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用英语怎么说精选78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02 浏览

黑格尔简介中英文版

1、黑格尔简介中英文版pdf

(1)、张世英:《论黑格尔哲学三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Historytaughtusisthatpeopleneverknowlearnthelessonsofhistory。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

(3)、爱的最高原则是把自己奉献给对方,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

(4)、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5)、Inevitabilityofthethreelinksare:conditions,substanceandactivities。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条件、实质和活动。

(6)、最后告诫一声:黑格尔的方式会盯着基本概念,但并不涉及体系性的概念分析。后者往往会忽略特殊的内容。如果你仔细研读黑格尔,马上就能意识到,黑格尔实际上是以并置的方式来推进论述的,即常常猛地从一处特殊内容跳跃到另一处。因而这本书同样也是对连线大脑这一主题展开并置式呈现。并置(希腊语写作παράταξις,指“把一物放置在另一物旁边的行为”)是一种文学技巧,它喜好短小、简单的语句,爱用并列连词而非从属连词。在诗歌并置中,两个意象或片段——往往是毫无相似之处的意象或片段——在缺乏清晰联系的情况下并列在一起。这会给读者留出空间,并置的句法会给出暗示,让他们自己来推出联系。……所以说,指责这本书既无关于黑格尔,也没好好讨论连线大脑,在某种意义上命中了目标。——它命中了目标,但却错失了要点。这个要点恰恰身处并置模式之中,围绕着两个并置的节点来回游走。这样一种分析步骤对于黑格尔的体系方法来说会不会太陌生了?当然不会!难道还有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更具并置特征的作品吗?

(7)、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8)、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简介,评价黑格尔的>到了黑格尔,美学则彻底成为艺术哲学,但它仍与感性有着血缘般的密切联系,因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确切的界定,使艺术不能脱离感性而存在。虽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觉醒过程中的关键,但它特殊的感性特征使它不能达到纯粹理念的终极目标。黑格尔认为,这应该是由哲学处理的概念。

(9)、Knowledgeofthetruthofthelaw,fromthelegislatorsupbringing。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0)、中文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11)、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12)、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3)、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14)、Anyreasonablearethere,allexistenceisreasonable。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5)、马克思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谱写了哲学史上的新篇章。因此,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功不可没。

(16)、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17)、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9期: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18)、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19)、黑格尔的哲学史充满鲜明的个性,充满振奋人心的力量。许多哲学史著作中那些貌似全面客观中立的哲学知识的罗列,扼杀了哲学本身。

(20)、Agraymemories,howcanwecompetenowvividandfreedom。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2、黑格尔用英语怎么说

(1)、1916年秋季,黑格尔来到巴登公国的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接替了弗里斯的职位。10月28日,黑格尔发表就职演讲,公开宜称“普鲁士国家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一反他青年时的论调。那时,他崇拜卢梭,崇拜拿破仑,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革命。并且,他与他的同学们一起在图宾根近郊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这前后不同的态度,表明了黑格尔的思想日渐保守。但他的学术水平却无可挑剔。第一年,他的学生有四个,第二年便一下增为十个。这一年,他的《逻辑学》第二卷主观逻辑、概念论出版,列宁称赞这部书说:“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这是事实。”

(2)、可是,我们真的活在一个恶托邦的时代吗?还是说,我们只是活在一个充斥着恶托邦幻想的时代?连线大脑这一理念本身,以及它关于集体共享私密经验的设想,难道不是一种幻想吗?难道不是对某些趋势做出了幻想性推论?而实际上这些趋势不可能像所设想的那样实现?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不应低估集体共享经验所带来的影响,它极其令人不安。任何事物都会被它改变。近期发生在韩国首尔的一场辩论,完美地概括出了对之抱有怀疑的观点。一位年长的绅士(名字我记不起来了)提出了一个精彩的悖论:不仅奇点不会像人们预言的那样糟糕(我们人类将留住自己的精神性,虽然这种精神特征会变得模棱两可,会产生不信之信,指涉缺席者(3)),而是它根本不可能发生。我同意奇点不可能如那些鼓吹者预料的那样发生,然而我们应该坚持,某种不可预料的新事物的确会出现。彼得·斯洛特戴克(4)把雷伊·库兹韦尔看作新的施洗者约翰——一种新的后人形态的开路先锋。这是正确的。库兹韦尔完全把握住了连线大脑的激进含义。关于实在的整个设想以及我们在现实中的地位,都将产生巨变,他对此看得极为清楚。

(3)、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很大。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4)、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开讲辞”,《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提供电子版本。)

(6)、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7)、只有在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做目的时,性命才有价值。

(8)、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9)、听黑格尔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原价900元,四月读书月福利价只要299元!

(10)、·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37383932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1)、posthumains(Paris:Fayard,2012)),第195页。

(12)、黑格尔逝世后,黑格尔哲学依然风行了10年之久,“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它甚至感染了与之相对立的思想势力。这一时期,黑格尔的观点浸入了大量的各种科学之中,甚至渗透到通俗读物与日报之中。当时所谓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与日报中汲取这种思想材料的。他的著作除了生前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逝世后又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等。他在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的遗缺也由他的一位学生接任。但是,并没有人完全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也成为他屡遭误解的原因。著名的革命文学家海涅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他听黑格尔讲课期间,有一次,海涅对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表示疑惑不解,黑格尔怪怪地笑了笑,对海涅说:“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说完连忙转过身向四周瞅了瞅,只有亨利希?贝尔注意到这句话,他这才放了心。随后,黑格尔对海涅说:“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他的学生罗森克兰茨),但随后又激愤地加了一句:“甚至他也不了解我。”

(13)、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14)、ofhumanbeings)(Munich:Beck,1956))。(京特·安德斯(GuntherAnders,1902—1992),原名施泰恩,犹太人,是德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师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1930年与汉娜·阿伦特结婚,1933年全家与表兄瓦尔特·本雅明一起流亡法国,并协助汉娜·阿伦特写作,批判法西斯意识形态。1936年安德斯与汉娜-阿伦特分手,但一同流亡美国,与马尔库塞关系较为密切,但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二战后安德斯回到欧洲,定居瑞士,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思想批判和社会活动工作(尤其投身于反核、反战以及绿色和平运动)。——译注)

(15)、按黑格尔的定义,所谓“美”就是指艺术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是把自然美完全排斥在美的领域之外的。但在实际论述时,他又并未完全否定自然美,而且在《美学》第一卷中以整个第二章的篇幅来阐述自己关于自然美的观点。关于美,黑格尔已经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而关于自然美他则提出,“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

(16)、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17)、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1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5期:柏拉图(下)

(19)、耶拿时期是黑格尔哲学创造的暴发期。一到耶拿不久,黑格尔就着手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尽管还带有法兰克福时期的痕迹,但已经开始展现出崭新的东西,并预示了在哲学史上将会完成的新形态。

(20)、第关于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是排斥和矛盾的。内在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3、黑格尔生平简介

(1)、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感染了霍乱病,在柏林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在费希特与佐尔格墓旁。

(2)、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揭示”、“澄清”或“提取”(别的地方也用这个词)这种比喻的说法呢?它一定是说,在黑格尔那里有一种“合理的”内核,必须去掉它的外皮,这无疑是外加的一层皮,也就是厚薄不等的一种外壳(譬如水果、葱头或甚至洋蓟那样)。要取得内核就需要费力剥去外壳。有时,例如在论述绝对观念的那一章中,唯物主义的内核几乎露出表面,只需稍微揭示一下就够了。有时外壳很厚,并且与内核本身纠缠在一起,就需要费力把内核解脱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必须或多或少进行改造工作。有时只有外壳,没有什么可以保留,全部都要抛弃,根本没有合理的内核。例如在《大逻辑》的论存在的那一册中,在所有直接或间接包含着列宁所谓“神秘主义”(如说逻辑外化为自然界等)的章节中,列宁愤怒地写道:“荒谬!愚蠢!不可信!”他彻底地抛弃这些东西:“关于绝对的呓语。我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阅读黑格尔的著作:黑格尔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说法(7))——就是说,我大抵抛弃上帝、绝对、纯观念等等。”(8)  可见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方法。颠倒过来只是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哲学中的d性立场:把唯心主义颠倒过来成为唯物主义。真正用唯物主义观点阅读的工作则包含完全不同的内容:  抛弃大量没法加工、完全无用的命题和论点,它们是没有内核的外壳;  把某些经过挑选的有用之物保留下来,细心地剥去它们的外壳,或者通过真正的改造工作把它们当中与厚实的外壳纠缠在一起的内核解脱出来。“首先必须从中(黑格尔的胡言乱语)剥出唯物主义辩证法,因为这些东西当中十分之九都是些外壳、皮屑。”(9)  大都是废物!对这些东西用神奇的“颠倒过来”是搞不出任何名堂来的。

(3)、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产生在善恶之间,而是出于自与两难之间,是两种合理性的碰撞。

(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8期:毕达哥拉斯派与塞诺芬尼

(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5期:柏拉图(下)

(6)、巴迪乌为了自己普遍而自洽的数学存在论不得不付出代价,对于这一点,利文斯顿明察秋毫。巴迪乌不得不将多与空无设定为实在的基础构成要素。“不可化约之多”(multitudesofmultitudes)起自空无,而非经由“一”的自我差异化而来。在康托尔-哥德尔的宇宙中,只有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排除“一”,我们才能够获得一种自洽的普遍性。——“一”只能在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只有“多”),它是“数”这一操作的结果。正是这种操作从“多”中构造出了世界。在这个层面,我们也拥有了诸种世界不可化约的杂多性。——诸种身体、诸种世界、诸种语言,都是“多”,不可能被总括进某个“一”。唯一真的普遍性,唯一能够推行“一”的普遍性,——“一”穿越了身体和语言(以及“世界”)的杂多性。——就是事件的普遍性。就政治而言,存在层面上只有庞杂的身体和语言,或是庞杂的“世界”(文化)。所以说,我们在此所能得到的,就是某种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它宽容不可简化的差异;而任何一种想要推行普遍方案来一统文化的尝试——比如共产主义,一定是压抑性的,以暴力的方式强加于人。(18)与巴迪乌的类属方式形成对照的是,悖论-批判方式并不接受“多”盖过“一”这一存在论上的优先性:对抗和不自恰当然破坏、挫败、阻碍了每一种“一”,但是,这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不可能性,它为杂多性打开了空间。涉及语言时,《圣经》里的巴别塔寓言是完全正确的。语言的杂多性预设了单一语言的失败。这就是黑格尔提出“具体的普遍性”的意旨所在:把失败串联在一起。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国家形式,原因正在于国家本身就是一个不自洽的/对抗性的概念。

(7)、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8)、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8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

(9)、Youthisthebestperiodoftimeinlife。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10)、当然,所有这些不自洽性的根基正是诸多悖论,如自我关联,一个集合成为自身的元素之一个集合包含一个作为其子集的空集——空集成了它在其他子集当中的替身。黑格尔-拉康视角将这些悖论视为主体性在场的迹象:主体只会在类属与种的不平衡关系中出现。从根本上讲,主体性的空无就是以种的身份来呈现的空集;在此,正如黑格尔可能会说的那样,类属在其对立性的规定中遇到了自己。可是,同一个特征如何既是主体性的标志,又同时成为我们触及实在界的标志呢?难道我们不是恰好在消除了主观立场,摆脱了主观立场来感知事物“如其所是”时,才接触到实在界吗?黑格尔和拉康带给我们的教益却截然相反:关于“客观实在”的每一种设想,已然是(先验的)主体性的建构产物。只有看到主体性指引出的实在界中的那道切口(thecut-in-the-realofsubjectivity),我们才能触及实在界(或真实”)。(7)

(11)、你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将搁置连线大脑技术可行性的问题。(譬如它是否会像那些后人主义的支持者所设想的那样实现呢?)在巨量报道中,让我们仅举AlterEgo一例。它是“一款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发的可携带设备,能够识别沉默语言(捕捉下颌和面部神经肌肉信号),完成输入输出。这个设备可以戴在头上,并贴近颈部与下颌。它能够读取你大脑语言中枢的脉冲,然后在电脑上把它翻译出来,而且全程默音。”(1)开发这套系统的阿尔纳夫·卡普尔(ArnavKapur)指出:“并不只是它能够读取你的思想,你得有意识地决定去使用它。”:

(12)、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将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统统归为自己的哲学系统的环节,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主观创作。

(13)、外文名: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4)、最终,正是“同一性”问题,将我们引向了黑格尔与悖论-批判方式之间的微妙差异。黑格尔并没有让不自洽和对抗臣服于某种更高的统一体,恰恰相反,对他来说,同一性,“一”的统一体,具有自我差别化的形式。同一性无非就是将差异引入自我关联的极致状态。与其说裂缝和不自洽性不停地对“一”的统一体造成威胁,毋宁说,“一”的统一体就是裂缝本身。这句话的意思是,黑格尔笔下的总体性是悖论式的,不自洽的,但并不是“批判性的”。——如果我们是在抵抗权力中心的意义上来界定“批判”的话。总体性并没有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斗争。——这场斗争号称要破坏、取代权力中心,寻求能够侵扰并拆解权力大厦的裂缝,寻找那些“无法确定的”剩余。或者,用黑格尔讨论思辨同一性的措辞来说,权力自己就是越界的;正是通过违背自己所奠基的原则,它为自己奠定了基础。悖论-批判方式提出构成我们身份(同一性)的正是不自洽性,它的批判立场使之投身于一场克服这些不自洽性的行动。虽说如此,这个目标却无法实现,永远会被错失或推延。这就是为什么悖论-批判方式会将自身视为一种永无尽头的过程。德里达这位悖论-批判方式的终极思想家,就喜欢把解构说成是对于正义的无限追求。在政治上,他喜欢谈论的就是“将来到来的民主”(民主永远不会是已然就位的东西)。

(15)、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16)、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17)、任性和偏见就是自我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18)、在本次会读中,我们将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黑格尔的其他哲学文本及相关研究,探讨“哲学和其时代”这一主题在黑格尔哲学中所产生的结果以及黑格尔的论述对西方思想所产生的历史效果。黑格尔对“哲学和其时代”这一主题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思考“中国与理论”之关系同样有值得反思与借鉴之处。

(19)、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优惠价5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20)、Ifthemusicisflowingarchitecture,thatbuildingisfrozenmusic。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4、介绍黑格尔

(1)、(5)参考让-皮埃尔·杜普伊在《论辩》第129号(2004年3-4月号)上作出的相关学术贡献(March–

(2)、(6)此处“实在界”(李新雨译法)或“真实”(刘纪蕙译法)显然需放在拉康精神分析的“象征-想象-实在”构造中加以理解,但因为齐泽克这本书几乎无处不在对“实在界”的意义加以发挥,故本处不作特别解释。关于拉康的“实在界”的基本意涵,可参考迪伦·埃文斯:《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李新雨译,第309-311页。——译注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9期:爱利亚学派

(4)、但是,我们可以再问一次,黑格尔还能扮演这种角色吗?即我们的思考所无法逾越的边际线?同传统形而上学宇宙之间真正的决裂,难道没有在随后发生吗?而正是这场决裂界定了我们思想的坐标。这场决裂最无风险的迹象是一种直觉。当我们阅读某些经典形而上学文本时,这种直觉就会压垮我们。——这个迹象告诉我们,今天确实无法再像那些文本所指示的那样来思考了。……当我们读到黑格尔关于绝对理念等等的思辨性论述时,难道不也是这一直觉压垮了我们吗?造成这场决裂的候选人有好几个,他们使黑格尔不再成为我们的同代人。谢林、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的后黑格尔转向是始作俑者,然而这一转向可以简单地用德国观念论主题的内在倒转来解释。就最近十几年主导性的哲学议题而言,保罗·利文斯顿为此种断裂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新案例。他在《逻辑的政治》(3)一书中将断裂放置在“康托尔”、“哥德尔”这些名字所代表的新空间里。自然,“康托尔”代表集合论以及自我关联的程序(空集、集合的集合),这种理论迫使我们承认无限的无限性;而“哥德尔”指的是他所提出的两项不完备定理,用极其简化的方式来说,这两种定理演示了一种公理系统。此一系统无法证明自身的自洽性,原因在于它必然会产生出既不能被证明也无法被证否的命题。(4)

(5)、历史业绩年至1818年,黑格尔写出了他的《哲学全书纲要》,这部书的第一部分写的是逻辑学,第二部分写的是自然学,第三部分写的是精神哲学。

(6)、读者不应在此寻求详实的预言:本书给出的是一种哲学反思。连线大脑的出现是一个事件,针对我们的主体性将如何受它影响,我们只能进行推测。此外,我们甚至察觉不到自己的大脑被连接,由此一种新的自由与权力形式将会出现。说起来也简单,这种自由与权力就存在于这样一个时刻:我们能够脱离奇点(或与之断开联系)。全盘性的数字控制,我们甚至难以察觉。这种前景残忍地把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抛在我们面前:是否赢得自由的唯一机会,就是脱离奇点空间?是否存在一种生而为人的向度,就算我们完全融入奇点,这一向度还是能让我们基本摆脱它?

(7)、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按耐不住自己,跃跃欲试,一头扎进最迷人、最高贵的智性生活。

(8)、(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9)、Numbnessandapathyofthepeople,isthemostsolidmassfoundationautocracy。麻木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固的群众基础。

(10)、(4)简单来说,哥德尔两项不完备定理即:第一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皮亚诺算术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此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否;第二定理——对于一个包含皮亚诺算术的形式系统,该系统的一致性或自洽性不能在系统内部证明。而严格来说,证否(disprove)不同于证伪(falsification)。可证伪指的是实证的、而不是逻辑的概念。证伪是理论言说与实际经验之间的比较,而无关乎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因此,在此处,disprove更应译为“证否”。——译注

(11)、1821年,黑格尔出版了《法哲学原理》。在书中,黑格尔宣称君主立宪是最高、最完善的政体,这表明,黑格尔又站到了资产阶级立场方面去了。阿尔腾斯坦大臣复函黑格尔,称他为“普鲁士复兴的国家哲学家”。

(1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8期:亚里士多德(下)

(13)、就是说,仰望星空权,纵使可能掉进坑里,但仰望者已有智慧的所得与希望;而只埋头俗事不知仰望星空求取真知的人,纵使躺在大地的坑中不会跌到,但他已是永远陷在坑中,不会有发展的智慧和希望。黑格尔的《美学》主要内容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一卷中,开宗明义地将他的美学叫作“艺术哲学”,并宣称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这就说明,黑格尔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的。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者。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就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14)、因此,我们应该让连线大脑观念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接受批判性分析。首先,(但这溢出了本书的范围),应该追问其技术可行性:我们真能造出那种机器吗?它们可以与神经流直接产生互动?(神经流为我们的自我意识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即便我们以某种方式成功地连接了大脑,就真能直接共享其他人的经验吗?遇到外部主义(externalist)的观点(12)怎么办呢?对于此种见解来说,富有意义的经验并不是头脑里的内部形象,而是“在大脑之外”。经验产生于大脑、身体活动与复杂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相当繁复的过程,而我们也只能在外部实在当中发生互动。照此定义来说,聚焦于孤零零的大脑必将错失目标。再次,即便凭借某种手段可以达成经验共享,我们的主体性会在融入共有空间之后存留下来吗?预先透露一下我们最后的分析结果:能够躲开奇点笼罩的,并不是我们活生生的体验,而是我们的无意识。不过,此种无意识恰恰关联于笛卡尔式主体的自主性。

(15)、黑格尔恃才傲物,因此与同事们关系不是太好,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而当选为年度校长。可是却遭到评委的反对,黑格尔愤而辞职。这一年,弗里斯的《逻辑学体系》出版,黑格尔依然我行我素,他直言不讳地说:“《逻辑学体系》是毫无意义的出版物。”其后不久,黑格尔自己的《大逻辑》出版。在这里,黑格尔第一次应用到了辩证法思想。一年之后,《逻辑学》第二册《本质论》出版,这是他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恩格斯说:“他真正的自然哲学是在《逻辑学》第二册即《本质论》中,这是全部理论的真正核心。”这几本著作,奠定了黑格尔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1816年7月,黑格尔先后接到海德堡、爱尔兰根、柏林三所大学的聘请书。

(16)、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17)、Whenhumansbegantocheerwhenthevictoryofnature,whichisnaturalforhumanpunishment。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18)、(9)齐泽克关于“占据常识一面的大他者”的分析,与德国理论家普法勒(RobertPfaller)所谓“无主的幻觉”或“他人的幻觉”之间形成了富有意味的共振关系。在后者看来,在面具仪式或剧院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幻觉,我们并不是这些场景的承受者,但为了使我们获得满足,它必须要有一个承担者——后者完全处在幻觉之中。这种既不是你也不是我的“天真看客”,勾勒出一个“无知”或仅仅从“常识”出发的大他者的位置。普法勒此说又在很大程度上得自法国精神分析学者马罗尼(OctaveMannoni)。可参看RobertPfaller,OnThePleasurePrincipleInCulture:IllusionwithoutOwners(London:Verso,2014).——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