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体裁
(1)、“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
(2)、叶圣柏先生去世后,撰文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他的钦佩和怀旧之情,其二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
(3)、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4)、(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5)、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举例略。
(6)、师:叶老就是这样一位认真专注、治学严谨的编者,谦虚恳切、躬身践行的师者,有礼宽厚、诚恳真心的儒者。他对张中行先生的影响浸润颇深,张先生“准而丰”的文风就来源于叶老,来源于对叶老简洁文风、写话文风的继承。
(7)、“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去的印象”指什么?“失之太浅”指什么?
(8)、”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
(9)、(出示“常常”的5个句子)文中含有“常常”的一共有这5个句子,请给它们分分类,你会怎么分?理由是什么?
(10)、生:强调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动作,强调他非常的谦虚有礼貌,强调他对别人特别尊重感恩。
(1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第二部分(2至9):写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第三部分(10):写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12)、生:第2段最后“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13)、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14)、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15)、生(杂):有礼宽厚,诚恳真心,认真专注,治学严谨,谦虚恳切,躬身践行……
(16)、你是如何看待选文第③中画线句表达的观点的?请写出你的理由。
(17)、生:第6自然段写了他念文章像说话一样,并不是念稿,叶圣陶先生觉得这样才算及了格。
(18)、师:初读可能觉得清淡无味,细品觉得余味悠长。这种味道更多的就附着在这副词之上。副词,见人品和性情,见叶老一颗纯粹的善良仁厚之心。
(19)、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初见叶圣陶先生的情境,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君子品德。
(20)、师:是啊,在他可以不为的时候依然为之,你对叶老有何评价?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表达了什么情感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读后感:写过的文,就是说过的话 文 庄雨婷 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3)、(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
(5)、“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6)、自顾不暇(zìgùbùxiá):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7)、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
(8)、师:关注文字,短短几句就让我们认识了有礼宽厚、诚恳真心的叶老。难怪启功先生会说:“张中行写人具有勾魂摄魄之功。”课文中还有打动你的细节吗?我们一起来分享。
(9)、“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第2段)
(10)、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11)、师:同学们,“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写了些什么事情?(学生概括事件,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12)、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13)、运用略读法一: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屏显)
(14)、生:第4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里的“一以贯之”也可以理解成“常常”。
(15)、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16)、任务一:观大略,填导图。限时5分钟阅读全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本文的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计时5分钟后)
(17)、“在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谈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写话主张,值得我们关注。……”
(18)、师: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板书),那我们的阅读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19)、3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20)、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拼音
(1)、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2)、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在写话方面,即使是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在五十年代早期,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
(3)、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4)、师:你关注到了人称的不同,不仅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还加深了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
(5)、我常常说,常常想的人,其德高望重,令人_____。
(6)、生:“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7)、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8)、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9)、师:很不错。颤音的确是表现沉痛之情的好方式,可以和停顿很好地配合,“人”后要长停顿,“叶圣陶先生”这五个字也需要一字一顿,因为一字一字读完,叶老也就在文字里离我们远去了。大家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10)、师:那我们再来看,作者所写是叶圣陶先生在什么情况下送客?
(11)、生:我觉得这篇散文应该会写在叶圣陶先生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或者是作者和叶圣陶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1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13)、生:第3自然段写了吕叔湘先生去拜访叶老的时候,看到叶老在帮他改标点。后文叶老却让“我”帮他修润,而且是让“我”直接动笔,还说如果改不好他再改回来。他对待文章真的是不厌其改。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分别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的两方面特点。需要通过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事件,又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完成学习目标,略读是粗略的阅读,却不是忽略的阅读,仍旧要通过略读完成学习目标
(15)、也许是因为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也许是因为张中行先生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主要经历是编辑课本,所以,张中行先生在回忆与怀念叶老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所取事例多是关于叶老文字与写话方面的。因此,我们就此可以引导学生从叶圣陶先生品德之外的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叶圣陶先生。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求异思维训练,还利于学生体验文体变式的方法,甚至也可以算是一种研究性微项目学习吧。
(16)、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17)、生:送客特别打动我,文中写了“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三道门”“四道台阶”“鞠躬”这些词语都写了他送客送得很远。我觉得他特别有礼貌。
(18)、师:叶老是大写的人,是由这些品质(指板书)铸成的人。
(19)、掌握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20)、“失之太浅”指:评价只看到了作品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品格。
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1)、揣摩语言,领会本文行文平易、感情真挚的写作特点。
(2)、生:“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人”后面为什么要加逗号?这个标点有点特别。
(3)、师:对,要读其事,识其人,然后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要运用的“略读法其二”。
(4)、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5)、能够运用略读法一把握关键语句,粗知文章大意。
(6)、提问: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为什么作者“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7)、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8)、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9)、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10)、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11)、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1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13)、(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14)、明确: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15)、示例:我赞同。被人删减无用的文字就说明语言还不够简洁,这一说法体现了一种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值得推崇。(言之有理即可)
(16)、师:“叶圣陶先生,人,往矣”,这句用了三个标点。八个字却用了这么多标点,同学们想一想,这句是不是可以删去一个标点,改成“叶圣陶先生,人往矣”?
(17)、生:我也觉得不可以,“人”后面加上逗号,使整句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表现了张中行先生对叶老的缅怀与敬仰。
(18)、师:也是诗人臧克家在他的诗《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在哪儿呢?
(19)、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20)、(4)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指人好学。耻:以……为耻。问:请教。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反思
(1)、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2)、(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3)、本单元选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略读,就是运用精读的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而不需要教师详细的指导。
(4)、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5)、鉴于很多读者之前已经单买了1-2期,所以专门再上一个3-12期的链接,方便大家按需选择。
(6)、师: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题目是“二三事”呢?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8)、师:是的,叶老的谦虚有礼背后是他一颗“善良仁厚之心”(板书)。那你知道这些词你是什么词吗?(有学生答副词)对,副词(板书),所谓“副”,就是副手的意思,他帮助动词更好地完成工作。
(9)、第二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律己、正心、修身。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
(10)、第有必要的话,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来写。比如,开头可以这样写:
(11)、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12)、师:叶老为何律己如此之严呢?叶老写给他孙女叶小沫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屏显)
(13)、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15)、引用《论语》中的两句话,因为这两句话正是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具体表现,他既是躬行君子,也是人之师表。
(1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课文由杨波朗读。
(17)、生:我觉得第二层悲哀是叶圣陶先生做事那么敬业、认真,待人那么诚恳、真诚,张中行先生对这样的人非常尊敬和爱戴,但像叶老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18)、通读全文,用文章内容为素材,请以《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19)、全班诵读第1节和第9节,感受作者对叶老逝世的沉痛之情、对叶老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20)、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重视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2)、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3)、生:还有一个是后面的叶老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里叶老是在询问和尊重“我”的意见。
(4)、生:送信。第5自然段写了第二天就接到了叶老的回信,可见叶老回信之快,十分有心。
(5)、课文引用了《左传》和《论语》,有什么作用?
(6)、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7)、师:知道“语文”二字从何而来吗?它是叶圣陶先生在1949首次提出并被采纳的,才有了我们“语文”这门学科。那知道“语文”二字是何意思?叶圣陶先生说,“语”是说话,“文”是写字,语文课就是要训练你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还教我们阅读语文的方法:精读和略读。今天,我们就用略读的方法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
(8)、(待人厚)修改文幸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9)、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10)、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1)、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12)、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13)、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14)、基于文章本身的特质以及课文的教学要求这两点要求,创意性地设计一个“据文微写作”,即以《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是非常有必要与有价值的。
(15)、(律己严)主张写话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
(16)、师:刚才我们从课文最后一段中发现了反复出现的“常常”一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比较特别?
(17)、简明扼要(jiǎnmíngè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18)、第在据文微写作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写作时间,还要做好展示与点评。每一项集体学习活动都要将其做饱满。
(19)、生:因为前面5段是写待人宽厚,8段是写严于律己,分开两部分。
(20)、另外,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也都关注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思考探究”让学生怎样理解叶圣陶的“写话”主张;“积累拓展”让学生对叶老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谈谈启发。
(1)、师:叶圣陶先生如此一丝不苟,严于律己,他为的,还是他人,是为别人着想。
(2)、师:对,要读其事,识其人,然后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要运用的“略读法其二”。(屏显)
(3)、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4)、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
(5)、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6)、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7)、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8)、(3)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
(9)、②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