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刚经原文精选146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8-29 浏览

佛经金刚经全文完整版

1、佛经金刚经的作用

(1)、“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2)、(回复63)这三种观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窍诀!

(3)、(宋画全集)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图赏100幅)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5)、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现今流传的《金刚经》的版本是鸠罗摩什的译本,佛经金刚经全文完整版共5180个字。

(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7)、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斯陀含所谓的修行人,虽然尚须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所以名叫“一往来”,但是他们已没有往来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往来的想法,即是一种执著,而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是心无执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8)、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9)、“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10)、《金刚经》主要是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宗,展开探讨,以种种譬喻、因缘、本生等故事为证据,说明“离相伏心”、“无住生心”的般若妙用,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等。

(11)、感谢上师卡加班活佛、隆法师。香山教寺所有僧众。新疆奇台东地大庙。

(12)、“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13)、“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14)、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5)、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6)、仍然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善男信女,对于现在我所说的话,仍然非常相信,认为那是真实的,不过这些能相信的人,机缘是非常特殊的,他们不仅在近世诸佛哪里肯修学佛法而种善根,甚至已于过去世无量诸佛时已种诸善根,所以他们听到一句话或看到一段文章,便能在转念之间,心净不乱,信心不退。

(17)、「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8)、“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9)、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20)、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

2、佛教金刚经原文

(1)、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须陀洹(已证初果的圣者,须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预入圣人的意思。)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位的想法吗?”

(2)、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姚秦释鸠摩罗什译明宣德七年(1432)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姚秦释鸠摩罗什译隋释闍那笈多译重颂明泥金写本

(3)、有人因为入佛多年不能亲证如来藏,唯恐有失“佛门大师”身  份而失去名闻利养,所以侮蔑如来藏学说为“外道神我”,日  本学界一些无耻文人也跟着胡说什么“大乘佛教非佛说”,“  《楞严经》系后人伪造”,凡此种种,说明了为什么《楞严经》 会成为最先灭掉的一本佛经。

(4)、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5)、“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6)、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因为讲佛法给人听是法施的一种,法施是三布施(三布施是法施、财施、无畏施。助印金刚经是三施并行,如能让人看到本经是法施,出钱助印是财施,护持佛法是无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刚经的功德更是无限量之大。

(7)、初心,是你的本初善,你的如来藏,或者说佛性,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有的如来,没有不护念这颗初心的,这是菩萨的初心,是如来藏的初心,而一己之理想、私欲和野心,不过是后心,也是迷惑之心。

(8)、须菩提很快地回答说:“当然很多呀!世尊!”

(9)、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10)、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你想得到或测量出有多大吗?”

(11)、「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2)、佛陀告诉须菩提:“请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甚至到了末法五百年的时候,仍然会有持戒清净,修福修慧的菩萨们,对于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把它当作最真实的法义。

(13)、“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可以通过身体相貌如何,来观察并见到如来吗?”

(14)、你要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们在过去世,绝不仅仅在一尊佛、两尊佛,或者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数不清的千万尊佛面前种过善根。”

(15)、《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16)、大家仔细看图中的地砖,上面刻满了花纹,想必,它们来自给孤独长者的布施,而佛陀头上的树叶,大概就是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了。

(17)、而所有的这些都不可止于解证,而要亲证和体证,因为解证仍然停留在思维的层次,非常脆弱,没有力量,没有定力,是一种漂浮,并未触及大地。也即是说,你需要证到,打坐,诵经,磕头,都是为了证到。别人无法灌给你。大手印之手,即是意指直接亲证。

(18)、谢谢我的稻米们,你们宽容的放我回归沉寂。让我得以从容不迫。

(19)、“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面前,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法。”

(20)、须菩提尊者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尊,难道真有一些众生,听到您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3、

(1)、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楞严经》就像一面镜子,使得一切附佛外道原形毕露, 所以他们恨之入骨。佛预见末法时期将会出现“男女双修即身 成佛”一类邪说,针对其淫邪荒唐的法门于经中预言: “化诸 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 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 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贻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 正受当从沦坠。”

(3)、“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4)、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5)、“如果有人听到如来这样的言语开示,哪怕只生起了一念间的清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心中完全知道,完全明了。这些众生,以一念间的清净信心,得到了无量无边的福德。

(6)、王维在《终南别业》中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8)、“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9)、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10)、(回复57)怎样才能活的像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那样美!

(11)、(如果自己认为口才不好,难以启口讲给别人听,可改用助印《金刚经》送人,与人结缘,功德也是非常之大,请十方善信趁此机缘助印《金刚经》。)

(12)、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3)、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14)、“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5)、也就是说,既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等色法而进行布施,也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者道理观念等任何一个方面而进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们应当这样布施,不偏重于任何事物现象,也不服务于任何目的.,这叫做不住相布施。”

(16)、分享北京8家0蛋奶VEGAN蛋糕店!超全!

(17)、日日诵持《金刚经》多年,才发现原来《金刚经》前的插图,有着这么丰富的故事,和这么了不起的意义!

(18)、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并没有真正完全独立而具有自性的事物。万物迁变流转,相依而生,相对而立,相克而灭。也因此,圣人往往全然投入于过程,而放下对于结果的期待。

(19)、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20)、于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假如有人在见到一切现象的同时,就完全明白它是虚妄的假相,他就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4、

(1)、以及执著空法的名相(有些人听到金刚经讲万法皆空,所以就执著空,每天叫空、唱空,成了空病,这就是执著空的原因。)所以不能执著万法,也不能执著空法。

(2)、佛法概论  (拼多多、淘宝有售搜书名关键字即可)

(3)、在这么多唐代保留下来的《金刚经》中,最负盛名的是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这本,它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一个叫王玠的善信为父母请造的《金刚经》,学者们把它称为“王玠本”,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

(4)、发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就与佛菩萨的心量没有两样,所以就应该使它不退失,如果有妄想心应该使它不起念。”须菩提听完佛陀开示后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能听到您的解说。”

(5)、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6)、第二部分以请法者须菩提为中心。须菩提尊者身后有一位一国王,合掌跪在方毯上,文字标注着“舍卫国王”,国王身后,“给孤独长者”与“祇陀太子”在交谈着。

(7)、“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8)、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9)、佛陀住世期间,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佛陀身边,却连基本的禅定也没有修持出来。佛陀曾经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解脱依己当精进。修持与否,精进与否,解脱与否,全在于你自己,你自己。不要浪费了自己。

(10)、“世尊,您称赞我得到了远离分别的无诤三昧,在所有的人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是第一离欲大阿罗汉。

(11)、「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12)、(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3)、特别感谢那位督促我的朋友——宁波香山教寺的老佛爷。

(14)、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15)、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16)、但广义来说,证得阿罗汉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别人,不如大乘的菩萨乘,福慧双修,度己更度众生,两全其美)圣者,在声闻乘的修学方面,早已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所以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假使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那么他已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怎么有资格叫做阿罗汉呢?

(17)、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18)、你知道吗?中国佛教史上先后出现了六个《金刚经》的翻译本,其中翻译时代最早、流传最广的是5世纪初鸠摩罗什的译本,唐玄宗曾亲自为它注释,然后颁行天下。如今,保存到现在的唐代写、刻本《金刚经》还有数千种!

(19)、《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20)、“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四果阿罗汉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会这样想吗?”

5、

(1)、“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三果阿那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2)、(回复46)如何熄灭心头怒火?佛陀已经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3)、(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唐绘手鉴(130幅高清)

(4)、(回复48)禅修静坐正确姿势——双盘莲花坐的完全详细图解

(5)、“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6)、不是离于二元分别的念,其中没有善念或是恶念的区别,就像读到《金刚经》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不会说这句金刚语是好的,或是坏的,而只是认同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和合现象。就像看到秋风吹落桂花游荡在马路上,你不会说这是美的,或是丑的,而只是了知花开花落,成住坏空。而当你离于二元的分别,你会直接当下,专注于每一个瞬间,而不会活在过去以及未来。

(7)、「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8)、谢谢爸爸!你临走时的“谢谢你”三个字让苟活于世的我释然。

(9)、共修南无观世音菩萨(guanyin966)

(10)、“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1)、佛陀慎重的说:“须菩提!我现在老实的告诉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贵的七宝盛满那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去布施济贫,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12)、大方广佛华严经唐释实叉难陀译明弘治十六年(1503)钞本

(13)、一直到了2008年。还是只编到1-7品。无论怎样都再也编不下去了。那时因为巡演的工作也就搁置了几年。其间心心念念总觉得这事不完无法再继续其他的工作。所以到2013年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把此事了结。于是把巡演的摊子散了,停了所有的活动。并决定不了此事不再发原创作品。

(14)、bǎiqiānwànjiénánzāoyù,

(15)、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16)、在插图的左下方,有一位长者,他双手合目视佛陀,单膝跪在方毯上,毯子边上还有一双云头鞋。边上用文字标注着:“长老须菩提”。原来,这就是唐人心目中的须菩提尊者。

(17)、罗汉又称阿罗汉,在早期佛教裡,原是一位独善其身的修行者,后来受到大乘佛教的影响,罗汉也具备了护持正法,渡化众生等兼善天下的菩萨特质。由于经典并无罗汉图像特徵的记载,因此中国的艺术家得以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在他们的笔下,罗汉时而化作汉地高僧,温文儒雅;时而又胡貌梵像,造型夸张。元代以来,随著西藏密教的传入,中土地区又出现了藏式的罗汉像,人物造型与中原的传统大异其趣。这些形貌各异的罗汉画作,使得中国佛释绘画更加多彩多姿。

(18)、(回复68)地藏经、心经可以晚上读吗?抄写的经书如何安置?如何为先人超度?

(19)、yuànjiěrúláizhēnshíyì

(20)、“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二果斯陀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1)、若是,这个世界可以不推崇才德,不珍视财物,不显耀名利。如此,或会少一些争斗,少一些偷盗,以及少一些迷乱。也因此,重要的是,让心虚融淡泊,让身安闲恬静,让众生不贪执于智识与欲求。就这样,任运自然,天下太平。

(2)、按照佛教的说法,凡世间的众生之所以烦恼,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贪嗔痴无止无尽。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之下,使得人有内心的痛苦、有外来的痛苦,有追求目标的痛苦、有达到目标乐极生悲的痛苦,有得到的痛苦、有得不到的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佛教认为人就好像漂浮在无边的苦海之中,时而头抬出海面,那是欲望得到暂时满足;时而头又被海水淹没,那是被苦海所迷惑;被欲望所羁绊,在六道轮回中流转往复,在生死苦海中起起伏伏,却总是离不开这个苦海。“苦海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附音频+视频)

(4)、「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5)、(原文)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释鸠摩罗什译赵孟頫写本

(7)、《妙法莲华经》全文读诵|:附修持法和拜经仪轨

(8)、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9)、为什么王玠本《金刚经》这么重要呢?它是全世界已知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木刻本书籍,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带插图的《金刚经》。

(10)、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11)、世尊!虽然我得到您的称赞,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从来没有我已证得阿罗汉的念头;

(12)、须菩提!我再告诉你吧!以后这些信心不退的人,我当然能知道他们,更会看到他们,因为这些善男信女将会得到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福报与功德。

(13)、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14)、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然是不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升到天上,于天界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回到人间。而实际上,他的心犹如虚空,根本就没有不来之相,所以叫做三果阿那含。”

(15)、“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16)、「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17)、这张插图从右向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佛陀说法为中心,佛陀头顶宝盖,身后发出佛光。

(18)、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19)、(回复51)十大菩萨名号原来隐含如来十大秘密

(20)、“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1)、“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谢谢我的家人和工作室的同仁,谢谢麦刀、小美、兮兮、如是、如电!

(3)、多年以后再度翻出《陋室铭》一读,发现感触最为深刻的,不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阅金经,最容易,也是最难。

(4)、例如,不要去贪看艳丽的物品,才能使眼根清净;不要去贪听靡靡的音乐,才能使耳根清净;不要去贪嗅香浓的味道,才能使鼻根清净;不要去贪吃美味的大餐,才能使舌根清净;不要去贪穿华丽的服饰,才能使身根清净;不要去贪想物质的享受,才能使意根清净。

(5)、《金刚经》有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佛陀开示的摆脱烦恼的方法:世间一切事物、情感,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灭,没有什么永生不亡的东西;虚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只是不能永住世间,因缘尽了也就散了;如果能了解存在和消亡的根本在于因缘,认识到有存在就有消亡,存在的过程就是消亡的过程,消亡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存在,存在就是消亡,消亡就是存在,从而以平淡的心境看待进退得失,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贪欲执着,那么就可以摆脱烦恼,见到心中的如来了。

(6)、佛陀又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虚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吗?”

(7)、“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9)、“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0)、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11)、梧桐有时会说,愿成就,这里的成就绝非世俗之成就,譬如某种名望、某些财富、某种地位,等等,因为这些就像眼下炎热夏日的晨露。梧桐说的成就是《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中,如来所悉知悉见的成就,荷担如来的成就。

(12)、(元画全集)北京故宫博物院(高清图赏100幅)

(13)、须菩提!你的想法怎么样?可以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如来(佛)的佛身吗?”

(14)、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5)、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16)、“因此,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既不应当住着万物色相而生起自心,也不应当住着声音、气味、口味、触觉和观念想法等而生起自心。应当无所住着地自然显现本心。”

(17)、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差别而已。”

(18)、我再告诉你吧!须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萨,他的心量必须很大,这样才能不计较,在不计较之下才会去做利益众生之事,但是在做出利益众生之事后,也不会有丝毫的执著。

(19)、金刚经:让你在浮躁的年代里,持一颗沉静的心

(20)、再如,当你正视恐惧,你揭开了恐惧的神秘面纱,惊讶地发现,原来,恐惧与绝望、贪执、嫉妒、骄慢,是同一回事,此时你明了何为一即一切,为何《金刚经》说“无住相布施”之后,没有再说“无住相持戒”,等等。

(1)、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

(2)、“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的心,如果被形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如果被法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3)、《金刚经》是般若,是如来,是纯净污染的,而梧桐只是一个充满了贪执、傲慢和无明的普通人,也因此,若有不当错谬之处,皆由梧桐承当其果。

(4)、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5)、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6)、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