!

(10)、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11)、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3)、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4)、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15)、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6)、正德十一年,时闽粤赣湘四省边界的绵延山区,众多寇贼匪患猖狂,攻城略地,且互为犄角,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王阳明被兵部尚书推荐升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第二年正月,46岁的王阳明赶到赣州上任,踏上了“立事功”的生涯,去实现儒者“内圣外王,本末兼该”的人生理想。

(17)、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8)、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19)、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0)、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2)、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3)、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4)、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5)、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6)、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7)、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8)、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9)、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10)、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11)、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12)、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3)、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传习录》

(14)、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5)、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16)、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17)、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18)、心无外物,物以心生。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9)、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0)、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2)、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3)、“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