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真正含义200字精选135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4-05-10 浏览

孝的真正含义

1、孝的真正含义是什

(1)、“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从“孝”字构成上,“孝”字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3)、所以,孝顺父母,不只是“养亲”、“敬亲”,更要提倡“安亲”。“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4)、二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我。拊(抚)我畜(爱)我,长我育我。顾(照顾)我复(庇护)我,出入腹(抱)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劳瘁”。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剥削,百姓无法生活,因而没有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我不报,而是皇天不让我报。

(5)、春秋战国儒家便提倡实行“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汉代的“察举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发展传承着。

(6)、缺乏孝文化的社会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力。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但能自主创业的很少。

(7)、http://shan-zhunti.taobao.com/

(8)、“孝”的基本含义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如孝敬、孝廉;引申含义为居丧的事,如守孝、吊孝。

(9)、所以,在中国文化源流的《易经》中,注重两个字,一个“时”,一个“位”,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一个人处身在某一位置上,负了一定的责任,在刚好遇上某种情况时,而为社会、国家、天下人类牺牲,那才是对的。他又说,一个人,在他的时代中,能够有人格、有操守,而又能尽到孝道的,我是听到过的,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人物。

(10)、所以我们今天讲,见父母啊善事父母啊,养儿防老啊,那是属于底层的,一辈子活着没有安全感,希望养几个儿子长大了以后,能够侍候吃穿不愁,但是现在你还可以买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就可以解决了,不用养儿防老了吧,还用养儿防老吗?你买一个养老保险就够了,那是最底层了。

(11)、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12)、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13)、一是奉养父母。《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的事情没止息,没有时间去种稷、黍、稻、粱来奉父母,使父母没吃没喝,受尽饥饿。

(14)、孝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就是要通过行为的不断重复,进而形成一种态度,最终牢固成为习惯。这个习惯的核心不是孝顺,而是服从。通过从小孝亲的行为,最终养成具有服从精神的合格公民。具有服从精神的公民,才可以遵守法律,并且具有起码的道德感。孝是在家庭内部的教育,但是它的结果是作用于社会的。

(15)、到现在为止整个人类都高寿这个事情,在希腊文明有一个神话叫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那儿把火种偷下来给到人类,给到人类以后,不是用来照明的,不是用来做保障抵御害怕的,而是专门用来煮东西吃的。而在中国文化里面也有个神话叫炎帝。什么叫炎帝?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叫炎黄子孙?炎还排在前面呢,知道为什么?炎,有火了我们才会出来,没有火我们只是动物,炎帝本身并不是指某个人而是火,任何文化都明白火的重要性。

(16)、“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17)、虽然时代一直在变,大家的思想也都有进步,但是关于“孝道”,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尊敬父母,奉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管在哪个时代在哪个家庭,都是必须要做到的。

(18)、由于我们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19)、征集贫困人群、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残疾人信息给予全天免费供餐。

(20)、我们这一宗姓周,实际上是被周家的列祖列宗护佑着的,所以以前能够进宗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宗庙的,在唐代末期之后,那种祭礼才普遍,北宋时期大夫才有资格去祭拜,在以前只有名门望族贵族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

2、孝的真正含义200字

(1)、儒家之所以强调自古以来“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是以孝为自身之本”,就是希望每个人从对父母的敬畏和服从开始,逐渐进入对社会规范与秩序的敬畏和服从,乃至最终进入对真理和正义等一切理性的敬畏和服从。

(2)、这个孝字是一个老字的一半和一个子,老与子的一个连接,那么很多的解释是,孩子背着老子就是善事父母,第二个我们认为孝就是善事父母,但是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现在以为孝就是善事父母,古代那些祭司那些族长,那些老辈像周文王周武王,打比方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有没有很多儿子?我想请问这些贵族这些祭司这些族长,他们养这么儿子是不是为了老了希望这些儿子能够养他?是不是为了这个?贵族养儿子是为了儿子长大了养儿防老吗?不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他不需要养儿防老?因为贵族不需要。

(3)、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

(4)、在“养亲”和“敬亲”的基础上,儒家又提出“安亲”的要求。“安亲”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有人认为,只要赚钱后,替父母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外安其身”。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

(5)、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

(6)、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7)、所以守孝期什么都不能干,你只能在祖先的生命旁边去链接,链接完以后在宗庙里去祭祀,祭祀的过程中祖先的生命还在,只要祖先的生命还在,那么这个部落就能得到护佑,所以以前中国人宗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只有有姓名的人才能进去,以前中国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姓名的,只有贵族的后代和那些真正建立功业的人被赐姓,你们听过赐姓吗?赐给你这个姓,赐给你这个姓不是给你玩的,这就意味着赐封给你这个姓的时候,你有资格进入了整个姓氏里面的宗庙进行祭祀活动,你的家族可以得到他的护佑,所以每个人身上的姓,实际上相当于护佑神。

(8)、当然,一个普普通通,既无才华,又无责任的人,而说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天下世人而去跳楼自杀,以醒世俗,那可不是孝子,而是疯子。

(9)、孝的第一个字,它是一个什么字?上面两个叉叉,一个爻辞的爻,大家知道那个字吗?下面一个子,那个爻是什么意思?爻是古代的一个文字,易经里面它有爻,它是来自于老天占卜之后一个神迹的记录,爻这个字一直代表的是天意的给予,所以在中国,但凡有那个叉叉,往往代表很神圣的意思。

(10)、同时,儒家还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做到“慎终追远”,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目的,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11)、福慧素食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德惠路87号(南基地对面小广场)

(12)、四是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13)、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4)、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指: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当代孝文化是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的继承。

(15)、怀有敬畏心,人就可以认识到群体社会所必须的规矩和秩序;学会服从,才会遵守规矩维护秩序。

(16)、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17)、其多陪在父母身边。经常回家探望,陪父母说话聊天,倾听父母唠叨,宽慰父母心情。多陪父母散步遛弯儿,有条件者多陪父母走出去看世界。

(18)、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19)、不接受父母的人,感受一下,你自由吗?因为你讨厌父母,看社会上的男人女人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子,在心理学上叫心里投射,所以与家人不和,你能与谁和?接受父母是走向自由、富足、畅通、慈悲的历程。

(20)、所有的不通,只存在于心里,现实中没有任何不通的。

3、孝的真正含义仁义礼智信

(1)、“孝”包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几个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系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其报喜不报忧。多与父母分享工作生活中快乐之事,不开心之事及难以解决之问题不应向父母倾诉。夫妻之间、手足之间不应在父母面前争吵。

(3)、为了认识孝字的真义所在,必须研究十三经中的《孝经》,那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里面有一句话说:“大孝于天下”。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民族,即使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也仍然是个大孝子。

(4)、何为这样理解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人是非常讲究孝道,以"孝行天下为己人,为美德",齐家,治国,规范子民同心与安邦定国,平天下。最有代表意义的人物,舜,闵子,孔子等,他们的故事及事迹都体现出孝道的重要及孝道内涵有孝外延与家庭,国家,社会稳定及民心所向的忠。

(5)、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6)、以上所说纯属分享,不一定适合您的观点,望各位自证自悟。回到觉知当下的自身感受,选择可以使自己良性循环发展的解释和行为,让喜悦畅通、慈悲与爱带着勇气感染到周围的一切。

(7)、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8)、“孝”的本义是对老人“孝顺”,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这就是说:善于侍奉父母就称为“孝”。

(9)、那第二层的孝才轮到我们今天通俗的那种老与子,这是第二个孝,第二个孝来自于我们宗教性时期,已经死去的那些身体已经消耗但是生命还没消耗的这些人进行链接的一个过程,叫达孝。达孝就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以看中国古代讲的孝,往往是死后的葬礼和祭礼,而活着的时候是很少讲孝的。

(10)、《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11)、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12)、孝字的组词有挂孝、孝衣、尽孝、守孝、热孝、孝心、戴孝、吊孝、孝服、谢孝、带孝、孝顺、重孝、孝女等。

(13)、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4)、孝的真正含义就是跟人类之所以成为人有至要的关系,人类最早期不是人而是类人猿,类人猿就是猴子,类人猿是猴子进化过来的,经过猴子几千万年的进化变成类人猿,类人猿与猴子有什么不同?类人猿是吃肉的,猴子是吃素的,相信类人猿是吃肉的吗?它是一种肉食动物,类人猿的能力不像老虎狮子一样,靠它自己就能够捕猎,它必须合作才能捕猎,所以说类人猿是一个极其具有高度合作精神的一个捕猎,它靠自己是没有能力捕猎的,但是因为类人猿又是吃肉的,所以导致吃肉的动物活得比较短,二三十岁就会死掉,一般地就活二三十年就会死掉,它吃得肉食有毒性,它活不了多久。

(15)、三是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种桑树和梓树,对它们应该恭恭敬敬。没有一个人不尊仰父亲,没有一个人不依恋母亲。对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记了他们。《诗经·齐风·南山》:“艺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16)、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综观《论语》、《孝经》,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17)、文言版《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18)、就我而言,我上有老母,下有孩子,老母九十有余,卧床不起,每次去看望她,我都要坐在她床边陪她啦啦家常,回忆一下她年轻时的故事,她总是很高兴,拉着我的手不放,由此我懂得了,垂暮之年的母亲,更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

(19)、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儿女尽孝,而是为了让儿女成长。认为对孩子好,孩子就肯定会孝顺,事实上是这么回事吗?有多少父母把啥都给孩子了,结果孩子不但不孝还忤逆,可见孝文化是一个非常严谨、非常精细的文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粗暴豪放。

(20)、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

4、孝的真正含义

(1)、我们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能原谅,在他们那学习好不好学?我活到48岁才知道在父母那里是最好的学习的地方,我给他们拍屁股拍了十五六天是学习呢,我没尽孝,所以我会继续在父母那里学习。因为我错了父母不会笑话我,我错了父母能原谅我,而且我做了一丁点的好,父母都能记得,可知足了,可喜悦了,所以我决定以后经常在父母那里学习。我很庆幸很感恩今年自己48岁了还有父母健在,我向我的父母、向我的祖宗鞠上三躬。真的非常幸运,父母健在,尽孝不晚,体会孝道文化不晚。我感恩全国各地来听我课的人,是你们有德,逼迫我学习孝文化,感悟孝文化,体验孝文化,才能传播孝文化,感恩你们!

(2)、《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养老,传承子嗣,养育儿女,光大先业,是孝字的基本含义,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3)、其勿使父母为子女操心、担心。圣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子女务期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兄弟姐妹友爱,子女长进。勿出现违法乱纪悖德之言行,不使父母担心和蒙羞。

(4)、孝道的最高级表现,不是对父母无条件的顺从,而是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孝的核心意义是敬畏和服从。在父母的智慧和经验高于自己的时候,这种敬畏和服从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的遵从。当自己的智慧超过父母和师长之后,人同样要保持敬畏和服从的精神品质,这个时候,更高境界的智慧、真理和正义就是一个人终生的父母和老师了。所以,应当明确的是,孝道从形式到对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的孝道从最初对父母和师长的敬畏和服从,最后要走向对理性的敬畏和服从。

(5)、子女要供养父母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医诸方面,当以尽力为原则。即便沦为乞丐,亦应将讨来之食先予父母。

(6)、你看学的繁体字,它是一个什么字?学的繁体字你会写吗?学是两只手捧个叉叉,那是神圣的意思,还有文它是一个宝盖头一个叉叉,那都是神的给予。

(7)、在古书中有“孝鸟”一词。难道小鸟也会孝敬老鸟吗?据说乌鸦能够反哺,小乌鸦能独立生活之后,就觅食给老乌鸦吃,所以崔豹的《古今注·鸟兽》中说:“乌,一名孝鸟。”——左民安《细说汉字》

(8)、道理不是喜好,人一辈子的生活是道情并用,道在前,情在后。不和道的事情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道的约束,达到国家,小到社会都会走向灭亡。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所以啃老一族自己不工作,认为老人的钱财、房子等都是自己的,认为老人都老了,还要那么多钱干啥,非得把父母手里那点钱整过来,不但不尽孝,反而想尽一切办法在父母身上搜刮,并且认为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就该给子女花钱,这种孩子多不多?把命给你,还把你养大,扪心自问,你是谁?所以人这辈子如果活糊涂了很危险。

(9)、切忌嫌父母脏。父母或年岁大或有病,难免会流鼻涕、流口水,甚至大小便失禁。子女不应唠叨埋怨,须心甘情愿地帮助擦洗、更换。父母生病,子女应床前服侍,不离左右。

(10)、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

(11)、缺乏孝文化的人不会与人为善,总是恶意解读社会和他人。所以他会愤世嫉俗,不懂得感恩,对自然界以及社会没有敬畏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妄为不计后果。

(12)、志愿者道德教育学习群号:431778065(每天早晚作为共同学习时间)

(13)、那么不能跟父母交流的话,我想你不是好孩子,你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你不优秀,一个孝父母的孩子,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你就能做大事,先学会爱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 当你当官的时候,你还得学会爱人民,你长大之后,才会爱祖国,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爱谁呢?说小小年纪搞对象,你爱我,我爱你,瞎胡闹,真的就是瞎胡闹。

(14)、从我们尚在襁褓到咿呀学语再到长大成人,是父母用他们的爱将我们抚养成人,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所拥有的现在。父母,付出了他们的时间精力他们的一切,乌鸦尚知反哺

(15)、 还有孩子说:我没有长大,我也没有挣钱,我怎么孝父母啊?也不是,孝就是顺,孝就是心,孝就是敬,你用心孝你的父母,父母知道。

(16)、人的成长就需要学习,学习就有阶段之分。在幼年,孝的含义主要就是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者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尊重年长者的同时,孝道的含义更多地指向对理性的尊重和维护。在人与理之间,更应该敬畏和服从的是理性。

(17)、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尊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18)、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

(19)、那么这些老的祭司老的族长,早些人类发现那些祖先虽然身体死了之后,他的本性他的无形生命还在,所以他们就通过祭祀活动、通过各种很复杂的葬礼、专门修建宗庙,宗庙是干什么的?把祖先活着的时候用的一些器皿和衣服重新摆回去,然后通过葬礼的守孝,什么叫三年守孝?通过三年跟祖先的链接,你能够让祖先无形的生命继续守护着你,这叫三年守孝的真正意义。

(20)、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孝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5、孝的真正含义500字

(1)、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2)、我从《孝经》里领悟到,原来尽孝道是从爱自己开始。孝经是讲我们做人的至德要道,怎么能顺天下,怎么能与人和睦相处、上下无怨。

(3)、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4)、守孝道,这是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这种特质,使民族屹立几千年,在世界人类文化中,坚强而不会倒下;但是它的反面也造成民族的疲软性,像橡皮筋一样软软的,没有力量。不过弹性也很大。所以,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孟子说:天下什么事情最重要?事亲最重要,就是怎么安顿父母,才是最重大的事情。  守的反面,又以什么最重要呢?守,不是说家里有许多黄金美钞,要守住它,连上课都不上了,这并不是守。守,是操守,就是人格的建立。例如佛家、道家讲究守戒律,基督教也要奉行十诫,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他们的戒律。戒律就是操守,一种人品的、行为的标准,然后坚持此一标准,使自己的品格、行为不致下降,这就叫做真正的“守”。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守身如玉”。这句话,在古代不一定是对女子的贞操而言,对男子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格行为标准,要坚守下去,如同玉一样的洁白,才算珍贵;如果稍有瑕疵,就失去价值了。明代洪自诚(应明)的《菜根谭》里,有两句话“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个正反两面的比喻,把“守”的重要,说得非常具体而透彻。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借用洪先生这两句话,只是做比喻,并不代表我们是贞节牌坊的拥护者。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个立脚点,以现代的观念来说,一个年轻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立大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守身,就是这种道理,所以孟子说“守身为大”,在守的方面,以守身最重要了。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物,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这样的人物。像宋代的文天祥,是非常值得我们佩服的,但是如果以私人家庭的孝道来说,他因为抗元,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尽忠臣道的节义,不肯投降,不但自己死了,还牵连到家人。假如他投降了,则能与家人安享荣华富贵。他的作为,从小处低处看,又似乎不孝了。  为了认识孝字的真义所在,必须研究十三经中的《孝经》,那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里面有一句话说:“大孝于天下”。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民族,即使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也仍然是个大孝子。  当然,一个普普通通,既无才华,又无责任的人,而说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天下世人而去跳楼自杀,以醒世俗,那可不是孝子,而是疯子。  所以,在中国文化源流的《易经》中,注重两个字,一个“时”,一个“位”,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一个人处身在某一位置上,负了一定的责任,在刚好遇上某种情况时,而为社会、国家、天下人类牺牲,那才是对的。

(5)、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政治统治,中国的统治者选择了“孝”来作为其主流价值观,所以而历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6)、我的责任是什么?我这个部落的子民要吃饭要生存,这个责任在谁身上?在贵族身上,在家族的族长身上,如果我的子民没有生存下去我就有罪,我以死都不足以谢罪,我只能拼尽一切把这个责任担下去,我死了以后,是不是就不用担了?我死了还要让我的儿子继续担下去,所以了解了贵族的孝从来不是善事父母,贵族的孝讲得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把父亲的责任祖先的责任继续担下去,这叫贵族的孝。

(7)、其对单亲父母再婚应支持成全,对继父母如同亲父母一样尊敬孝养。

(8)、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

(9)、但凡谈孝者,一定有敬。很多家长认为孝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以此来打击儿女,约束儿女,他不知道自己种了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敢为儿女要道的人是不知道种了什么因,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德行。不要走两端,不让你要道就不想让儿女尽孝,要有正确的引导。

(10)、”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11)、所以大家要了解孝的核心意思就是传承志向,只有传承了志向你才可以说你行孝了,所以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面讲得就是传承志向,可没有讲善事父母哦。

(12)、说我们的孩子不是这样,每一天啊,都把嘴撅得很长,就好像家里人都欠你的,我感觉这种孩子心里比较畸形,状态不对,不要把不快乐带给别人,带给你的朋友,你的父母,这都是错误的。

(13)、什么叫贵族?一辈子没有穷过,不知道什么叫穷,他们不可能会想像没有饭吃怎么办,他活着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没饭吃,活着的时候一直想着什么?想着我怕我的部落没有饭吃,他从来不担心自己没有饭吃,他担心的是我下面的子民没有饭吃,所以他养儿子不是为了解决我没饭吃而养儿子的,他养儿子是为了继续承担这个责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贵族养儿子不是为了养儿防老,是为了传承我的责任和我的志向的。

(14)、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

(15)、五是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过。《尚书·康诰》说:“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爱)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之道。如果儿子不能成就父业,大伤他父亲的心;如果父亲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反而厌恶他;如果为弟不尊敬兄长,为兄的不友爱弟弟。那就应该用文王制定的法律来惩办这样的人,不可赦免他们。

(16)、我们都会拜火教火神,火改变了什么呢?改变了整个类人猿的饮食结构,人开始吃煮熟的肉食,煮熟了之后人的寿命开始得到延长,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人跟其它动物不一样,其它动物几岁的时候就可以交配,就可以繁殖后代,对不对?人不行,人的成长速度很慢,他至少需要十四五岁,你不能说七八岁就开始,那个太早,对动物可以,但对人不行,这就导致当类人猿只有二三十岁的时候,它永远只看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它看不到自己的孙子,永远是两代。

(17)、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18)、对父母之身体健康要时时处处关怀。古人言:老,小孩也。饮食应温热烂软,衣服应据季节天气更换,行走应缓慢稳健。若不与父母同住,应经常致电问侯。

(19)、《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0)、那个孝字是什么意思呢?直接链接到无形的世界跟神对话的过程。这是孝的第一层含义,就是神权时代一个人如果直接能够链接跟神跟天地对话,他就是大孝。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得大孝是孝天地之志,直接链接跟神对话,它来自于神权时期。

(1)、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中首先说的第一条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顺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孝顺之人得到众人称赞,反之,忤逆之人众人指责;天地鬼神敬重孝顺父母之人,而惩罚不孝之辈。

(2)、所以我看过很多学习不好的,人生比较坎坷的人,翻起他们的历史,都缺了这一课“德”,孝德这一课,所以我们同学这时代啊,大家要好好的反观自己,从你从小到现在一直为你付出的人,没有胜过父母的人,你懂了这样道理之后呢,你就更应该加倍的去孝养父母。说你能有什么回报,让父母每一天都很开心快乐,好好读书,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常常跟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懂事了,要让家里充满阳光和快乐,让你的父母每一天开心,大家都好,你的家庭也都很开心。

(3)、有人说,我特别地孝!就是不能顺从!想想,父母说一句,你顶十句,整天打别,把老人噎地半死,那是“孝”么?孝顺是放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只“孝”不“顺”就不是完整的孝顺人!

(4)、这就是祖先的重要性,祖先给我们引领这个生命的时候,我们不用重新开始,靠这样一代一代的积累,人终于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天地自然的进化只是把猴子变成类人猿,这叫动物。实际在类人猿这个层面,达尔文的理论体系是对的;但从类人猿到人的这个过程,达尔文的理论体系是错的。

(5)、百善孝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从类人猿到人的进化是靠人自身的努力和一代一代祖先的护佑和付出,才走到我们今天这一步,不是无缘无故就到这儿来的,没有祖先的护佑,没有一代一代的祖先这样积累,去护佑我们,我们走不到今天,有很多部落早就没有了,我们之所以能活在今天,已经跟祖先有关系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孝的意思就讲得传承和阶梯式地成长。

(7)、如何对父母是孝文化的道德基础 。有人以为,对父母尽孝就是在物质上给以满足,其实不然。现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高,这已不是对父母尽孝的主要方面。

(8)、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9)、孝文化时代是贵族文化,中国文化是起源于贵族文化,而不是底层的民俗文化,那为什么慢慢地我们对孝的理解,跟真正原始孝的理解有偏差,这就涉及到中国后面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

(10)、“敬亲”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更高层次的一种孝行。

(11)、孝顺,汉语词语,拼音是xiàoshùn,意思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现多指孝敬的口语。孝顺现在应该理解为,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一代一代的顺下去。出自《国语·楚语上》。

(12)、还要记住,中国古代讲孝的,最早期的葬礼和祭礼的,只有在中国的贵族那个阶层才能做,就是士大夫以上的才有葬礼和祭礼,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家族建宗庙,有自己的姓氏,而普通的老百姓有没有资格?没有资格,他连行孝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这样解释大家能不能听明白?

(13)、你想呀,谁是你的父母,你不能选择,这是缘分注定的。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古人的一句话。

(14)、孝养父母之心,首先应礼敬父母。心怀感恩,顺从恭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切忌发生顶撞谩骂、邪眼怒目、摔门砸物、带搭不理等诸恶言行。对父母之电话、短信、微信必及时接听与回复。

(15)、我们可以给父母买套房,或者给老家重新装修来尽孝心,让他们安享晚年,买房或者精装修老房子

(16)、他又说,一个人,在他的时代中,能够有人格、有操守,而又能尽到孝道的,我是听到过的,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人物。  不在那个位置,不在特殊的时机,虽有救人救世之心,做法应该两样。也就是每人要在自己的本位上,为救世救人,去做出最适当的、效益最大的事来,这才是对的,这就是孝。  孟子又说,如果自己的操守、人格都没有建立起来,而能尽孝道的,我可不曾听到过。孟子学问渊博,读书也很多,而他对这样的事竟说不知道,显然就是一个否定辞了。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更进一步说,天下人谁不想做一番事业?但是,连家庭、父母都没有侍奉好,还谈得上事业吗?我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孝敬父母是人生第一要事;第一步都做不好,其它就不用谈了。说到守,谁不希望保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呢?在所有美好的东西里面,再没有比品格和操守,更为珍贵而重要了。可是人往往向外逐求,不知道将自己照顾好。许多人,犟头犟脑的,睡眠不规则,饮食无节制,无定时,不讲究卫生,生病不医治,甚至酗酒作乐,贪恋声色,满足淫欲,把自己的身体戕害了,意志也消沉了,这都是不孝。因为父母所担心子女的,就是这些事情,子女却偏要去做,使父母担心,增加父母的忧虑,就是不孝。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中国古人一两千年来,连头发也不敢剪,那真是食古不化,依文释义的解释并不一定完全对。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为子女的,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不要生病,不要受伤,以免父母担心忧伤。  孔孟思想如此,佛家的思想也是一样。在佛家的菩萨戒里,也有这项戒律,如果无意义的毁伤自己的身体,或者自杀,都是犯戒的。如果加以深入研究,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守身还有一个道理,就是“立身出处”,也很重要,以后孟子也会讲到的。一个人到社会上立足的第一步,会关系到一生的成败,或幸或不幸。最近社会上出版了一本小说,书名《错误的第一步》,这真是一个好书名,不问内容如何,有时候一些书名,或者影片名,的确取得很好。像最近报纸电影广告中,有一部影片名《上错天堂投错胎》,也是一个很好的片名,每个人都可能有同样的感受。  总之,所谓立身出处,就是第一步跨出来到社会上时,要非常慎重,而且不止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也同样的重要。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你一个立即可以发财的机会,或者一个名利双收的工作、职务,千万不可因一时的近利而骤然答应下来。一定要仔细谨慎的考虑,利愈近愈大,就更应该愈慎重的考虑。这也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生的是非、善恶、祸福,很可能就在这一步之间。  例如汉代的名臣杨震,有人在半夜送红包给他,对他说,你老人家尽可以收下来,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码有四方面都知道了”,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杨家的堂名号“四知堂”的来由,美誉流传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守身这件事,如果发挥起来,包含的意义很多很多。尤其是青年们,在今天这个思想纷杂,人伦规范混乱的时代,交朋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步错了,这一生都掉下去了,殊不上算。所以作人做事,交友,都要谨慎。一个人只要立身正,事业失败没有关系,可以再站起来;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万丈深崖,万劫难复,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所以守身与事业,是两回事情,不可混为一谈。  孟子从事亲尽孝的重要,说到守身更是事亲尽孝中最重要的事,一路下来到这里,他又举出古人事亲的实例,并以曾子为例。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两代都是孔子的学生。现代也有同样的情形,甚至祖孙三代,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  曾子当时并不富有,经济情况也不太好,但他孝养父亲,每餐有酒也有肉。父亲吃完了以后,曾子一定会很委婉地请示父亲,剩下的怎么处理,或给谁吃。曾皙或者说给孙子吃吧!或者说你和媳妇吃吧!或者说隔壁的张三家好像很久都没有买肉了,送给他家小毛这孩子吃吧!有时候曾皙会问一声,厨房里还有吗?纵然厨房里没有了,曾子这时也一定会撒谎说还有,这一句撒谎是为了让父亲吃得安心,不要让老人家为自己的贫苦而操心。  曾皙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也和父亲奉养祖父时一样,每餐一定有酒有肉。可是在吃完饭以后,他不会问曾子,多余下来的菜,该怎样处理;如果曾子问到厨房还有没有时,他会说,厨房里没有多的了,这只是做来侍奉你老人家一个人的,你老人家喜欢,明天再做。  他们父子侍奉父亲的态度不同,时间不过前后几十年,就发生了差别,这是代沟的一种。这一节书里,也包含了代沟的哲学,大家可以从而研究代沟是怎么来的,大写论文了。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元说的话,听起来好像很孝顺,可是和曾子奉养曾皙的精神比较起来,就差得多了。孟子的结论说:曾元的孝敬,只不过是小乘道的孝敬,是比较肤浅的小孝,仅晓得供养好的东西给父亲吃,让他在口味上吃得好,身体舒适。在精神方面来说,他没有体会父亲吃过之后的心境如何;而曾子则体贴到了这些,那才是真的孝子。南师怀瑾先生《孟子与离娄》

(17)、孝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它的意义在于,让人具有敬畏心,并且学会服从。

(18)、>>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19)、昨天晚上通过那个爸爸的分享,我们明白别怨孩子啃老,都29岁了,还要给孩子再挣点钱。那就是从小就告诉孩子:你使劲啃老吧,你要不啃爸爸不舒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做所为在给社会、给自己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我们凭自己的喜好来行事,而不按道义行事,这是我们现在人的大问题。

(20)、你看捕食动物象狮子老虎,它们没有看到孙子的机会,你看一下动物世界永远是两代,当人的生命可以延长的时候,人可以变得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可以活到六十岁了,到了六十岁他的身体已经在往下走,他没办法再去捕猎了,那这些已经五六十岁的老人干嘛?他们留在家里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这时候三代人,就是爷爷和孙子终于有机会能够碰面了。

(1)、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

(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3)、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

(4)、你想你父母都不爱呀你爱谁呀?是吧,所以我们同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懂得什么叫孝。那么孝这份厚德,是人之初,性本善,必须用你最善良的心,去对待你的父母,连父母都不孝这就麻烦了。

(5)、一定要把握每一个对父母孝的机会,你不听话,你不读书,那就像你家的天塌了一样,你想父母有多么难过,这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所以我就希望每一个孩子,跟父母有一个最好的心灵沟通。

(6)、白话版《说文解字》:孝,善于侍奉父母长辈。字形采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会义。这个字形是表示“子承老”。

(7)、这个“孝”字也挺有意思。甲骨文①像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②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驼背“老人”,“老人”之下有“子”(小孩),老人的手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真是个“孝子”啊。小篆③也基本上同于金文,只是老人的手不像了。④是楷书的写法,完全失去了象形的意味。

(8)、祖父母、父母或丈夫去世不久身穿孝服,叫热孝在身。

(9)、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是一个复杂的复合概念,它由以往的:子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

(10)、“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晚清近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11)、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孝与感恩是思想,是行为,是素养,是态度,是文化,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在孝道实践中,由低层次逐步地达到最高层次的孝,才是最高境界的孝道。可见,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是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回报他们。但是,对父母尽孝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恭敬而有诚意,好好躬亲实践。

(12)、学习孝道文化为了谁?为让自己活得更喜悦、更畅通、更富足、更心安理得。试问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赡养、不能尊重、都容不下的人,他能容下谁?对自己生身父母都没有耐心的人,他做什么事能有耐心?对自己的生身父母对家庭都不负责任的人,你还指望他对国家负责吗?对单位负责吗?对事业负责吗?

(13)、孝悌合在一起,就是要去除掉人天生的自我中心,让自己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心态和良性的认知,即世界不是为自己一个人服务的,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不是世界运行的法则。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是需要考虑到他人利益的。所有这一切,终究也是社会化生活的基础。所以,孝的另一层意义是培养人的利他意识和行为。

(14)、所以孝的核心含义:第一层是跟天地链接;第二层是跟祖先的链接,直接链接祖先还没有离开自己,去传承祖先的志向,这是第二个含义;至于第三个含义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当孔夫子死了之后,他的弟子发现孔夫子的生命也还在,把孔夫子的遗物和他去的地方建了一个庙,然后把孔夫子活着的时候说过的话整理成圣经,把孔夫子无形的生命继续保留住,那么第三个孝的意思就是跟圣人行,行什么?去传承圣人的志向。

(15)、如果以为孝仅仅是对年长者的尊重,就实在太短浅了。儒家自古就说,八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七岁顽童,强于我者,我即问他。这里面所真正尊敬的哪里是年龄,分明是智慧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