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朽精选99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8-24 浏览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1、以下不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1)、由于各人有各人的道德上帝,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就是由无数个体的绝对道德原则构成的。因为道德的相对性变成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绝对化。这种相对性的绝对化必然造成一种多元杂多的绝对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认为人可以为自己创造终极语汇,他只给人“对话”的权利。而米兰·昆德拉却推开了宗法的上帝,“让个体的自我欲望成为自己的宗法上帝, 在道德的相对性中沉醉。”(7)(163)

(2)、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米兰·昆德拉

(3)、复调可以分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中,显性与隐性的含义是不同的。“从表层看,以文本中多种文类并置为形式的文体的复调是显性层次的复调;从里层看,以多种艺术手法实现的不同感情空间的并置则是米兰·昆德拉隐性层次的复调。”( 2) (229)相对而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偏重于对话性。人物之间对话与人物内心对话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

(4)、从那以后,她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5)、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6)、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7)、宫白云||(2017-2011)106篇评论随笔发表存目

(8)、在托马斯的的生命中,他可以那么轻松随意地与任何女人上床。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这并不是托马斯的人生态度,他的声色犬马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他的灵魂深处是严肃而执着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特蕾莎的一往情深却又不动声色的追逐中。他不和任何女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却收留了偶然闯进他生活的这位乡村女招待特蕾莎,并和她结婚。他觉得,特蕾莎就像是一个被弃在篮子中的孩子,顺流漂到他的床榻之岸。于是,他不仅收留了她,而且毫无理由地爱上了她。在特蕾莎不辞而别后,托马斯的魂魄仿佛也被勾走。以至于他不仅能够不顾一切地放弃一切,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追随特蕾莎坦然地去过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以至于最后在乡村的车祸中和特蕾莎双双罹难。

(9)、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作者处于平等层面,进行一种未完的,非客体的对话,包容了差异与他性。而米兰·昆德拉对主人公则是居高临下,理性的统摄,幽默的反讽。所以,读者的明显感受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犹如一个冷静的医生在分析病情,条理清楚,一针见血。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则像一个癫痫病人打摆子,热切激动的呓语,语无伦次,近乎病态。

(10)、到头来,昆德拉作品的启示不是反抗媚俗,而是保卫世俗,保卫人世间的混乱与天真、自由与玩笑的权利。

(11)、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套《梦游人》系列。

(12)、托马斯将最后的生命用于追随特蕾莎而死,在他的一次又一次为了特蕾莎而放弃自我的行为中,我看出了这个男人骨子里诗意的温暖,无论如何,托马斯是个让我感动的男人。他对特蕾莎的爱便是他诗意的温暖张扬。

(13)、一个并不把自己当作流亡作家的流亡作家,在垂垂老矣时重新获得国籍,到底是一场《玩笑》,还是《庆祝无意义》?

(14)、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5)、张张面孔都是真的:我不是那种伪君子,只有一副真面目,其余全是假的。我之所以有多幅面孔,是因为当时我年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各副面孔难以相互协调也使我害怕,无论以哪张面孔出现,我都不会得心应手;在面具的背后,我优柔寡断,十分茫然)。——米兰·昆德拉《玩笑》

(16)、性爱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渴望,在同样的程度上,它还是对荣誉的渴望。一个为我们所拥有的性伴侣,看重我们并爱着我们的性伴侣,变成我们的一面镜子,她衡量着我们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价值。——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17)、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8)、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9)、寻求意义的人生必然导致归罪的人生。因为所要寻求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的身体能够拥有的东西,难免成为捆束人身的道德绳索。道德归罪可以被分类为他人归罪与自我归罪。因为没有人掌握绝对真理,所以他人归罪被取消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让他笔下的人物不断地进行自我归罪。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就是自我归罪的典型。超人思想和基督教传统伦理观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心中“我性”与“他性”的代表。在超人思想指导下,杀了高利贷老太婆是无罪的,但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心安理得,反而越来越强的受到世俗伦理观的影响,“我性”受“他性”强烈干扰,两者之间不断进行对话和斗争,最终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用“他性”道德来审判自己,在自我归罪的深渊中痛苦的挣扎。

(20)、也许只有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沉淀才能真正地读懂昆德拉吧。这一次我屏神静气地把这部小说读完,我发现我原来不以为然的那些部分原来是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些貌似与故事无关的联想和阐释才让小说和人物都无形中厚重了起来。

2、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朽

(1)、(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 著/ 刘云虹、许钧 译

(2)、书籍简介:《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

(3)、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不同的承受,有时很沉重,有时轻的如一声叹息。正如昆德拉在小说中所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4)、如今,追捧的潮水退去,读者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重新看待米兰·昆德拉和他的作品。

(5)、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我找回了我一直所寻求和热望的温暖的诗意的情感!

(6)、托马斯当时还没认识到,比喻是危脸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8)、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

(9)、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他是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的。

(10)、他怎么说他爱她,说觉得她很美,也没用。他那情人之眼无法安慰她。因为爱情的目光是一种使她的身体成为惟一的目光。让-马克想着两个在别人眼中变得看不见的老人之间孤寂的爱情;那是一种预示着死亡的悲哀的孤独。不,她需要的不是一种爱情的目光,而是陌生人的,粗鲁的,淫荡的眼光的淹没,这些眼光毫无善意,毫无选择,毫无温柔也毫无礼貌,不可逃脱,不可回避地投注到她身上。正是这种目光将她保持在人的社会群体中,而爱情的目光则将她从中拉出来。——米兰·昆德拉《身份》

(11)、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2)、记得在网上看过,美国《新闻周刊》曾把昆德拉的这部小说评价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说他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和情感浓烈的一个新水平,昆德拉也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13)、布洛赫对乔伊斯尤其推崇,认为他的《尤利西斯》是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多方面认知的一部伟大作品。所以在《尤利西斯》的影响下,布洛赫就开始创作《梦游人》三部曲,并终于在1931年发表。

(14)、借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话语的分析,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首先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1) (29)与传统的独白型小说不同的是: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它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强调话语的对话性,这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精神核心。而米兰·昆德拉根据奥地利作家布罗赫小说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小说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复调小说概念。从小说艺术技巧来看,米兰·昆德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可被归类于复调小说大师。但是深入分析,两位作家的复调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不同,在精神特质上更是大相径庭。

(15)、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16)、本书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

(17)、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的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相遇。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对抗。——米兰·昆德拉《笑忘录》

(18)、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19)、许多事物,并不因目的而变得崇高,也许,只有过程才精彩。

(20)、(3)(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三联书店,19

3、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推荐

(1)、昆德拉给予书中人物的最终命运是死亡,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卡车车祸,萨比娜在美国准备遗嘱,弗兰茨暴死异乡土地,他的墓志铭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言下之意,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们死了。

(2)、宫白云:给部分诗人诗集写的封底语、推荐语及授奖词

(3)、托马斯·曼对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认为《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

(4)、值得一提的是,《梦游人》中译本的诞生与米兰·昆德拉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梦游人》的启发下,米兰·昆德拉写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正是在昆德拉的作品中,19岁的中国文学青年流畅第一次了解到布洛赫及其作品,并立志“攀登”《梦游人》这座“高山”。如今,这个曾以卖衣为生的小镇文学青年,终于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将这部经典作品展现在中文读者面前。

(5)、矛盾与悖论,再一次向我强调了现代小说的独特性:比起解决问题来说,小说更偏爱抛出问题。笔至此处,我不禁又陷入沉思:文学的意义今安在?文学固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是,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又有几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呢?我再一次求问昆德拉,他的回答是:“我们早已明白不再可能推翻这个世界,重塑它,阻挡它不幸地向前奔跑。唯有一种可能的抵抗:不要对它太认真。”这是终极的解答吗?按照昆德拉式的反讽和悖论思维,我想这未必就是。

(6)、诚如学者、翻译家景凯旋说:“昆德拉并不反世俗,恰恰相反,他喜欢众声喧哗的世俗。”昆德拉认为,世俗的喧嚣非常重要,人类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情爱,包括人们对于幽默和笑声的渴望都是重要的。昆德拉的作品幽默、轻盈、灵动,而不只是政治宣言的照本宣科。昆德拉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国内流行,也是因为他击中了久久被政治辞令所裹挟的人们尘封的内心,它让人们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也非常可贵,那些过去宏大叙事所无法涵盖的部分,反而具有更加鲜活的可能。

(7)、《梦游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三部曲并不以连贯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组织结构,而是五个平行的线索主题交织,就像交响乐一样构成了非常精巧的复调小说结构,同时也对应了小说主题要展现的:世界价值体系崩塌的复杂和无序。

(8)、时间再往前推,90岁那年,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了捷克国籍。这位流亡法国43年、曾说过“我把布拉格带走了:它的气息、味道、语言、风景和文化”的大作家,得以名义上重返他“从不承认”的故国。

(9)、(4)(俄)巴赫金:《巴赫金集》(M),张杰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

(10)、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利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米兰·昆德拉《慢》

(11)、(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和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米兰·昆德拉《慢》

(13)、HRInstitute是一家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的企业咨询与培训公司。在日本境内,从事相关的商业类培训与咨询,从1993年开始,已经持续为众多企业展开至今,是日本最为畅销的培训与咨询服务之一。该套装书可以帮助您建立商业逻辑思维,修正商业模式模式,开拓市场营销思维,在职场和企业发展中助您一臂之力。

(14)、漫漫迷途终有回归。——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16)、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

(17)、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8)、(5)(捷)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景凯旋景黎明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19)、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20)、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意识,即“我性”与主人公意识“他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我”在“他”之上,不但能对“他”进行分析、定义、甚至能对“他”进行评论判断。主人公被概括定义于几个基本词:背叛之于萨宾娜,媚俗之于弗兰兹,晕眩之于特丽莎,激情之于雅罗米尔。米兰·昆德拉强调小说只是探究“存在的可能性”,但作品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作者对不同“可能性”的喜恶,价值判断。背叛、晕眩所代表的人物,给予更多的是同情,它们所蕴含的价值也被米兰·昆德拉所肯定。而媚俗、激情所代表的人物和价值,米兰·昆德拉犀利的反讽毫不留情。总之,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取消了对话,代之以分析、定义和评论。

4、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排名

(1)、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更重要的是,他人(主人公)意识——不管是作者之外的,还是作者自身人格分裂而产生的,与作者意识之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甚至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钟爱的基督教思想在与其他思想激烈交锋时,也只能始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把心完全交给上帝,选择上帝只是他无法忍受超人思想重压的退路。即使在按索尼亚要求跪下去吻了被他玷污的大地后,拉斯科尔尼科夫仍旧是矛盾的,仍旧没有决定要不要去自首。这也是作者信仰上矛盾心理的反映。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人意识不是作为客体,作为凝固不动的物来进行观察分析,而是与之进行对话,实现了蕴含在话语意识中的对话潜能。

(3)、回到我们今天的重点——《梦游人》身上。这本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虽然是布洛赫的第一本小说,但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推动了小说形式革命的、采用复调叙事的哲理小说。据说米兰·昆德拉就是因为《梦游人》的影响而写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拉美文学代表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也深受其影响。

(4)、你从来不善于生活。你总是在想,你的义务,就像人们说的,是生活于其中。在现实的中心。但是,对你来说,现实又是什么呢?政治。而政治,是生活中最不基本的和最不珍贵的东西。政治,是漂浮在河流水面上肮脏的浮沫,而实际上,生活之河则涌动于深深的洪流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5)、1928年,当时已经42岁的布洛赫转向文学之后,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现代小说,当时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穆齐尔、托马斯曼等作家已经完成了小说的新革命,他们突破了传统。

(6)、出狱后,布洛赫在维也纳短暂地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在1938年,在乔伊斯、他的英文译者缪尔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他流亡美国的生涯。

(7)、布里埃用不同的短语来结构本书的目录,如“抒情年代”“反抒情年代”“悲剧与喜剧”“远居他乡”“对存在的思考”等。这些短语和昆德拉的生平息息相关,也是其作品的关键词。在诸多短语的提示下,昆德拉的人生/作品线索更加清晰。每一个短语(即每一章),布里埃都谈得很细;其中,存在、性、跨语言、复调等,是昆德拉研究中常被关注的点。而我想谈的,则集中在抒情/反抒情、“不可能的回归”、“一个反现代的现代人”几个点上。

(8)、在孤独时,心上人的出现会给她带来欢乐,但是,倘若他一直跟她待在一起,欢乐就会渐渐地消失,必须在孤独一人时,她才能彻底地感受它。——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9)、复调小说是赶走“上帝”,破坏“乌托邦”,粉碎绝对真理的极好工具。米兰·昆德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各自的复调重新述说了这一精神。但是,在这一大主题下,两位大师做出了不同的思考,表明各自不同的态度与立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包容相对性后的挣扎不同,昆德拉把相对性绝对化后形成了相对主义,取消了任何真正的争论与对话的可能,把对话看成是多余的。

(10)、(2)李凤亮李艳编:《对话的灵光》(C),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

(11)、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甚至唾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中自然有政治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更有昆德拉个人的原因。 

(12)、50年代初,昆德拉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最后成为了捷克著名小说家。

(13)、──《赫尔曼·布洛赫传》作者埃内斯汀·施兰特

(14)、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5)、这次读昆德拉的这部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诗意温暖的情感。这是以前读它时所不曾感觉到的。而这诗意的温暖的情感是被昆德拉赋予的一个叫做托马斯的男人完美地表现出来的。昆德拉通过托马斯发明了一种两性关系中的一种形式——性友谊。他认为性友谊为迄今为止两性关系中最美好的一种形式,没有占有,只有给予和享乐,当然也有朋友式的关怀和挂念。相互平等,相互欣赏,没有强迫和压制,没有侵略和占有。在性上可以获得应有的甚至更大的愉悦,因为没有了责任和占有的焦虑,性爱从而变得更加纯粹和更富有乐趣。再者,没有道德,法律,家庭等规范去约束对方,不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因为没有了“爱”的侵略,这种关系也更为长久,托马斯的生活也变得快乐和轻松。托马斯的好友画家萨宾娜就对他说: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

(16)、嫉妒具有惊人的能力,能以强烈的光芒照亮惟一的一个人,而同时让众多的其他人滞留在一种彻底的黑暗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17)、《纽约时报》评价说:“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18)、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昆德拉所处的环境并不是一个绝对森严的环境,恰恰相反,它是处在了捷克等东欧国家正处于解冻时期的历史氛围。在西方化思潮的影响下,捷克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利维坦的威胁,还有当人们拥抱了一种有限的自由,可是又并不知道如何把握这种自由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虚无症的问题。这种虚无症是现代主义的产物,人们身处在一个个人解放欲望的环境下,却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欲望,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么多的诱惑和选择。重的挑战是什么?是信仰的挑战、宗教的挑战、国家的挑战;轻的挑战是什么?是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这种荒原一般的处境,怎么去面对我的孤独,我的个体的欲望,我没有生命意义的这种虚无的处境,轻与重同时存在于小说主人公的困惑中,只是它分成两种典型,在昆德拉的叙述里,那是一种像天鹅绒一样很轻,又裹挟在我们生活中的这种质感,它其实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是人在失去信仰之后,不知该往何处走的一种困境。

(19)、对昆德拉的这种立场与做法,捷克文学界的同行也罢,普通读者也罢,不仅仅不理解,更表现出了误解、反感,甚至敌意。如布里埃所言,昆德拉的做法“在捷克共和国常常被看作任性,或者某种傲慢的表示,有损于他的形象。众人被辜负的仰慕往往会被一种强烈的怨恨所取代”。

(20)、就在2020年9月,米兰·昆德拉获得了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弗朗茨·卡夫卡奖。这一奖项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虽说最终老爷子未能获诺奖,但他依旧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5、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好读吗

(1)、绝对真理没有了,有的只是形形色色可以被人选择利用的相对真理。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与虚无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可以在《一个荒唐人的梦》中得以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篇幻想短篇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文化历史命运的总理解。小说的主人公——荒唐人在梦中到了一颗远离地球的行星上。上面居住着“太阳的儿女”。他们纯朴天真,相貌美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从没有体验过怨恨和痛苦的滋味。由于同异己的荒唐人的接触,这个行星上的居民失去了自己原始的天性,他们那种欢乐的童稚般的生活永远被毁掉了。不过荒唐人由于自己的荒淫无度而毁掉另一个星球上的纯洁与和谐后,从此就把这一理想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心间。他永远也无法忘记这种理想的诱惑力,并将永远以一种无法遏止的力量去憧憬这一理想。从梦中醒来,又回到地球上后,荒唐人就献出毕生精力宣传真理。这种真理就是:人们不丧失在地球上生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成为美好而幸福的人。

(2)、书籍简介: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

(3)、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哥哥,1900年摄于维也纳。

(4)、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5)、我离你很远,我没有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米兰·昆德拉

(6)、故事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化的国家,人在时代和历史的洪流中是那样渺小,时代和历史和脚步无人能阻挡,总有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狂热躁动、愚蠢无知,让人蒙受巨大伤害,让人对人性失望到极致,随着那一代人和那个时代的消亡,会烟消云散,但是造成的伤害却长久存在。

(7)、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观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

(8)、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d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

(9)、把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分成两个领域是一切谎言之源: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0)、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1)、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2)、《不朽》则是阿格尼丝的故事,歌德与贝蒂娜、劳拉的故事,鲁本斯的故事的共在交织与统一。人物故事线索的复调式结构形成一种多声部共鸣的艺术效果。

(13)、昆德拉的清醒与不妥协,不仅仅表现在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他对于人类存在与个人境遇的思考上。读过昆德拉作品的人,大都有一种突出的感觉,他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诗意的叙述与哲学的思考兼而有之。然而,昆德拉所关注并思考的存在,并不完全等同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更不同于萨特所言的存在,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指向,如他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指出的那样:

(14)、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米兰·昆德拉《无知》

(15)、昆德拉为什么会警惕刻奇?因为他意识到,这种自我崇高化的倾向,容易导致对于苦难的消解。举个简单例子,在中国有个俗语叫忆苦思甜,什么苦难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都能够在事后的追缅中赋予它意义,这就是“刻奇”的一种表现。

(16)、首版于1984年的中文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谓影响了一代中国文学青年的精神之书。米兰·昆德拉所书写的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日常,加上他的作品及其本人表现出来的一种知识分子式的良知与独立,令八十年代的中国读者感到如获至宝。

(17)、由此我意识到,正因为我不属于这个地方,这里才成了我的位置,我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个胡拼乱凑、令人沮丧的都市,就在这样一个由无情的钳制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串在一起的城市里。——米兰·昆德拉《玩笑》

(18)、生活是模棱两可的,激情或是媚俗也都是相对的。媚俗可以让萨宾娜避之不及,却也可以让弗兰兹趋之若骛。激情可以让莱蒙托夫成为英雄,也可以使雅罗米尔变成小丑。性是让人恶心还是令人亢奋,不再是善或恶,符合还是不符合袭传道德的问题,而完全取决于个人身体的感觉。道德只是个体自主的感觉价值偏好。个体的我思、我欲、我愿取代了道德法官上帝的位置。每个人都生活自己的信仰。托马斯本可以是一个知名的外科医生,但为了特丽莎——这个由六个偶然带来的女子,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城市的生活,来到乡村做一个农夫。什么才是重要的?事业?“追求事业是愚蠢的,特丽莎,我没有事业,认识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的事业束缚, 这才是一种极度的解脱。”(6) (254)只要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别人活着, 只要人的言行无论在何种意义上受到他人的左右,他便是媚俗的。托马斯是个反媚俗的英雄,他只忠于自己的身体感觉,而抛弃了外界强加于他的“事业观”。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业与爱情的取舍。因为特丽莎并不是柏拉图假说中托马斯的另一半而是“草篮”带来的。有一天,当托马斯的“另一半”与特丽莎在一起时,他该如何选择?我们知道,他仍会忠于自己的感觉,自己的道德。在道德相对化的生活世界中,道德律令就只有“我应该”而没有“你应该”或“我们应该”。

(19)、所有从拉丁文派生出来的语言里,“同情”一词,都是由一个意为“共同”的前缀(Com)和一个意为“苦难”的词根(pasSio)结合组成(共——苦)。——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