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十大名句精选82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4-05-11 浏览

佛经名句加解释

1、佛经名句加解释大全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4)、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8)、接下来“此心还不知”就好说了。“道”在哪里啊?我以前都在向外求,一会儿打坐看看有没有神通;一会儿访高僧,看看他脑袋上有没有光圈,结果现在才明白,“道”不在外,而在内。没人可以度你,只有自己开悟才能度自己,可笑我以前一直没明白这个道理。

(9)、宗喀巴大师回答说,「然不应理」,你这种问难是极端不合理。「如是说法大师(当然这个说法大师是讲佛经),现见众多了义之经,遮生等时加胜义简别」,佛经里面有很多了义之经,一开始「遮生等时」——遮除自性有之生、自性有之灭等时,就有「加胜义简别」。什么叫「简别」呢?我们要破斥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法的时候,所破的是什么,要破的是什么,该破的是什么,不该破的是什么,这个叫做「简别」。譬如,无生——《心经》说是「无自性生」,所以并不是破「生」而是要破掉「自性生」。

(10)、三藏:佛的一代言教,综合起来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或称为藏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究竟含藏什么?此三者,在形式上言之,则各各含了许多文字卷帙;在实质上言之,则含一切微妙道理,故曰三藏。又这宝贵的佛典被珍重保存国库,故又称为藏经。佛一代说法所记录者,叫做经;佛所制定禁令诸弟子的规戒者,叫做律,佛和弟子们讨论教理,以及历代祖师所著述者,叫做论。总之,经专开示教理,律重规戒行为,论是解释发挥经律中的道理。这三藏所含的道理,要之不出戒定慧三学,所谓经明一心为定学所摄,律规三业为戒学所摄,论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此乃一往之言,其实每一藏中,都各各具有戒定慧三学的。否则经藏中便无慧学和戒学;而律藏中则无定学和慧学;论藏中亦无定学和戒学了)。

(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2)、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译文)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14)、诸法无我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我,只是临时产生的一种“感觉”。大家认为我的这个身体是我,是一个具体、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佛教认为并没有那么一个真实、具体存在的东西叫“我”。我,是一种感觉,不是具体的物质。而且“我”的这种感觉,是因为很多元素条件成熟的时候临时聚集到一起产生的。当这些条件耗尽的时候,元素还会散掉,到时候“我”的这种感觉也就没了。

(15)、(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16)、经典佛语100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万法唯心。

(17)、(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至于佛经,则有七类。一是佛陀身体加持的经典,如佛身加持金刚藏菩萨宣说的《十地经》;二是佛陀语言加持的经典,如佛语加持文殊菩萨宣说的《未生怨王忏悔经》;三是佛陀意加持的经典,如佛意加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子尊者宣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是佛陀功德、事业加持树木、虚空、凡夫、声闻、缘觉等宣说的经典,如由树林、虚空中所传出来的四法印等法音。现在很多善知识之所以能为有缘众生传讲佛法,这也源于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以前有一位道友对我说:原来我对佛法一点都不懂,但通过上师和佛陀的加持,我现在讲经说法一点困难都没有,讲什么经典都没问题;其实这也是佛陀功德和事业的加持。六是佛陀开许的经典。佛陀在接近圆寂时曾对阿难尊者这样说:我圆寂后经藏可以结集,在结集时可根据不同情况加上“一时”、“如是我闻”、“须菩提言”、“佛告言”、“皆大欢喜”等词句。所以它们也是真正的佛经。七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经典。至于此类佛经,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在举例时都说“如《般若摄颂》”。可见我们有缘学习这部经典,确实非常有福报。

(19)、芳魂消耗:指元春的鬼魂忧伤憔悴。这个曲子写的元春鬼魂托梦自然是一种属于迷信的虚构。

(20)、走惯了贫沙,啃过了粗粮,吞咽之时竟也有蜜汁之感,或许,这是我的迦南地。简媜

2、佛经十大名句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鲁迅

(2)、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所以,不管是谁说的,只要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就不符合诸法无我的法印,不是佛教的观点。

(4)、这部般若心经,虽只此二百余字,而大部的精要奥旨,实则统摄无遗。

(5)、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硏、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囯哲学史课程。在学生的眼中,他不但是一位对学生关怀备至、为培养青年人才尽心尽责的老师,还是一位造诣深厚、勤勉治学、和藹可亲、真实质朴的慈样长者。

(6)、(译文)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7)、佛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譬如离去的时间,譬如走散的人。“心”字三个点,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蹦。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看到别人的好,便心生嫉妒;看到别人的丑,便心生厌恶;看到别人的穷,便心生不屑;看到别人病老,便心生厌弃;看到别人不幸,就幸灾乐祸。全无随喜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人生无常,好与坏,美与丑,富与穷,健康与疾病,在瞬间都可能发生逆转,因此对别人好点就是对自己慈悲。佛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星云大师

(8)、(1)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计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论所能指陈;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可表达,无可取著;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兹约三义释之:(1)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故曰无相。(2)实相无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没有一法不是,故曰无不相。(3)实相无相无不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无相无不相,此即实相般若也。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11)、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2)、其实这则比喻是说:凡夫、声闻和缘觉之所以能宣说佛法或证悟空性,这完全源于佛陀的威德与加持。同样,我们通过听受空性法门,对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觉得般若经典所讲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确,或仰仗传承上师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经或空性的道理为大家宣讲,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当然喻义在下面还要宣讲,所以这里不广说。

(13)、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14)、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18)、唐朝李翱“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你是青天云,我是瓶中水。即使我把事物的外在形式和你整得一模一样,那也只是徒有其表,而能得其内涵者必不是清浅孤陋者。

(19)、在一般讲经的惯例上,都有所谓,经前的‘悬谈’或‘提纲’,如天台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玄谈,及其他。若照现在一般学佛者的心理和环境,似乎无这一套的必要。可是台湾处于海陬孤岛,佛法衰微。向乏讲经机会,对于这些谈玄判教的风味,也许未尝领略,因此我们无妨来把它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20)、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3、佛经名句加解释怎么写

(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2)、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3)、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4)、实在说,声闻缘觉等众生也很难接受本法,因为《现观庄严论》云:“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而本经亦云“勇士行”。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达人法二无我的大乘菩萨的行境。所以能听受这样的法门也极为难得。

(5)、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6)、在这几句中“有为法”所说的法。是指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现象,一切存在。

(7)、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8)、禅也是修心的;宋朝法演《送朱大卿》“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

(9)、又若彼语纵可如言而取其义,然亦不成非不了义。

(10)、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11)、(译文)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12)、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15)、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16)、累世的余习是很难除掉的,就像装过酒的瓶子,倒掉酒始终还是有酒味儿。抽过烟又戒掉的人,一看到别人抽,心里还是想。佛命天女散花,散到菩萨身上花就没了,而散到罗汉身上花还会沾着,这就是罗汉累世的余习未尽之故。

(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8)、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0)、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4、佛经经典名句100句

(1)、多做一些,机会将随之而来。为别人服务最多的人最富有。服务的道路才能通往快乐的城市。

(2)、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3)、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4)、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5)、(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6)、(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佛语有云:万法唯心。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佛语有云:九九归终成正果。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

(8)、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9)、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11)、当知佛说一切法门无非要对治众生的一切心病,佛法虽广赅括之即此戒定慧三学。众生心病虽多,最厉害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以戒对治贪心,以定对治嗔心,以慧对治痴心。佛说三藏妙法根本就在这一点。经云:‘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

(12)、等你们长大成人了就会明白,人生还有眼泪也冲刷不干净的巨大悲伤,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泪,所以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即使如此也要带上它们笑着前行。

(13)、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佛曰:“寻找自我。”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5)、著名政治家尼赫鲁———佛比起所胡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16)、上来说了许多话不过解释般若二字,现在我来请问大家一句,到底般若是什么?三般若以实相为本体,实相般若,即吾人圆常大觉之真心,此心本无一切生灭烦恼,只为无始的无明,和虚妄的习气,互相熏发,见、闻、觉、知,流逸于六尘境界,迷恋取著,执此虚妄之相为实法实有,以妄缘妄,辗转颠倒,因而造出许多业来,以致枉受轮回生死等苦,没有穷尽,真是冤枉极了!

(17)、《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在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另有二十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

(18)、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9)、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在拘尸那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入涅槃。佛入灭后,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归。当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正在叶波国坐禅,他回来主持丧礼,默自思惟:应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罗山侧的毕波罗窟(又名七叶岩),从6月27日开始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先命持戒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所集者即现在的《八十诵律》。次命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即是《四阿含》。

(20)、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5、佛经名言名句大全

(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