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重要作品有精选95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8-29 浏览

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

1、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

(1)、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马雅可夫斯基也写爱情诗。在创作于1923年的长诗《关于这个》里,他反对在爱情、家庭问题上的小市民庸俗习气,向往新的家庭关系。

(3)、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隐逸派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情色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

(4)、(12)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6页。

(5)、可想而知,莉莉与马雅可夫斯基共同生活的第一年对双方而言都不容易。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诗里为莉莉“加冕”,但他情感的无度却让后者甚是厌烦、愤怒。他的追求之顽固让莉莉觉得是在“袭击”:“整整两年半我没有过一分钟的清闲”。当马雅可夫斯基又写下一首关于爱情之痛苦的长诗《唐璜》后,莉莉的耐心耗尽了:“我之前并不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沃洛佳走在街上突然就给我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我生气了:怎么又是写爱情的?咋就不腻味呢?沃洛佳把手稿从口袋里掏出来,撕成碎片,任由风把它们吹散在茹科夫斯基街。”

(6)、在二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今天要把生活重新改造,直到衣襟上的最后一颗纽扣。”另一方面,革命革命为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艺术家带来了希望:他们将能不受审查机关的干涉进行创作,1917年3月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作家代表被选入主席团,这个协会主要目的在于为艺术和艺术家能独立于国家而斗争,这样的观点在几年后自然迅速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在当时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他说:“我的,总的来说也是所有人的座右铭,就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万岁,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艺术万岁!我不拒绝政治,但是在政治的领域不应该有政治。”如果说二月革命激发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热情的话,对于十月革命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两年里,马雅可夫斯基只写了十二首诗,这对于在其他年份勤奋多产的马雅可夫斯基来说绝对是反常的,这表明他被正在发生的事情震慑到了。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没有革命的形式,就没有革命的内容。

(7)、中国的作家和诗人热爱马雅可夫斯基,对他的革命精神和艺术才华交口称誉:

(8)、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相识时,莉丽已经结婚三年。本来布里克夫妇对当代诗歌,尤其是对未来主义者并无好感,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他们的家庭沙龙里当众朗诵了《穿裤子的云》之后,布里克夫妇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赞不绝口,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诗,马雅可夫斯基则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莉丽。

(9)、①耐特,拉脱维亚人,任苏联外交信使,在执行任务时遭敌特袭击而牺牲。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黑海遇到了耐特的名字命名的轮船。

(10)、俄国未来主义不仅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还是一场综合艺术运动。马雅可夫斯基就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他在美术学校里学习。因此,这些未来主义诗人们对书籍的字体、装帧、插图和朗诵的要求,不亚于对文本本身的要求。他们发表过一篇宣言,该宣言认为,每一个词语都要用不同的字体印刷。因为朗诵的时候,重音落在不同的位置,都会导致意义出现偏差。

(11)、一百年前,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享乐主义者,一个生活观念超前的先锋派,一个头脑里爬满了欲望小臭虫的坏蛋,由于一场大火被救援的水冰冻了整整五十年。

(12)、从加入造型艺术处的一九一八年算起,这十二年来马雅可夫斯基不断地在放弃着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可能。他放弃艺术的独立,放弃“精神革命”,放弃未来主义(先是美学层面的放弃,然后是组织层面的退出),也放弃着自己的尊严。问题在于,三十年代的马雅可夫斯基还能放弃什么?也许他只能放弃生命了。关于诗人的自杀,令人惊讶的倒是他的同代人对此并不惊讶——他们大多预见到了存在于马雅可夫斯基身上的那个诗人总有一天会站出来反叛这个背叛了诗歌的“同貌人”。帕斯捷尔纳克在一九二七年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写道:“我一直都认为,马雅可夫斯基与生俱来的天赋会在某一刻炸掉,也应该会炸掉那些在化学上纯属胡言乱语的层次。”茨维塔耶娃则在马雅可夫斯基死后的回忆中认为:“整整十二年来,作为一个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不断杀死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而到了第十三年,诗人站了起来,杀掉了人。”17这是一种解释,即马雅可夫斯基在最后关头以自决拯救了自己的部分诗歌。本特·扬费尔德则指出了促成马雅可夫斯基弃世的其他因素,如他的诗歌在愈发严苛的新社会越来越不被接受、友谊的碎裂、爱情的不顺、身体与心理方面的重重问题。然而,我们与其纠缠于马雅可夫斯基为何而死,为什么不想想那个也许更加重要的问题呢:马雅可夫斯基究竟死于何处?

(13)、长诗的第一部分讲述了对一位年轻女子玛丽亚的爱,她的一个原型是玛丽亚·杰尼索娃。在约定地点等待她时,马雅可夫斯基觉得“静静地,/像病人下床,/一根神经往下跳”,然后“……和两根新的/乱跳着绝望的踢踏舞”,舞蹈之迅猛使约定见面处楼下房间的灰泥都开始往下掉。

(14)、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15)、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

(16)、什克洛夫斯基最终很不适应在国外的生活,想回苏联。但雅科布松就完全不打算回国,他在国外找到不错的教职。这是因为什克洛夫斯基不会外语,而雅科布松却有极强的语言天赋。这两个人后来的命运轨迹非常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回到了苏联,但因为官方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向左,他不得不撰文公开认错,抛弃过去的研究方法,适应现实主义路线。雅科布松则从捷克斯洛伐克去了瑞典,最后去了哈佛大学,成了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

(17)、《穿裤子的云》既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也是他的不幸 

(18)、病毒学专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鱼身上复制的可能性很小

(19)、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20)、《生命是赌注》,(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糜绪洋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2、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重要作品有

(1)、20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2)、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

(3)、在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中,莉丽·布里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对他创作产生过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避开莉丽·布里克就不可能全面了解马雅可夫斯基的生平,也不可能真正认识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

(4)、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5)、他与 莉丽·布里克 的爱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奇缘佳话。

(6)、柴可夫斯基一生写过10部歌剧,最有影响的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二部歌剧是柴可夫斯基里程碑式的歌剧创作,俄罗斯歌剧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柴可夫斯基这二部经典歌剧创作,标志着俄罗斯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及俄罗斯歌剧的独特地位。

(7)、⑥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在作品中,情节谈化,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代表性作品有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等。

(8)、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文学战友们,将自己称作未来主义者。后世常把他们叫作先锋派。最能阐释未来主义精神核心的,或许就是1912年他们发表的宣言《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这个宣言宣扬的是一种割裂传统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创作中,存在着很多对传统的借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未来主义者们要展现的是自己的姿态。

(9)、                           孟京辉谈《臭虫》

(10)、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很重大的责任。”

(11)、革命的诗人,“进攻阶级”的伟大的儿子。中国人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的歌声如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你!坦克车,快速度飞机,真理的信徒,你的时代是永远的世纪!(3)

(12)、马雅可夫斯基19岁加入未来主义小组,从此未来主义的美学支配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让他写出震撼人心的杰作,同时也在他的政治热情之间打入一个可疑的楔子,最终未来主义奔放自由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和强调纪律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之间产生裂隙和龃龉,随着时间的发展,这裂隙越来越大,直至成为鸿沟,到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已经明确知道自己身处鸿沟的这一边,他无法逾越到更先进也更安全的另一边,自此,死亡的背景和条件都已经安排就绪。

(13)、新小说派“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建树,当时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

(14)、 “马雅可夫斯基的姿势一次都没变过,”莉莉回忆说,“他没有向任何人投去目光。他抱怨,他愤怒,他嘲笑,他歇斯底里,在长诗各部分的中间他会暂停一会儿。完事后他就坐在桌边,做作地要茶喝。我急忙从茶炊里给他倒茶,我不响,而埃尔莎则得意洋洋:‘我就知道会这样!’”

(15)、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16)、这是马雅可夫斯基22岁时写下的诗句。这个仅仅活了37岁的苏联诗人喜欢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当众朗诵。据说他声音洪亮才思敏捷。那时候的年轻人无论男女都疯了一样的爱他,他们跟着他一起默诵,就像今天的年轻人跟着歌星一起哼唱。        ”

(17)、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5/01-5/06(除5/02)

(18)、尽管《云》获得了像马克西姆·高尔基、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这样权威人物的首肯,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很难找到出版商。奥西普听说后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让马雅可夫斯基打听一下这需要多少钱。穷困潦倒的未来主义诗人们总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四处筹款,所以马雅可夫斯基起初将奥西普视为一个潜在的庇护人。于是他报了个虚高的价格,并把一部分钱塞进了自己的口袋。许多年后他才明白,莉莉和奥西普其实对此心知肚明,这让他感到十分羞愧。

(19)、作者:徐兆正,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兼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评论文章散见《读书》《今天》《当代外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

(20)、1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3、马雅可夫斯基介绍

(1)、接下来一部分的情绪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心脏燃烧的绝望诗人现在扮演了一个未来主义反抗者的角色,在“在做成的一切之上”,打上一个“nihil”:

(2)、主演:王梓行、毛雪雯、齐林、丁韶仪、蔡舒婕、肖鼎臣、朱昊、王廷、张钿悦、王颖、李晨暘、王尧

(3)、他的三大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都是古典芭蕾典范之作,《大天鹅圆舞曲》《花之圆舞曲》等诸多音乐优美、个性鲜明的乐曲,深受观众喜爱。

(4)、“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

(5)、当你毫无准备的被问:“如果100年后你还活着,你打算怎么面对世界?”大多是人都会说:

(6)、但诗人却咒骂起了上帝,高喊上帝不存在,心爱的女人其实只是上主对他的惩罚,因为她已经出嫁,而且并不爱他: 

(7)、未来主义在苏维埃政权治下的高光时刻很短暂,到1919年五一节前夕,当局就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委托未来主义者为1919年五一节的庆祝活动绘制装饰。未来主义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是由列宁钉下的,他声称未来主义者“往往把最荒谬的矫揉造作的东西冒充为某种新的东西,并且在纯粹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无产阶级艺术的幌子下,抬出某种超自然的和荒谬的东西”。另一位领袖托洛茨基对未来主义显然也没有多少好感,在《文学与革命》艺术中指出:“在未来主义对过去的夸张的拒绝里,包含的是波西米亚式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的虚无主义,而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但托洛茨基持有这样的观点显然要早得多。在苏维埃领导层只有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和未来主义者有较密切的交往,但是不能同意他们对古典经典作家不屑一顾的轻浮态度。结果可想而知,未来主义者丢掉了自己的报纸,而且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里也几乎丧失了自己全部的影响力。

(8)、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9)、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

(10)、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

(11)、虽然手稿被撕毁了,但文本的一些片段似乎被用在其他短诗里了,比如在这首中:

(12)、“我立刻就明白,沃洛佳是个天才诗人,但我却不喜欢他,”莉莉在故世后才为人所知的一段回忆文字中,她如是写道,“我那时不喜欢那些大嗓门的人,我是指那些外表上让人感觉嗓门很大的人。我不喜欢他个子那么高大,不喜欢在街上人们都要转头看他,不喜欢他倾听自己的声音,甚至连他的姓马雅可夫斯基也不喜欢,这个姓嘹亮得就像是个笔名,而且是个庸俗的笔名。”

(13)、如果说和《词本身》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就在于《怎样作诗?》里对于“社会订货”的强调:“诗在有倾向的地方开始。”“摆在面前的社会任务,只有用诗创作来解决它才是好的。社会订货。”“最好的诗将是为共产国际的订货而写的,有为无产阶级胜利的目标,用新的、富于表现力的和谁都懂得的字眼而表达出来的。”关于社会订货的问题很容易引发争论,骄傲的诗人都会说,为什么要听命于外界的号令,我只为我内在的需要而写。事实上,茨维塔耶娃在《诗人与时代》一文中就是这么说的:“时代的订货即是我良心的命令,是永恒事物的召唤,这是为所有那些内心纯正、不被颂扬的被害者而存的良心。我写的东西,良心的命令高于时代的订货,对此,我可以以爱高于恨做保证。”相信现在的读者更容易接受茨维塔耶娃的想法,但是引人注意的是茨维塔耶娃在同一篇文章中给予马雅可夫斯基的高度评价:“歌颂革命的诗人和革命的诗人是不一样的,二者仅在马雅可夫斯基身上合二为一。因为他还是革命家——诗人,因此他是我们时代的奇迹。”茨维塔耶娃知道自己的分量,通常她对别的诗人都评价不高,因此她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激赏就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两位杰出诗人之间的心心相惜,虽然在一般读者看来,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人。

(14)、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

(15)、关于贺敬之,书中写道:“贺敬之也是一位以政治抒情诗驰名文坛的诗人。贺敬之从事诗歌写作之初,曾对陕北的民歌形式‘信天游’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它们的一些特点吸收进自己的创作中。后期,则比较注意学习外国诗歌中的有益成分,在对外国诗人的学习中,马雅可夫斯基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位。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中丰富的想像力、近乎怪诞的夸张和‘楼梯式’的诗歌形式,都给过贺敬之以深刻的启发。与马雅可夫斯基以‘最强音’来歌颂十月革命相似,贺敬之是以自己的‘放声歌唱’来迎接‘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11)

(16)、他进了一所颓废派艺术漫流的雕刻和建筑艺术学院,在学校期间他认识了著名未来派诗人布尔柳克。

(17)、和马雅可夫斯基关系很好的画家拉里昂诺夫,为马雅可夫斯基画了几幅肖像画。其中有一幅非常抽象。拉里昂诺夫的先锋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对创作的态度上。他一旦觉得自己的风格定型了,就会立刻转型。有时,他甚至会直接在自己的展览上宣布和自己的风格决裂。所以,他的战友们就会对此很不满,甚至当场会跟他打了起来。

(18)、奥西普·布里克先是决定向正苦于无处发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伸出援手,资助出版《穿裤子的云》,继而亲自投身当代诗歌的研究,并成为一名批评家。但此时马雅可夫斯基已经疯狂地爱上了莉丽·布里克。从此,他的诗几乎全部献给了她。为了离她近一些,他没有回到在郊区的住处,而是搬进了皇家帕莱斯旅馆,几个月后又迁到离布里克家只有咫尺之遥的纳杰日津街。

(19)、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20)、将要贯穿全诗的各种情感剧烈起伏已在此显现,序诗在让读者对此做好准备:

4、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莉莉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感情,我们都不必认为他的出现会改变莉莉对爱与性的看法。她一如既往有好几个追求者,而且她既不隐瞒这一点,也不隐瞒自己对奥西普那不灭的爱。小名“廖瓦”的列夫·格林克鲁格(Лев Гринкруг)多年以来一直是她的护花使者,莉莉在莫斯科就认识了廖瓦,而廖瓦每个周末都要来彼得格勒拜访他们。格林克鲁格出身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几个犹太世袭贵族家庭——他的医生父亲因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的功勋而获得贵族身份。列夫·亚历山德罗维奇自己受的是法学教育,并在银行工作。虽然他是个低调的追求者,而绝非什么唐璜,但他与莉莉的亲近却引来马雅可夫斯基强烈的嫉妒。

(2)、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

(3)、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4)、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5)、⑤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代表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瑞典斯特林堡的《到大马士革去》。

(6)、1915年8月,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各种各样的马雅可夫斯基》的短文,在文章一开头,他就以未来主义特有的大大咧咧的语气描画了几幅自画像:“我——一个煞风景的无赖汉,穿着黄色的短褂,闯进那些在齐齐整整的常礼服、燕尾服和西装上衣下高贵地掩藏着谦恭和礼貌的人们当中,这对我来说是无上的欢欣。我——一个蔑视成规的傲慢人,我只要向我看到的人的衣服上瞟一眼,就会在他们的衣服上永远留下约摸有甜果盘子大小的油污斑点。我——一个粗野鲁莽的马车夫,只要走进你们高贵的客厅,——同你们沙龙诡辩法格格不入的我这行道的语言,就像沉重的斧钺似地向空中飞起。我——一个自作广告的吹牛家,每天急躁地翻阅着每一份报纸,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名字。”虽然马雅可夫斯基描画了四帧自画像,其实是同一幅,那就是作为未来主义天才的年轻诗人蔑视一切世俗规条和经典作品的勇猛形象,其背后的精神实质可以用马雅可夫斯基刚刚完成的长诗《穿裤子的云》序诗里的一节来做总结:

(7)、弗拉基密尔·弗拉基密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苏联最有影响的诗人。早年参加未来派诗歌运动,同时他早就参加了布尔什维克d的活动。我国曾出版过马雅可夫斯基五卷集,主要作品均有中译。

(8)、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2/28-3/25

(9)、但是形势比人强,1918年秋天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密友奥西普·布里克加入了苏维埃政府下设的造型艺术处,这不仅意味着新的政治倾向(继续向左),而且也意味着违反了艺术独立于国家的原则,而这可是同年3月《未来主义者报》上刊登的未来主义宣言的一项主要内容。1918年年底未来主义者又将造型艺术处机关刊物《公社艺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创新”这一点上,未来主义者终于找到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频共振的波段,所有被认为过时的美学都受到严厉批判,所有“创新元素”都被视为未来主义的,因此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就和战争一样,是一种不能用传统方法描绘的现实。在未来主义美学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者拥护专业精神、天赋和质量,并对那种庸俗的动机论——认为只要作者遵循正确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那么他创作的“无产阶级艺术”就应该得到好评。对于一贯强调形式之重要的未来主义者来说,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些差异看起来无关痛痒,其实却隐藏着未来主义以及像马雅可夫斯基这样的未来主义者悲剧性的命运,一条岔开的道路将会越走越远,尽管他们一度不愿意承认岔路的存在。

(10)、3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11)、莉莉的妹妹埃尔莎早年一直生活在她万人迷姐姐的阴影之下。一开始,籍籍无名的马雅可夫斯基是埃尔莎的男朋友,她向自己的姐姐炫耀,自己的男朋友是个大诗人。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布里克夫妇家朗诵了《穿裤子的云》,这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布里克夫妇的命运——马雅可夫斯基从此爱上了莉莉。

(12)、19世纪初伟大的苏联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 天生就是一个使命感极强的人。

(13)、未来主义者们分裂得非常快,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创新,每个人都在互相攀比,谁更新得快。所以,未来主义团体是很不稳定的,其内部会不停分裂,然后会闹出很大的乱子。当然,闹乱子本身也是他们预设目标的一部分。帕斯捷尔纳克在回忆录中有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认为这些未来主义者就像在摇“创新”的彩券,马雅可夫斯基运气足够好,摸到了大奖,从此就被人记得最牢。

(14)、 1964年——日本演员堤真一出生 1973年——日本漫画家高屋奈月出生,代表作《幻影天使》

(15)、因此,马雅可夫斯基开始创作更多面向群众的作品,比如内战时期的宣传海报,以及列夫时期与罗琴科合作的广告海报。罗琴科被视为苏联摄影之父和平面设计之父。他的摄影取景角度至今仍被许多人模仿。而他和马雅可夫斯基共同制作的广告海报至今看来仍不过时。

(16)、.4,诗化和音乐化: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17)、马雅可夫斯基当然是天才诗人,但是他登上文坛即进入未来主义诗歌圈子,也是一种幸运。在这个圈子里,布尔柳克年长马雅可夫斯基十一岁,赫列勃尼科夫年长马雅可夫斯基七岁,在当时他们显然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文学艺术观念,并以自己的方式激发了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身上潜在的才华。在1928年写的自传性随笔《我自己》中,马雅可夫斯基坦言:“他(指布尔柳克)是一个绝妙的朋友。他是我的真正导师。布尔柳克使我成为诗人。”在一篇文章里,马雅可夫斯基更清晰地道出了他和布尔柳克之间的契合点:“布尔柳克具有凌驾于同时代人之上的大师的愤怒,而我所有的则是一个知道旧事物势必灭亡的社会主义的热情。”在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未来主义通向革命的暗道,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可以在马雅可夫斯基大量诗作里不断发现,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文学革命(未来主义)相互之间不断激发的深沉的力量。

(18)、⑧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代表性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等。

(19)、早在抗日战争时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读田间的诗后就写下了《时代的鼓手》(1943)一文,盛赞田间诗歌创作的时代意义和革新精神,并说:“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7)后来,郭沫若在论述马雅可夫斯基诗歌风格时也强调:“中国田间同志的诗和他(指马雅可夫斯基——本书作者注)的风格非常接近。他们的诗都是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行一个字。在以前,诗人闻一多曾经评田间同志的诗是战鼓的声音,批评很扼要,把‘鼓动’、‘鼓舞’、‘鼓励’这些字样的根源抓着了。闻一多是诗人,田间是诗人,诗人论诗人,才能有这样的恰当。”(8)田间同志在他的诗集《给战斗者》的序文中曾说,中国人民需要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诗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在抗日根据地,像马雅可夫斯基的“罗斯塔之窗”那样,写了一些“街头诗”、“枪杆诗”等,使诗歌为革命斗争的目标服务。

(20)、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5、马雅可夫斯基短诗

(1)、(6)北京中苏友协编《马雅可夫斯基》第165页。

(2)、对马雅可夫斯基那不幸、无望之爱要负罪责的不是别人,正是上帝本人:

(3)、拉普领导人接受马雅可夫斯基进入拉普,然而没有把他选入领导成员,而且以各种教训的口吻指出,马雅可夫斯基还需要经过艰巨的工作来改造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诗人。这个过程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无疑是巨大的侮辱,同时他的旧日朋友,他的莱夫成员则因为他的“背叛”而远离他,马雅可夫斯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翻看文学史我们知道,不少杰出诗人就是在绝对孤寂的状态下工作的,但马雅可夫斯基不是这样的诗人,他从登上诗坛的那一刻起,他的诗歌生涯就伴随着文学小团体的朋友,伴随着讲坛和舞台,伴随着台下掌声雷动,山呼海啸般的听众。那种完全孤寂的状态,是马雅可夫斯基没有经历过的,他也没有能力重新适应这新的状态,况且死亡的绳索还在天空明晃晃的高悬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存在的。

(4)、郭沫若于1945年7月25日参观马雅可夫斯基纪念馆时,在留言簿上曾写下了一首“马雅可夫斯基诗型”的诗:

(5)、(13)《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四卷,第571页。

(6)、张钧诚、刘君张志明、刘鸿飞、韩静、李靖雯、陈琳、魏熙、王鑫雨、王宇迪、徐文宣、张洪宇

(7)、马雅可夫斯基朗诵的《穿裤子的云》让莉莉和奥西普心头的疑云瞬间消散。1915年9月长诗由奥马布(ОМБ,奥西普全名的缩写)出版社正式出版,印数1050册。扉页上最终敲定的题词是“给你,莉莉娅”,此外长诗还有了新的体裁界定:不再是“悲剧”,而是“四联画”——让人联想到“三联画”,也就是三折圣像。审查官认为有渎神和政治叛乱色彩的诗句被用省略号代替。“我们都能背《穿裤子的云》,”莉莉回忆说,“我们就像等待约会一样等待校样,被查禁的地方自己手写进去。我爱上了它橙色的封面,爱上了它的字体和题词,我找了最好的装订工人,挑了一个最贵的带烫金字的真皮书封和一张炫目的白色波纹绸衬纸把属于我的那一册装订起来。马雅可夫斯基从没享受过这般待遇,他无比高兴。”然而销量却让人非常失望,按照马雅可夫斯基的说法,这是因为“诗歌主要的消费者都是小姐们和太太们,而一本起了个这种标题的书她们是不会买的。”

(8)、一九八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修订再版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五卷本《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今天看来,至一九八七年底出齐的这四卷,依旧是国内最全的一套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集。据洪子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介绍这位诗人,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而真正的翻译热潮则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中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不下三十五六种”。1新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尽管相较“十七年”有所锐减,但同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对比,选集在八十年代的再版又可视为诗人在新时期的短暂回潮。除了人文社的这套选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关于诗人的译介和研究主要还有飞白的三卷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武汉大学图书馆编印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资料索引》,岳凤麟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到了九十年代,译介彻底冷清下来:整个九十年代,除了一九八八年的两部书——诗人与恋人的书信《爱是事物之心——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学林出版社)与卢永新编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外,再无其他迻译问世。新世纪以降,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可谓降至冰点:寓目所及,只有两种旧译得以再版:《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原主编余振先生重新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和飞白译作的重编本《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9)、然而马雅可夫斯基很快就发现,奥西普不是个普通的阔佬,而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未来主义。只不过这是一个新近才有的爱好。除去朗诵《云》之前那仅有的一次私人会见,莉莉和奥西普只在公开讲演中见过马雅可夫斯基一回。那是1913年5月,象征主义诗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在侨居海外多年后回到俄罗斯,人们为此举办了一场庆贺晚会,马雅可夫斯基在晚会上发言,“代表敌人们”迎接巴尔蒙特归来。马雅可夫斯基被喝了倒彩,而在喝倒彩的人中间也有莉莉和奥西普。

(10)、(1)何其芳著:《马雅可夫斯基和我们》,《人民日报》,1953年7月19日。

(11)、糜绪洋说道,大家对马雅可夫斯基的了解都是经过剪裁过的片面形象,而扬费尔德写的这本传记,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形象就和大家想象中伟光正的红色诗人大不一样。

(12)、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13)、③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有鲜明的先锋精神,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14)、尽管并不能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抗议里就没有社会色彩,但实际上他的诗讲述的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意义上的反抗,反抗的对象是时间,以及将人的生活变成悲剧的世界秩序。在长诗的结尾部分,这一点变得更为明显——求爱再度遭到拒绝,而诗人幸而尚不知道下面几行诗中的预言意义:“我和心一次都没活到过五月,/而在活过的生命里/只有第一百个四月。”

(15)、在整个一九一八年,上述幻想先后遭到三次打击:首先是同年一月,造型艺术处在彼得格勒成立,它直接让二月革命以后自由组建的文化工作者联盟形同虚设;其次是同年四月十二日,契卡消灭政治无政府主义,两天后“诗人咖啡馆”即被取缔。在传记作者看来,“这两起很可能彼此相关的事件标志着俄国革命的无政府主义阶段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终结”;11第三次打击最是致命:一九一八年秋季,布尔什维克真正统一了政权。它直接让此前要么对布尔什维克敬谢不敏要么持抨击态度的作家们转变态度,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季诺维也夫说得没错:“身处我们目前经历的时代,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学校不可能是中立的,艺术是不可能中立的,文学是不可能中立的。同志们,我们别无选择……”12但放弃艺术的中立,或者说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其本质又是一种告诫:应当交出文化上的领导权……一九一八年秋,大批先锋艺术家与未来主义者加入造型艺术处,如马雅可夫斯基、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帕维尔·库兹涅佐夫、伊利亚·马什科夫、罗伯特·法尔克、阿列克谢·莫尔古诺夫、奥莉嘉·罗扎诺娃、瓦西里·康定斯基等。正是由此开始,马雅可夫斯基才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未来主义开始进入到与左翼艺术的磨合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