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时期的四字词语精选130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4-04-12 浏览

关于战争时期的成语

1、关于战争时期的成语和诗句

(1)、A: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时期蜀吴联军和魏国的赤壁之战。

(3)、破斧缺斨:《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4)、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5)、晋武帝统一了全国。(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6)、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7)、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干,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8)、(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9)、弱肉强食一往无前浴血奋战出其不意明枪暗箭势均力敌人困马乏打草惊蛇

(10)、(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11)、(3)图⑤和图⑥与哪两场战争有关?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12)、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

(13)、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4)、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15)、轻动干戈: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16)、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17)、(4)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选一即可)。

(18)、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在争霸中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19)、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20)、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关于战争时期的四字词语

(1)、指战火连年不断。成语出处: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2)、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3)、(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4)、金戈铁骑: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5)、成语出处:《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6)、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列材料说出成语并说出涉及的战争的名称。

(7)、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8)、B项:正确。“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的是: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决战,即巨鹿之战。虽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命士兵把船只弄沉,将锅碗砸碎,以表示义无反顾的必胜决心。

(9)、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某姓秦名琼自叔宝,立唐以来,苦征恶战,累建功勋。”

(10)、炮火连天 (pàohuǒliántiān)

(11)、(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2)、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13)、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14)、(2)根据图请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

(15)、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

(16)、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17)、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18)、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19)、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20)、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3、关于战争时期的成语有哪些

(1)、据史书记载,在那一场战争中,华元被郑军俘虏,而另一位将领乐吕被杀。宋军有四百多辆战车被郑军收入囊中,其中有一百多个已经阵亡的宋军还被郑军割耳,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敌方。这一战,以宋军惨败结束,而影响整场战争的便是羊斟,也可以说是一顿羊肉美食。

(2)、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3)、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4)、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5)、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7)、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8)、犄角之势: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9)、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10)、刀痕箭瘢:刀砍箭击的伤口治愈后留下的疤痕。形容战争留下的创伤。

(11)、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2)、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13)、(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化干戈为玉帛)huàgāngēwéiyùbó成语典故: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成语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14)、战争贩子: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15)、勤兵黩武: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16)、(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17)、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8)、例句:他参加革命几十年,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减灶之计: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20)、(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4、关于战争时代的成语

(1)、(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2)、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水深火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3)、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4)、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5)、★势如破竹——出自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和吴国的战争。

(6)、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

(7)、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8)、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例句: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

(9)、★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和楚国的城濮之战。

(10)、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11)、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12)、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3)、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14)、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15)、★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齐国(鲍叔牙)与鲁国(曹刿)之间的长勺之战。

(16)、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17)、(5)“图一”的主人公是谁?“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

(18)、兵犹火也,不戢自焚:戢:停止。战争就象玩火,不在适当情况下及时止息,就会把自己烧掉。

(19)、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

(20)、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5、描述战争的成语

(1)、(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2)、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3)、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4)、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5)、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6)、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7)、(2)图④表现了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起义的名称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成语。

(8)、例句: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到处是~的战场。

(9)、形容极其好战。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10)、连战皆捷:打仗接连取得胜利。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1)、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12)、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13)、B项:错误。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最终大破秦军。即破釜沉舟的典故。这是发生于起义军和秦国的战争,而不是楚汉相争时期。

(14)、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

(15)、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避楚军锋芒。

(16)、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17)、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18)、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19)、出自: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

(20)、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调兵遣将步步为营单枪匹马手无寸铁赤手空拳孤立无援刀光剑影全军覆没

(2)、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4)、(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5)、D项:正确。“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朝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追思了楚霸王项羽的精神气节。

(6)、“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7)、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8)、D项:正确。“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时,前秦统治者苻坚亲率大军攻打东晋,先头部队被打败,他趁夜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连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不久,前秦军在淝水决战中被彻底击溃。“草木皆兵”也用来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9)、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十面埋伏,刀山火海、增兵减灶、军令如山、孤军奋战

(10)、(1)(2014年山东真题)下列战役与成语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11)、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2)、戎首元凶:戎首:挑起战争的首犯;元凶:制造祸端的大头目。指挑起战争的罪魁。

(13)、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14)、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5)、(兵革互兴):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战争;兴:发起,发动。互相发动战争,战乱相继发生。形容时局不安定,战乱频繁。

(16)、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d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d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17)、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18)、(4)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的暴政。

(19)、(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

(20)、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1)、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2)、(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3)、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4)、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5)、这一季,秋,清浅,安静。清了纸笺上的墨印,浅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安静的倚在时光深处,看花开叶落,流年转换。

(6)、干戈满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7)、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8)、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9)、白骨露野---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关于战争的四字词语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没异军突起横扫千如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没异军突起横扫千军

(10)、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