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著作谁翻译的好精选91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4-04-30 浏览

卢梭的著作

1、卢梭的著作《爱弥儿》提出了什么

(1)、对于希望了解卢梭著作中某一专门领域的读者来说,当然可以直接去阅读该领域的作品。比如,对植物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植物学通信》,对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论语言的起源》。对于仅仅想略微了解卢梭思想(而不试图深入理解卢梭思想全貌)的朋友,不妨挑选卢梭最著名的一两本作品来读,尤其是短小简练的《社会契约论》(或者再加上同样简短又优美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不过,如果是政治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想要细致深入地理解卢梭的读者,以上的阅读方法则太过零散而无章法,因而必须做更系统的阅读,并配以二手文献的阅读。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就以这些读者为目标受众,梳理一下如何系统地阅读卢梭。

(2)、1742年卢梭去往法国巴黎,在这里他结识了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无神论者,他和他们一起编辑百科全书为手段,掀起传播新知识,宣扬新思想,揭露社会黑暗的启蒙运动。卢梭成名始于1749年第戎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他的论文是《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熟风化俗》,以思想的深刻,感情的充沛,文笔的优美,荣获首奖,整个法兰西为之瞩目。

(3)、(澳)帕特里克·怀特∣著 胡文仲 李尧∣译

(4)、(14)DavidGauthier,Rousseau:TheSentimentofExistence(戈蒂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霍布斯解读,不过这本他晚年写卢梭的书也别开生面)

(5)、卢梭的文艺创作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的特点。在《新爱洛伊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6)、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位站在大革命门槛上的导师级人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关系。用雨果的话来说,要想两人在死后实现和解,其难度不亚于将他们迁出先贤祠这样奇幻场景的出现:“两具头骨相互碰撞,撞出的火星兴许能让创作了《哲学辞典》的大脑和创作了《社会契约论》的大脑相互交流并实现和解。”

(7)、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动物无非是一部精巧的机器①,自然给这部机器一些感官,使它自己活动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切企图毁灭它或干扰它的东西实行自卫。在人体这部机器上,我恰恰看到同样的东西,但有这样一个差别:在禽兽的动作中,自然支配一切,而人则以自由主动者的资格参与其本身的动作。禽兽根据本能决定取舍,而人则通过自由行为决定取舍。因此,禽兽虽在对它有利的时候,也不会违背自然给它规定的规则,而人则往往虽对自己有害也会违背这种规则。正因为这样,一只鸽子会饿死在满盛美味的肉食的大盆旁边;一只猫会饿死在水果或谷物堆上,其实这两种动物,如果想到去尝试一下,并不是不能以它们所不喜欢的食物为生的。正因为这样,一些生活放荡的人,才会耽溺于招致疾病或死亡的种种淫乐,因为精神能使感官遭受败坏,当自然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却还提出要求。

(8)、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9)、快,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作为;慢,则是少数人的自觉理想。

(10)、让我们最后再来看一眼这个写作《遐思录》的人。他栖身于一块虚空之地、一个社会关系全然阙如的无足轻重之境——它介于人类世界的敌对黑影与尚未到来的最后审判之间。刺骨的寒冷向他袭来。他无法心甘情愿地将他的位置彻底让与虚空,他无法在沉默中成为他自身;于是,他必须写作,必须自言自语,否则他的意识将不再面对任何对象。只要他开口说话,他就能保有一种确信,即他最后的那一点自由并未被剥除,而那些恶徒也始终被他隔绝在外。这最后的自由不再是行动与能动性的本源;它不过是对内心安宁的追索,对无论如何都要拥有的言说能力的追索。

(11)、(3)NicolasDent,ARousseauDictionary(顾名思义...)

(12)、流行的观点是,希腊文明是来自北方、充满活力的说印欧语的族群或雅利安人征服高度发展但势力薄弱的土著居民的结果。但贝尔纳论证,古典时期的希腊人根本不知道这一“雅利安模式”。他们并不认为他们的政治制度、科学、哲学或宗教是原创的,而认为它们源自东方,尤其是埃及。

(13)、卢梭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中要经历痛苦,“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很多痛苦和挫折,卢梭把痛苦作为孩子学习的内容,倡导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让其吃苦,不过分娇惯孩子。

(14)、启蒙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卢梭是与伏尔泰、孟德斯鸠齐名的启蒙思想家。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卢梭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政治家多是卢梭的信徒。

(15)、当时的送葬队伍混杂着各色人等,其中可以看到戴红帽的巴士底的征服者,寡妇,甚至还有一个穿着制服、被称为胜利女神的妇女,但教士被排除在外。组织者倒是想过让教士参加,而且有一项要求200名白衣教士参与的命令。但最终这个计划被放弃,夏尔·维莱特的仪式虽然有“充分的宗教性”灵感,但它却成为大革命期间第一场没有教士参加的庆典。

(16)、特雷亚尔(Treilhard)还信誓旦旦地说,伏尔泰已经感到“革命不可能再拖延”。因此,革命者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发现的,就是革命已经迫在眉睫的传言,是新秩序正阔步到来的确证。“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酝酿中”,伏尔泰曾经说。为了看到这场“革命”(对于他的阿谀奉承者来说,这个词在1764年之后词义的显著转变以及伏尔泰对它极其灵活的使用都是无足轻重的),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两三年”。这种胜利的口吻尤其贯穿于他关于宽容的文字中,而且从来没有消失过。人们可以从他的《哲学辞典》中摘录出一部文集,以《伏尔泰致三级会议的陈情书》为题出版。

(17)、《社会契约论》(法文:DuContrat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18)、就这样,鲁滨孙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19)、《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20)、在幼儿期主要进行体育教育,锻炼他们的体格;儿童期主要进行感官教育,不要强迫他们学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一阶段儿童处于“理性的沉睡”期;少年期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儿童到了十二岁就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这一阶段主要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青年期是最后一个阶段以道德教育为主,使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具有博爱精神的人。

2、卢梭的著作谁翻译的好

(1)、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们到底赋予伏尔泰何种角色?依据的是何种形象?对伏尔泰的回忆如何能有助于大革命的自我理解?

(2)、直到这里为止,我只从生理方面对人进行了研究,现在让我从形而上学和精神方面来对人加以观察。

(3)、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4)、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卢梭认为家庭生活的乐趣可以使孩子抵抗坏风气的毒害,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体会到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孩子身上不良的习惯很快就会改正。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保证,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的思想品德收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增强了抵抗不良风气的能力。

(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主动的承担责任,要做有道德、充满爱的父母,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博爱的人。

(6)、卢梭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堕落的;人在自然状态中是自由的、明智的、善良的,而这种本能和情感,是最美好的。

(7)、确切地说,《民主在美国》下卷基本不是关于托克维尔在美国的经验观察,而是托克维尔对“民主时代”的抽象思考,是他对民主在现代社会将会如何表现和发展的一系列推测和预见。我们因此必须立即追问,托克维尔是以什么方法来思考民主,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推测民主的一般发展倾向的? 

(8)、在这七篇中,《新爱洛依丝》是小说,《忏悔录》和《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是自传(或者更严谨地说,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剩下四篇是政治性作品。卢梭的自传作品其实一共三本,除这里两本外,还有《对话录:卢梭审判让·雅克》,但这本无论在大众知名度上,还是在学界普遍认同的重要性上,都远不如另外两本,因而不列在第二梯队。

(9)、直截了当地说,托克维尔实际上是用一种特殊的“比较方法”来思考和分析民主的,这就是民主制与贵族制(aristocracy)的比较。托克维尔事实上是从欧洲旧制度的贵族社会的特性来反推出民主社会的种种特性的。《民主在美国》特别是其下卷几乎处处是关于民主社会与贵族社会的比较。 

(10)、所以没有衣服、没有住外、没有那些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必需的一切无用之物,对原始人来说,并不是多大的不幸。对于他们的自我保存更没有多大妨碍。他们虽然皮肤上没有生毛,那是因为在热带地方丝毫没有那种需要,倘若生在寒冷地带,他们很快就会利用所捕获的野兽的皮毛。他们虽然只有二足奔跑,但有双臂可用以自卫并供给自己的需要。他们的幼儿也许很晚才会走路,而且走起来颇为困难,但是母亲携带幼儿则很容易。这是别种动物所没有的一个优点。在别种动物,当母兽被追逐时,便不得不抛弃它的幼小,否则只有使自己的步子适应幼小的步子。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一些例外,我们可以举尼加拉瓜地方的一种动物作例子来说明。这种动物类似狐狸,它的足象人的手,根据柯勒阿的记载,它们肚下有一个肉袋,当母亲需要逃跑的时候,可以把小兽装在里面。毫无疑问,在墨西哥,人们称之为特拉瓜钦的也就是这种动物。据拉爱特说,这种动物的母兽肚下也有一个用途相同的类似的肉袋①。总之,除非遇有我在下面所要谈到的那些情况②(这些情况很可能永不发生)稀有的、偶然的会合,无论如何我们也不难明了:第一个为自己制作衣服或建筑住处的人,实际上不过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些很不必要的东西。因为在此以前没有这些东西,他也照样生活,而且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在长大以后反而不能忍受他自幼就能忍受的那种生活。

(11)、如果人们最终要承认法国革命者真正倾心的是卢梭——这让柏克大为震惊并思考何以如此——那么同样需要理解的是,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完全认同于伏尔泰。

(12)、——朱迪丝·施克莱(J.N.Shklar)

(13)、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

(14)、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15)、《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62年。

(16)、读完“二论”之后,紧接着可以阅读比“二论”写作时间更早的《论科学与艺术》(“一论”)。这篇文章(或者说小册子)可以视为“二论”的先导,同样对文明社会做了严厉的批判。在卢梭看来,被许多人视为现代文明伟大成就的许多发明,如科学和艺术,其实败坏了人性。这是卢梭思想中最常被提及的论断之同时也是他最富争议性的论断之一。

(17)、《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18)、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19)、当孩子根本不喜欢读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不能让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能让他体会到读书的苦味,以免过了青年时期他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20)、胡晓慧.《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体现了人性的

(1)、达朗贝尔是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之卢梭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两人同一营垒,却在1758年打了一场笔仗。本书将两位学者的文章一并译出,帮助读者能够对照阅读,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双方不同的观点,从中得出可供我们思考的话题。

(2)、还需要补充一点,人们引用伏尔泰可能与引用卢梭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意味着要对整个计量结果做相对化处理。大革命期间,人们大量使用伏尔泰的文本(大革命的十年中他的“全集”出了六版,“选集”出了两版),但它们更像来自一个精心打造的格言宝库,与具体语境脱离了关系,这些话写在旗帜上,或者突出雕塑的某种姿态,或者伴着车辆游行队伍,的确是很合适的。

(3)、这部著作的激进原则和深刻哲理,对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后来的许多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5)、托克维尔的中心关切是他所谓“民主人”(democraticman)即现代人的基本“心态”——追求“各种条件的平等”的强烈“欲望”——与民主社会的“制度”之间的持续张力。这种张力就在于:“民主的各种制度激发并讨好人们对平等的激情,但又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这种激情”(DemocracyinAmerica,p.198)。因为显而易见,任何社会再民主也不可能达成完全的平等,但是另一方面,“民主的各种制度最大程度地发展了人心中的嫉妒情感(sentimentsofenvy)”,因此“人们越平等,他们对平等的渴求就越难满足”。因为“当不平等是社会通则时,最大的不平等都见怪不怪。但当一切都已或多或少抹平时,最小的差距都引人注目。”民主时代的基本张力由此就在于“平等所激发的欲望”与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这些欲望的各种“制度”之间的“不断交战”(constantstrife)。换言之,现代“民主”的一个基本悖论就在于,正因为民主社会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平等但又永不可能达到完全平等,人们对“各种条件的平等”的追求变得永无止境:“这种完全的平等总是在人们认为伸手可及时从人们的手指缝中溜走,就像巴斯噶说的已不断高翔而逃走;人们由此为追求完全平等而激动不已,尤其因为它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就更让人锲而不舍。”(同上引p.198)   

(6)、卢梭在爱弥儿幼儿期就开始锻炼他的能力,让他自己独立的自由的去活动,从小就开始对爱弥儿进行自然教育,使其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卢梭认为接受自然教育的人,是可以接受一切社会职业的,爱弥儿经过自然教育具备了生存能力,能够更好的自我保护。

(7)、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8)、《民主在美国》的下卷事实上已经主要不是关于美国,而是集中于民主的更一般、更普遍的方面,因此西方学界普遍认为下卷就其内容而言其实应该更名为“论民主”(OnDemocracy)。托克维尔自己在下卷第一部分第九章也特别指出,许多误解来自于人们混淆了“民主的东西”(Whatisdemocratic)与“美国特有的东西”(WhatisonlyAmerican)。但是应该说这种混淆部分地是托克维尔自己造成的。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下卷各章节的标题,可以发现这些标题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标题中带有“美国的”,例如“美国人的哲学方法”,“美国人为什么较喜欢应用科学”,“美国人发展技艺的精神”,“美国的民主如何改变了英语”,等等;另一类则是标题中没有出现“美国”或“美国的”,而是以“民主时代”或“民主国家”为题的,例如“民主时代文学的特征”,“民主国家中诗的某些源泉”,“民主国家的戏剧”,“民主时代史学家的一些特征”,等等,尤其下卷的第四部分所有标题都只涉及“民主”,而不涉及“美国”。粗略而言,第二类标题清楚表明托克维尔讨论的对象是“民主”的普遍倾向。但问题是,即使是那些标题带有“美国的”章节,实际也未必是关于美国,甚至与美国完全无关,例如有一章标题是“为什么美国人多怀上进之心却少有大志”,但实际内容却几乎完全不是关于美国,而恰恰是关于作为美国之对照面的法国。   

(9)、卢梭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不平等的根源,主张人们经过协议,订立契约,成立公民的社会。

(10)、300年前,约翰·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对当代幼儿教育有哪些启发?「世界幼儿教育家」

(11)、公号ID:The-Original-Books

(12)、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把儿童培养成独立自主、善于生活的人,而且要求儿童在学会生存,懂得自爱的前提下,把自爱之心扩展到爱他人、爱整个人类。

(13)、首先,卢梭是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之在歌剧界享有盛名。他的代表作是《乡村占卜家》。该剧一经问世,即轰动法国。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对该歌剧如痴如醉。在狄德罗等人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卢梭负责的就是音乐领域的词条。

(14)、(1)AllanBloom,LoveandFriendship(收有布鲁姆对《爱弥儿》的长篇解读和对《新爱洛依丝》的简短解读;中译本收录于《爱的设计——卢梭与浪漫派》,该译本在术语方面翻译有些瑕疵)

(15)、第一卷:忏悔录(上)第二卷:忏悔录(下)第三卷:

(16)、通过卢梭自己无法澄清的神秘方式,他周遭世界的意义改变了:然而,自我却感到自己完好如初,它执拗地追索自身的恒久不变。解释性妄想使卢梭在环顾四周时只能看见无尽的黑暗与戴着面具的脸孔。一切事物都获得了一种威迫的、监控的、龌龊中伤的意味;由此,让雅克的所有言行都变得不当和虚假:它们在回应一种想象的威胁。可是,无论卢梭的谬误多么深痼,无论他给予自己的最终“报偿”的意象多么天真,无论他为了自我申辩而针锋相对地构造的理据体系多么脆弱,我们始终都能听见一种语言,它以其美妙的旋律抵偿了他的谬误。在那狂热自称清白无辜的言语本身当中,在那密密麻麻写满了一行行工整字迹的纸页上,在他不厌其烦地重复使用的充满怨毒之情的字词里,面纱以及交流之不可能性始终在场。因为,这织成面纱的言语同样在诉说着一种透明;尽管没人知道它的力量源自何处,但它依旧化身为拍击着湖岸的碧波、如水晶般明澈剔透的涌动:揭去面纱的存在依稀显现,这是一个唯有澄明之境的时刻——一个超脱时间之外的时刻。

(17)、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弊端。独生子女家庭的居多导致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溺爱,使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自私自利的现象明显。同时,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略孩子的道德品质发展。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加,也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等等问题。

(18)、古典文明的古典性在哪里?在这部极为大胆的学术著作中,马丁•贝尔纳挑战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全部基础。他认为,古典文明的深厚根源在于亚非语文化;但自18世纪以来,主要由于种族主义的原因,这些亚非语影响被系统地忽视、否认或压制了。

(19)、(9)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虽只有第六章第一部分专论卢梭,但可以将卢梭放入施特劳斯的大框架中看)

(20)、第二梯队:《新爱洛依丝》、《山中书简》、《科西嘉制宪意见书》、《关于波兰政体的思考》、《政治经济学》、《忏悔录》、《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4、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得教育思想

(1)、托克维尔对民主理论的重大发展之一由此就在于他不像以往那样单纯把民主看作一种政体形式。他突出地强调了所谓“民主”远非只是一个政治范畴,而同时甚至首先是社会、文化、习俗、家庭、婚姻,以至知性活动方式、感性生活方式、及基本心态结构等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普遍性范畴。《民主在美国》下卷由此详加分析民主即“各种条件的平等”对知性活动(intellectualmovements)的影响(第一部分),对情感方式(sentiments)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民情(mores)的影响(第三部分),以及所有这些社会文化方面的民主化将会对政治产生的反影响(第四部分)。确切地说,托克维尔是把民主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来分析和考察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考察视野,使他特别敏感地指出,民主将永不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领域就停步不前,而将成为对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永无止境的挑战过程,如他以揶揄的口吻所言:“难道谁会以为,民主在摧毁了封建制度和打倒了国王以后,就会在中产阶级和有钱人面前退却?” 

(2)、这就让人怀疑,大革命对伏尔泰的抵制植根于伏尔泰的人性论中。

(3)、(6)刘小枫,《设计共和——施特劳斯绎读》(施特劳斯《论卢梭的意图》一文是对“一论”的解读,而刘小枫老师这本书则是对施特劳斯这篇文章的解读,也兼及对卢梭的解读。这书非常施派,不过一气呵成,不乏精彩之处)

(4)、由于大革命不是一天完成的,这种分工也就是一种阶段性的分工。如在路易·勃朗那里,伏尔泰是18世纪的表达和总结,而卢梭是19世纪的预言者。或者是二人在同一个革命进程中有各自受青睐的阶段。在基内看来,伏尔泰的阶段是在革命之前。制宪议会推崇的是孟德斯鸠。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都是卢梭的阶段。

(5)、《透明与障碍》一书的独创价值和精彩程度至今仍未被超越。

(6)、①卢梭不承认笛卡儿派所主张的理性和感性知觉的对立。他写这段文字是受了感觉论的启发。

(7)、第一个真理是,应该给予人性具有的独立才能以一切展现的机会;第二个真理是,人只能在其本性范围之内施展他的才能。

(8)、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9)、野蛮人的身体,是他自己所认识的唯一工具,他把身体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我们由于缺乏锻炼,已不能象他那样使用自己的身体了。因为我们有技巧,所以我们已经没有野蛮人因实际需要而养成的那种体力和敏捷。假如已经有了斧头,他还能用手腕去折断那么粗大的树枝吗?假如已经有了投石器,他还能那么有力地用手投掷石头吗?假如已经有了梯子,他还能那么轻捷地攀援树木吗?假如已经有了马,他还能跑得那么快吗?如果一个文明人有充分时间把这一切工具收集在自己身旁,毫无疑问,他会很容易地战胜野蛮人。但是,如果你有心观看一个更不势均力敌的战斗,使这两种人赤身露体赤手空拳地较量一番,你马上就会承认:具有随时可以使用的一切力量的、永远在准备着应付任何事故的、也可以说本身自始至终就具备了一切的那一个人,占着何等的优势〔六〕。

(10)、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母亲在生下他一周后便去世了。卢梭10岁时,父亲因和一个军官发生冲突而被迫逃出法国的里昂,他遂由舅父抚养,并在一乡村教师那里接受了两年的教育。16岁以后,卢梭开始了流浪生活。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华伦夫。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他系统地读了很多书籍,并在文学和音乐方面大有长进。1740年,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并被人介绍到里昂的马布里家中担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从而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1742年,他来到了巴黎,先后结识了狄德罗、霍尔巴特、达朗贝和格里姆等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1749年,他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一文,认为文明的进化亵渎了人类善良、淳朴的天性。1755年,卢梭又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明确指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身份不平等的起源。1761年,他出版了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该书立刻轰动巴黎,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1762年,他出版了政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社会契约论》与教育史上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论教育》(EmileOnEducation)。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卢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提倡回归自然、反对经院主义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本书的出版使卢梭顿时成为大家争议的中心,并给他带来厄运。其中,《爱弥儿》被法国当局视为异端邪说,下令查禁、焚毁,卢梭也被视为罪犯遭受通缉,不得不逃亡国外。此后,他一直写文章在舆论面前为自己辩护。1764年,为了回击他人的抹黑、争取后人理解,卢梭开始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1770年,卢梭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1778年,卢梭病逝。尽管卢梭死时穷困潦倒,死后却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受人膜拜。1791年12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并题以金字——“自由的奠基人”。

(11)、图灵奖得主、“硅谷教父”约翰·汉尼斯重磅力作,

(12)、“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的事情”。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满足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13)、另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伏尔泰统治了男性的思想,卢梭控制了女性的心灵,维尼(Vigny)就为此说提供了证明:他说自己的父亲有“一个类似于伏尔泰的头脑”,他母亲的则“类似于让-雅克”。

(14)、卢梭认为“有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是人类的正义的本原。”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学会自我保护,使自己能够独立生存,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一个独立自由、拥有自爱之心的人能够在满足自己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关注那些帮助自己自我保护的人,这就是卢梭所强调由“自爱”到“他爱”,继而到“正义”。他提出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让人们学会“博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

(15)、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

(16)、卢梭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生养和教育儿童的责任,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爱弥儿》中,卢梭系统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法则,顺应天性的发展,合乎人的自然本性。卢梭的自然注意教育思想是《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期「世界幼儿教育家」专栏将深入介绍《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希望可以为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提供借鉴和启示。

(17)、家庭教育的进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在《爱弥儿》中,卢梭所倡导的家庭教育原则包括:

(18)、“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实践是孩子获取知识最好的途径,通过实践孩子能够深刻的理解知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19)、《七个疯子》是“阿根廷陀思妥耶夫斯基”罗伯特·阿尔特的代表作,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皮格利亚等名作家的盛赞。小说故事讲述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男人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的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现实的混乱与怪诞,充满魔幻现实主义之感,有续集《喷火器》。

(20)、正如卢梭自己说的那样:“这部作品在全欧洲只有很少的读者能读懂,而在能读懂的读者中又没有一个愿意谈论它”。伏尔泰曾嘲讽说,读了此书“使人不禁想用四肢爬行”。  

5、卢梭的著作《爱弥儿》

(1)、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2)、这样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革命者利用伏尔泰的方式既带有象征色彩但又漫不经心:伏尔泰的人性不变论对革命者的抱负是一种深层的抗拒,因为,正如路易·勃朗敏锐地指出的,更新这个世界在伏尔泰看来是“道学家的狂想”。

(3)、现代性的最大挑战在托克维尔看来恰恰就在于,现在每一个人都要求被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这是古希腊罗马人在理论上就不能接受,而中古基督教则只能在理论上承认,却无法落实在“现世”而只能寄予“彼岸”。欧洲旧式贵族自由主义不再能适应民主时代的原因也就在于它乃以“不平等的自由”为基础,即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非每个人的权利。而“民主时代”即现代的根本诉求恰恰在于它只承认“平等的自由”(equalfreedom),即自由必须是每一个人的自由,而且这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日益成为人们在一切领域一切方面的诉求,托克维尔由此以“各种条件的平等”(equalityofconditions)来概括现代“民主”。托克维尔一生以卢梭为自己最景仰的两大思想导师之说卢梭的著作他每天要读一点,这是毫不惊讶的。因为事实上他对“民主”即“各种条件的平等”所作的透彻分析,乃是直接延续卢梭对“不平等”的分析而来,尤其《民主在美国》下卷对民主基本特性的分析,在风格上都受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影响。   

(4)、在读完了“一论”后,可以读《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的知名度极高,其中的许多观点被认为对法国大革命乃至中国20世纪初的种种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具体的影响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讨论)。不过,这也是一部被误解很严重的书,人们往往只记住了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类貌似激情澎湃的教条,或者如“公意”(generalwill,或译为“普遍意志”)之类的名词,却缺乏对这本著作整体意图的更深入的兴趣。因而,在阅读时需要尤其关注,除了这些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说法或教条之外,卢梭到底还说了些什么。

(5)、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语言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小说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而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

(6)、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7)、这种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忠实信徒,被称为“行走中的卢梭”。 卢梭是最早攻击私人财产制度的现代作家之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时,他质疑多数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确。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见民主)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8)、(德)尼克拉斯·卢曼∣著 孙一洲∣译     

(9)、卢梭按照自然法则,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对儿童进行教育,更好地发挥儿童自身的优势。

(10)、本期内容由索·恩、社科文献、南大社·守望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六点分社、译林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拜德雅、上海文艺出版社、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江苏人民出版社、新民说、中国画报出版社、三辉图书、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发布。

(11)、如伏尔泰的话可以用来证明处决君主的合法性(“如果有暴君,就该将他们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