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唯心精选124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28 浏览

叔本华是唯心还是唯物

1、叔本华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1)、由此,叔本华得出一个看似很悲观的结论: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

(2)、智力就是生存的工具。对大部分人来说确实是这样,忙忙碌碌辛苦钻营一辈子,各种思谋筹划,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存所需吗?

(3)、如果仅从认识论角度,叔本华无疑打造了一个独立逻辑的认知空间;但他的表象预设论,使他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之中。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其围绕认识论和“真”、善、“美”问题的讨论,既没有摆脱古典形而上学的遗风,也与欧洲理性主义哲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4)、叔本华在分析黑格尔哲学错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露了它在当时德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5)、它批判了抽象同一的思维方法,建立了具体同一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的体系。

(6)、第二个论断是: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即生命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7)、理性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理性占有绝对统治地位,“除了理性外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力量”。黑格尔所说的理性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在人和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已存在,“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而世界不过是理性的外化。但是,他又指出,理性外化为世界要经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理性自我实现、同时又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性以纯概念的形式自我发展,第二阶段理性外化为自然,第三阶段理性又通过人的精神自我认识,回复到自身。对于理性这三个阶段辩证运动的论述,分别构成了无所不包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8)、可以说,叔本华这是把黑格尔列为“一生之敌”了。

(9)、黑格尔和叔本华对康德的批判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的方向。

(10)、③《王观堂先生全集》第五册台湾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1827页。

(11)、康德在哲学史上好比一个蓄水池,在此之前的一切哲学流派皆流向康德,而在此之后的哲学流派又都由康德这个蓄水池流出。

(12)、叔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叔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13)、他声称,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②但是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如果我们审视内心立刻便可体会到行动的意愿(Volition)这就是意志(Will)。所以意志不是不可知的,而是最接近于我们的、最容易被感受到的主体。意志不但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身体的主体。人的一半是主体一半是客体(身体)。意志的每一个活动都立即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就是客体化的意志。比如胃和肠道的蠕动是客体化的食欲,生殖器的勃起是客体化的性欲。

(14)、《叔本华》专题课根据闲者知无涯老师的音频整理,基础稿文字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

(15)、虽然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他贬低、抹煞理性的作用,夸大主观的直观、意志的作用,建立一种唯意志论的反理性的哲体系,其具体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世界是我的表象”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有两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

(16)、前面我们聊了,辩证法的核心是“正反合”,也就是“正题、反题和合题”,世界是在对立统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中不断螺旋上升发展的,这是一个“正反合”的三元运动过程。在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到后一个阶段,其实蕴涵前面所有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消失,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会作为全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辩证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真理。

(17)、从认识自己出发,这就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WHOAMI?我前面的这段论述,说明了这句话。在哲学上,终极本质的意义——是认识我们自己。从我们出发,才能认识外在世界;认识我们自己,可能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那把钥匙。

(18)、我们还可以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的走向。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哲学凌驾于科学之上他靠哲学思辨来预言科学的发展,用辩证逻辑推理取代科学实验过程这种做法被科学的进程所否定,普遍遭到科学家们的鄙弃。但哲学家不肯轻易放弃哲学高于经验科学的传统立场。黑格尔之后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泾渭分明的立场。

(19)、与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哲学家产生于时代,也服务于时代。每个哲学思想的产生都与其生长的环境有关。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叔本华出身于上等社会家庭,母亲是作家,与大文学家歌德有较多交往,而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20)、其实稍微了解黑格尔哲学都能看到,黑格尔哲学里面“3”这个数字非常重要,一切事物似乎都以“3”出现,比如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分成3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逻辑阶段又分为三个阶段: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等等。为什么黑格尔这么注重“3”呢而仅仅因为辩证法包含正题、反题、合题的3个阶段。于是,但凡需要对事物进行划分,黑格尔都会把它分为3份。比如他的历史论述就只承认东方世界、希腊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人的世界,其余似乎根本不重要。罗素说,为了对称,这样做当然也行,但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似乎就没有说服力了。

2、叔本华 唯心

(1)、纯概念就是对象的核心和命脉,正如它是主观思维本身的核心与命脉那样。这个逻辑的本性,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在精神中起作用,任务就在于使其自觉。第矛盾运动的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有个显著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点,就是通篇贯串了矛盾的辞证法,在矛盾中把握思维和事物的本质。

(2)、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3)、叔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叔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4)、一个认为主体能够完全反思自身,所以客体是主体,物自体和现象就是统一的,提出了符合形而上学传统的只能为思维把握的本体论。

(5)、哲学家当中,没有谁比叔本华更受争议了。首先反对他的是女权主义者,因为他的哲学大肆贬抑女人;其次是享受人生的春风得意者,因为他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痛苦的,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类灾难的一种讽刺与嘲笑”;再次是专职的哲学家,尤其是以晦涩著称的德国哲学家。当康德以他的两部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批判》主宰着哲学圣坛之时,黑格尔以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艰深难懂征服了德国哲学界,也就意味着征服了整个哲学界。而叔本华的清晰和坦诚对哲学而言近乎于浅薄,他该算得上是德国哲学家中的另类,无怪乎同时代的黑格尔如日中天之时,叔本华倍受冷落。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明晰,又为叔本华带来大批的崇拜者。

(6)、英雄所见略同,天才们的脑袋是相通的。叔本华发现了斯宾诺莎的意志,并将其发扬光大。其实伯格森和弗洛伊德正是从叔本华的手中接过“意志”这根接力棒的,而尼采也接了,不过他挥舞着这根大棒,将其演变为“权力意志”,造就了哲学的另一个神话。

(7)、正是他们两个人的哲学在对这些问题上的这种显著分歧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决裂和分道扬镳。

(8)、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理论。知道叔本华的人大概听说过,叔本华是唯意志哲学理论的创始人,他既非唯心主义者,更不是唯物主义者。

(9)、还有一类人例外,这种人的智力除了保证自身生存之外,还有剩余。这类人就是叔本华说的天才级别的人,在生存之外,他们还有着丰富的好奇心,于是就去探索世界的秘密。他们或者去研究一门学问,比如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或者去研究整个世界,比如哲学家。

(10)、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有两大最常见的愚蠢,第一是“不是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求幸福,而是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寻求幸福”,也就是说,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国王要幸福得多。

(11)、意志的否定,包括禁欲和死亡(自杀亦在其内)。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愈是激烈,则痛苦愈大,即:

(12)、他对康德的二律背反的矛盾思维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康德的二律背反有两点使黑格尔感到不满意。

(13)、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表象。他毫不含糊地说:

(14)、⑥《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210页。

(15)、中国的一代国学宗师,那位“独上高楼成一统”的王国维,也是深受叔本华哲学影响的一个人,然而却因影响太深,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这是为什么呢?叔本华的“意志”,不是说“延续生命的努力”吗?怎么反而害得人去结束性命呢?

(16)、“叔本华以为,关于外在世界实在性的争论是愚蠢的,这种争论的起因是由于人们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即误认为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物质与精神,谁为第一性的问题。“由此导致了独断论(唯心论和唯物论)。实际上,因果关系是存在于客体之间,而不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这样也就不存在是主体产生客体(如唯心论而言)或客体产生主体(如唯物论而言)的问题。”(摘自《西文哲学十大名著导论》,严春友语)。在这里,似乎唯物论与唯心;怀疑论和独断论都得到了协调。果真如此吗?叔本华写道,“我们以为自己在思维着物质,其实,我们思维的是能够感觉物质的主体,是看见物体的眼睛,触摸物质的手,以及认识物质的悟性,这样,物质这个大大的预期理由就意外地露了马脚;因为,最后一环突然又表现为起初的一环,变成了环状的链形,如此,唯物论者就好像闵希豪森男爵一样,骑着马在水里游泳,双腿夹着马,而自己却揪住搭在前额上的辫子,想连人带马扯出水面”。这是对唯物论的有力反驳,不过,这不是叔本华的目的。一切物质既然不能为我们的思维所认识,那么我们认识只能是表象。世界,对认识的主体一个而言是作为表象的世界,那么除此之外呢?

(17)、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思想表示特别的赞许。

(18)、他既没有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人们指出摆脱人生痛苦的道路。

(19)、在第二层次上,叔本华说个性是天生的,这意味着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时就被意志严格决定;千差万别的性格不过是意志的多样形态,人们如同不能选择体质一样,不能选择性格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因此,人的善恶是天生,幸福与不幸也是命中注定。但人们却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塑造个性改变命运这是人世纠纷争斗的根源。人力图满足自己的欲望,他的个性必然是利己的利己主义的生活的,结果不是贪得无厌就是恐惧不安或是百无聊赖。个性越显著,则欲望越强烈,痛苦越深刻。摆脱生活折磨的途径是彻底压制欲望,杜绝生命之源,无欲无争万念俱寂,心如死灰达到佛教的虚无涅槃的境界,为了彻底摆脱身心的困扰,甚至不惜绝食自杀。西方哲学家多以幸福为生命的目的,叔本华却以痛苦为生命归宿。叔本华声称要向“远古的印度智慧”学习他是为数不多的融合东方哲学的西方哲学家,但他在印度哲学中学到的只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在斯多亚派之后公然倡导自杀的西方哲学家。

(20)、 《人生的智慧》,看书名就觉得很鸡汤是不是?实际上,确实很鸡汤,但很有营养。书里的论述和道理,看似也很浅显易懂,但知易行难。不过,比起佛陀的“空”来讲,还是要可行得多。

3、叔本华属于唯心主义吗

(1)、“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2)、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7页。

(3)、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4)、 “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外在环境或外部事件,对两个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便是在无限相似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还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5)、他说黑格尔认为:跟其他别的事物相比,如果一个事物有一组别的事物都没有的性质,那么这个事物的定义就可以是“具有这样的性质的事物”。如果仅仅是根据这些性质,单凭纯逻辑是推导不出有这些性质的其他事物的。

(6)、可见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不同方面的强调所带来的巨大的分歧,恰恰代表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在某些观点上的根本的分歧。

(7)、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对立是甚至比方法上的那种对立分歧都还更深的对立。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将一切事物都假定为了理念的表现形式并因此必然具有了合理性,使得“合理的即为实际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即为合理的”。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形而上学所构成的对立于黑格尔的反命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在某种更为宏大、涵盖更广的立场之内得以调和—甚至通过由爱德华·冯·哈特曼这样一位富于想象力的哲学家所做种种充满想象力的努力也无法得以调和。意志这一叔本华眼中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毫无理性、永无餍足、漫无目的的为生存而作的奋争,是一种自啖其肉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历史具有使自由的理念在精神意识到其自身的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目的;“……自由的理念[是]精神的本质以及[那个]历史的绝对终极目的。”这一目的是通过人类活动逐渐实现的,黑格尔认为它实现于一种完美无缺的状态,这种状态起着为其公民文明而道德的生活提供发祥源头的作用,它还提供了在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所组成的联盟当中也出现了精神实现的种种条件。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楚而有力的表达之中,黑格尔将会陷入那种被叔本华视作是向国家与教会这两者都在显而易见进行迎合的语言。黑格尔写道:“只有日耳曼民族经历了基督教的洗礼而本色不改地认识到,成其为人的人是自由的,精神的自由实乃人性的本质所在”,尽管历史的长河中杀戮频频,但这样的自由却体现出了“……[那]最终的目的是上帝对这个世界所怀有的意图。然而,上帝却是绝对完美的存在,并因此能够除了其自身及其自身的意志之外而别无他求。他自身意志的本质,他自身的本质,是被我们称之为自由理念的东西”。将上帝的本质称之为自由理念的黑格尔,将宗教语言转化成了哲学语言。

(8)、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他生于1788年,72岁去世。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转换时期。同时期中,德国还相继出现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有影响的大哲学家。

(9)、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确表示反对,他决绝地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目的论观点进行了痛斥。这位一贯的长青论者,将“论历史”一文收进他主要著作第二版当中,似乎甚至一位长青论者都可能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帮忙埋葬了已被停放在殡仪馆的黑格尔历史循环论。

(10)、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去考察人,特别是考察人的幸福和痛苦。认为意志和幸福是经常发生冲突的,意志受到阻抑就叫做痛苦。

(11)、如果说,他性格里有什么特点,可以被称为“极具个性”的,那就是——毫不知道什么叫作“谦虚”。他认为:所谓的谦虚,就是一种虚伪的谦卑;是高智商在哄低智商情绪的把戏——相当于情绪上的耍猴儿……高智商的人在哄低智商的人玩儿。

(12)、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13)、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14)、叔本华说,对于人可作三个层次的理解:第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第具有个性的个体;第具有天才的个人。在第一层次上人不自觉地受意志的支配,意志看似主观任意为所欲为,但实际上是客观盲目的冲动。在多数情况下,意志不服从理智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意愿动机是什么(这类似于后来弗洛伊德所说的“下意识动机”)。人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生活对人是折磨和苦难。以性欲为例,性欲不是人能控制或选择的欲望而是盲目的意志的实现,人似乎做了他愿意做的,其实只不过是不自觉地、无目的地做了意志延续自身的工具;事过境迁,人们往往有所醒悟与后悔,然而,人还是要在意志支配之下再次追求性的满足。叔本华说,性欲是生命意志最集中的表现,性欲的满足等于延长了人的有限生命,把生命肯定于死亡之后,这不过是人写给意志的“卖身契”,性欲表明人受一种潜在于身体内部的盲目的意志的控制,表明人的理智和目的性控制人的行为的程度是何等之低。

(15)、叔本华是如何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外在世界的呢?这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论述的第二个世界——作为“意志”的世界。

(16)、恩格斯评论说,叔本华哲学“适合于庸人浅薄思想”,“是由已过时的哲学的残渣杂凑而成”①。第一句话不无道理:叔本华的思想长期默默无闻直至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叔本华的最后一本著作《附录与补遗》(1851年)才在悲观失望的德国市民阶层(即恩格斯所说的“庸人”)中流行开来。但恩格斯上述第二句话则需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相联系。事实上,叔本华思想相当新颖他在黑格尔哲学盛行之时,就预示了德国唯心主义的没落。他尖锐地指出现在德国哲学是吹牛的骗子和假充内行的骗子的产物前者指的是费希特和谢林后者指黑格尔。叔本华对康德却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自认是康德的忠实继承人他致力于把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的伦理学改造为意志主义的本体论。

(17)、康德却独具慧眼,看到了它们的“二律背反”,即矛盾的关系。

(18)、可以说,他俩的哲学思想核心本质不同之处在于:

(19)、他不仅在柏林大学讲台上要与黑格尔比个高低,而且在学术上也要与黑格尔决一雌雄。

(20)、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4、叔本华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1)、我们在本章以意志主义和存在哲学为例,介绍黑格尔之后的本体论倾向;在下一章以哲学与科学关系为焦点介绍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英国的功利主义和美国的实用主义。

(2)、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纯理性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是彻底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它有两个特点:第纯思辨的理性体系这种纯思辨的体系,就是以理性概念为本原的体系。它以绝对概念为出发点,以绝对精神为归宿点,整个哲学体系就是概念运动的体系。

(3)、第用康德“先验范畴”式的概念原则代替“绝对观念”从绝对唯心主义返回先验唯心主义,这是“回到康德”的新康德主义的立场。

(4)、其次,这个绝对观念又是如何创造出世界呢?叔本华指出,黑格尔哲学是“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而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错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点:第叔本华认为认识主体理性与客体认识对象(世界万物)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与客体同时,主体已立即同在,相反亦然”,在它们之间,“既不能在客体对主体、也不能在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安置从后果到原因这一关系”,不能说一方作为原因产生另一方。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恰恰在于不懂这一道理,误将理性作为客体产生的原因。

(5)、由于黑格尔对世界持一种精神的看法,所以他倾向于粗暴地对待这个重要区分。此外,根据这个观点很容易看到,为什么辩证法不仅被用知识论的工具,而且被直接用来描述世界。所以,罗素说:“黑格尔以为,对于一个事物,如果人们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开的充足知识,那么这个事物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导出来。”

(6)、这里,我们来听听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叔本华,是如何评价黑格尔哲学。从中也可以看到思想家的思想魅力。

(7)、为什么罗素可以这么全面地否定黑格尔的思想呢,而其实罗素早年还是黑格尔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为什么后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呢。我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

(8)、而要完全跳出这种“根据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禁欲”。通过对生命意志自觉地加以克制,或对生命意志的一切坦然承受,人的精神就会上升到比“善”和“仁爱”更高的神圣性。也因此,叔本华认为人超脱自我的最好方式,便是向历史上的圣徒和耶稣基督本人学习,他把生命意志作为人的“原罪”,把一切世俗生活都看作“空无”。由此,叔本华哲学与基督教教义达到了某种一致,他的思想也多了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

(9)、什么意思?就是——我们通过精神认识物质,怎么又可以把精神解释为物质?比如说——我们认识一个物质……假设是一个桌子吧,我们认识一个桌子,我们认识和思考,只是我们感知到的这个物质在精神里的信息,对吧——我们认识一个桌子,我们能思考和认识它,实际是感知了这个桌子在我们精神里的信息。我们通过眼睛看到这个桌子,我们通过手触摸这个桌子,感知这个桌子,再加上我们思维中对这个桌子的理解力……哎,我们认识到这是个桌子。

(10)、“所以在这两重观点之下,每人自己就是这全世界,就是小宇宙,并看到这世界的两方面都完整无遗地皆备于我。”第“人生是痛苦”,“世界是无”叔本华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最后部分说:

(11)、大部分人都这样,一长大就世故起来,如同《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12)、“‘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13)、除此之外就是意志,世界的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终于,叔本华的意志开始露出峥嵘。他认为,只有意志是处在之物,作为意志,它就决不是表象,而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表现,“意志的肯定就是为为任何认识的干扰的,常住的欲求本身”。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14)、怎么办呢?我们只能,也必须从熟悉的,并且能够直接认识的地方开始我们的认识过程,对吧……陌生的,我们不认识,我们只能从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来考察我们的认识过程。我们最熟悉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我们要从我们自己开始来考察。如果,从外在的世界出发,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掌握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怎么努力,结果都像佛教的大乘中观学派所说的:我们得到的世界都是名言假立。不过是一些图像和名称而已……就是佛教说的——名言假立的虚妄。

(15)、叔本华用唯意志论去探求摆脱痛苦之路。既然意志是痛苦的根源,那么摆脱痛苦的途径是意志的否定。

(16)、他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把无条件者的理性理念,应用到世界上而引起的矛盾,即把世界看成一切有条件者的总和,或把世界本身认作无条件者、无限者而引起的矛盾。

(17)、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最早起来反对黑格尔的德国哲学家。他1813年毕业于耶拿大学在其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就已形成了成熟的意志主义的思想。1820年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他偏偏选择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他在柏林大学任教24个学期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学期。他离开教职后独处著述。他的代表作为1819年出版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动物要生存,主要依靠自己的爪、牙、角,而人类的生存则不然,主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准确来说是智力。因此,叔本华说,人类的智力如同动物的爪、牙一样,只不过是为意志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

(19)、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另一个就必然为假,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是矛盾的,反之亦然。但两个相反的陈述完全可能均为假,尽管它们不可能都为真。比如好人和坏人是二元对立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并非好人,也并非坏人,也就是说,除了好人和坏人之外,大部分人并非这两种绝对的对立,而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不坏也不好的人。

(20)、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中取得了极大胜利,社会发展也给人类思想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但人的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其环境,也不可能超越他的生活。

5、叔本华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1)、《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2)、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和意志体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意志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

(3)、第人是什么: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

(4)、叔本华与黑格尔在哲学观点上的对立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态度上。

(5)、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6)、其实,这个桌子作为一个物质,它并没有装到我们的头脑里,我们的脑子是一个物质;这个桌子是一个物质,但是,我们脑子里思考和认识这个桌子,并非是物质!换言之,我们认识的物质和真实的物质,对吧……我们认识到的桌子,和真实的桌子,其实是两个东西。这个中间,是透过介质来的。我们不可能通过物质来认识物质!我讲明白了没有?

(7)、叔本华认为,为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黑格尔将自己变成了教会与国家的走狗,因为他无话可说,所以他不得不在满是晦涩术语并在由杂乱、不时荒谬的辩证法的文字游戏来运行的繁杂句子结构当中掩饰他思想的匮乏。黑格尔的风格蒙蔽并误导了学界,而叔本华也看到了晦涩之物被等同于深邃之物。更为糟糕的是,在他看来,正如黑格尔那结结巴巴、咳嗽不断、毫无条理的授课风格被他人模仿一样,他那可怕的写作风格同样成为仿效的对象。拙劣之作如今成为美文佳作。叔本华断言道,真理在赤裸时被看得最为清楚,但黑格尔所写的东西却有着不止七层的面纱,而这些面纱下面则空无一物。

(8)、叔本华同时代德国人曾经问:他这么不谦虚,这么不绅士,那他的妻子对此怎么说?非常幸运的是——他没有妻子。

(9)、④《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165页。

(10)、但是少部分人例外,这种人一辈子就如同没长大的孩子,他们到老依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心地单纯,不愿意被世俗同化。这种人就是叔本华认为的具有高贵本性的人,而那些一长大就谙于世故的人,就是他所认为的本性平庸的人。

(11)、第一种态度主张哲学与科学结盟为科学服务。这在当时已是一种广泛的时代思潮,在法国有孔德的实证主义在英国有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生机论和密尔、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在德国有马赫的经验一元论在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也属于这一阵营。这些派别崇尚科学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孔德和马赫以经验科学为实在和真理的标准,属于典型的唯科学主义英国的密尔等人虽然坚持彻底的经验标准但他们的经验标准比自然科学的实验要宽泛得多举凡社会、人生、自然的种种现象都可算作经验不能定自然科学的实验标准于一尊。至于美国的实用主义者,进而把宗教体验也包括在有用的经验标准之中离唯科学主义的立场更远。

(12)、如果说一位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憎恨仅仅是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根本观念之间对立所产生的作用的话,那么,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便会具有重要的哲学基础,尽管他们之间不乏关联。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相互对立在多个方面都是意义深远的,或许,如果黑格尔只是个唯物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话,那么,这些对立将会大到叔本华对他这位柏林大学同事所怀有的强烈蔑视具有了相同形态的哲学基础的程度。叔本华的逻辑学就其传统而言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真理只是命题的特性,一种表示关系的特性—正如他在自己博士论文中所指明的一样。除非是在涉及某种外部原因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有命题为真。他并未试图确定其意义,并未将其作为一个只想愚弄傻子的“无耻骗子”观点不予考虑,而是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摘引了以下内容:“但看清陈述一个命题、为其引证成立的理由以及同样通过理由来驳斥其对立命题的方式并不困难,它并非真理能显现于其中的形式。真理是其自身的自我运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真理”广布于黑格尔思想之中,而黑格尔那实为效用之本体论的辩证法逻辑学则令他感到震惊。在他《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所谓的“逻辑学”,黑格尔在开篇处试图将绝对之物描述为“本体”,并通过一连串令人眩惑的辩证环节达到了那个理念在其中从它自身制造出了一个与它自身相符合真实世界的契机。之后,在第二部分的“自然哲学”当中—叔本华从这之中选取了他的黑格尔哲学样本来贬低其作者—黑格尔通过空间、时间、重力、有形物体、植物与动物缓慢地推进着理念的进程,将自然表现为“精神的自由反映:认识上帝,不是在将其作为精神而进行的观想之中,而是在其直接无间的存在之中”。之后,在第三部分的实为辩证法那炫耀辩才的精心杰作(tourdeforce)“精神哲学”当中,黑格尔猛推着他的宏伟计划经过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达到了绝对精神,在这一巅峰阶段中“充分展现出其自身本质的永恒理念,一刻不停地促使自身产生影响,使自身脱胎成为绝对精神并欣赏着作为绝对精神的自己”。

(13)、第用“物质”代替“绝对观念”这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如费尔巴哈、马克思以及19世纪后期在德国流行的“科学唯物主义”。

(14)、叔本华还将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哲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宗教神学,它的全部内容就是为下列宗教信条“提供一个哲学基础”:“存在着一个上帝、造物主和宇宙的统治者,一个被赋予知性和意志的人格的,因而也就是单个人的存在,她从虚无中创造出了世界,并且用她那崇高的智慧力量和仁慈统治这个世界”。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实际上扮演了基督教中上帝的角色。根据上述状况,叔本华把黑格尔哲学称作“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说它是经院哲学的“单纯的模仿”,是“应当能代表基督教的一种怪物”,“而且和经院哲学一样注定是为神学服务的。

(15)、“康德对这些二律背反不是从概念本身去把握,而是从宇宙论规定的已经具体的形式去把握。为了使二律背反纯粹,并用它们的单纯概念加以讨论,所采用的思维规定,就必须不是从应用方面去看,也不混杂着世界、空间、时间、物质等表象,必须除去这些具体质料,纯粹就其自身去考察。”

(16)、黑格尔的这套理性主义哲学,对于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来说不啻是一个神话,他根本无法理解。叔本华对于理性自有他的另一套看法。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它服务的工具。他将人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观的基础上“构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观的复写,它的内容全部来自直观,是对于同类直观认识共同属性的概括。根据上述两种认识产生的过程,叔本华指出,只有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

(17)、第叔本华指出黑格尔所论述的绝对观念演绎世界的过程是对于人类正常认识过程的颠倒。在人的认识中,概念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而产生的,但黑格尔哲学“不但不将概念认作从事物抽象来的思想,反而使概念成为原始的东西而在事物中只看到具体的概念”,这是将“颠倒了的世界作为哲学上的一出丑剧搬到墟场上上演”;是“把一个普通的理智——大自然的单纯制品——当作掌管人类精神、奇迹和圣物的东西而呈现给了判断力尚未成熟的、最诚实而又易于轻信的年轻人”。

(18)、等长大了,大部分人的好奇心就逐渐衰退了,对一切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人也变得迟钝、麻木起来了。他们的内心不再单纯不再敏感,就像鲁迅笔下那个曾经让人喜爱的闰土,长大之后就变了样。

(19)、叔本华公开主张意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动物,“意志的客体化一级比一级明显。”第宇宙“皆备于我”叔本华以“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为前提,必然导致万物、宇宙“皆备于我”的结论。

(20)、与黑格尔不同,叔本华着重强化康德的反理性成份,抛弃或改造了康德的理性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以主观意志为本原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1)、叔本华认为,“人是什么”对人类幸福与不幸的影响才是最关键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财富或是他人的眼光只是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规划和安排,起到了间接调节的作用而已。

(2)、“如果要解脱我们这样的人生,就必须否定这生命意志。”

(3)、应当说叔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叔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绝对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叔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4)、我们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看到,理性被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理论理性不能纯粹,必须和感觉材料相结合才能成为经验和知识康德第一批判的题目是“纯粹理性批判”,其目标是针对“纯粹理论理性”所做的批判。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必须纯粹,如果它和感觉感情结合而成为不纯粹的实践理性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是针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所做的批判。把这两个批判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可知的理性不能行,可行的理性不能知的结论。康德关于理论理性不纯粹而实践理性纯粹的观点,还隐含着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又被康德称为“善良意志”。

(5)、这四类表象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即:(1)一个现实对象中的每一变化有一个原因;(2)每一真实判断的真理基于某种外在于它的东西;(3)一切数学性质基于其他数学性质;(4)每一行为都有一个动机。

(6)、其次,叔本华虽然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总的说来,正如俄国学者贝霍夫斯基所说:“叔本华多半不是同他们(指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争论,不是对他们学说作有根据的批驳,而是满腔愤恨地指责和痛骂他们。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叔本华生前,他的这种粗暴态度也为当时的人所不满。丹麦皇家科学院就为这一原因而拒绝给当年该院科学奖唯一的申报者、叔本华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授奖,批评在该书中“好几个近代哲学家被不得体地提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恼怒和不快”。

(7)、在西方近代两位大哲学家,一位是康德,一位就是黑格尔,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分伯仲。

(8)、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9)、叔本华认为让学生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去研究“荒唐”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而且带坏了整个一代人的学风。他指出,当时德国学术界缺乏严肃认真的研究空气,既不认真研究前人伟大的哲学思想,也不认真研究现代科学知识,但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对一些曾经使最伟大的思想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一些庸俗之辈拙劣地模仿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唱起哲学的高调,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这种推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厌烦”。

(10)、他指责说,他的这位来自施瓦本、信奉新教的强敌应该去读一读柏拉图的作品,柏拉图对于正确的哲学研究对象是不变、永恒而普遍的东西这一观点予以明确承认;而历史所关涉的则是过往的、短暂的及特定的东西—仅仅是风中的浮云而已。所有哲学的根本性真理都是那真实不虚的东西,在所有的时代都完全相同。滥用柏拉图关于“理念”的概念这样一些哲学沉思的不变而永恒的研究对象,将理念视为一种穿越时间的生成之物,是对柏拉图这一伟大概念的根本滥用。

(11)、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叔本华有两个重要论断。

(1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3)、叔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

(14)、英国哲学家罗素,毫不隐晦地直接说:黑格尔的哲学几乎都是错的。

(15)、对叔本华的抨击,部分地源于他的个人性格与经历。

(16)、西方传统的哲学思路,要么认为世界不依赖于主观而存在,要么认为世界完全依赖于主观而存在。但叔本华的思路则完全跳出了唯物或是唯心的窠臼,指出了第三条路。

(17)、叔本华将世界分为两部分,即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在世界划分中,他把一切表象中的“为什么”的问题,归结为四个层次:感性经验、知性逻辑、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志。前三个层次是自然科学、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描绘的表象的世界,而最后一个层次涉及伦理学(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历史等),则是意志世界的呈现。

(18)、第三层次的人即天才,天才摆脱了意志(或欲望)的控制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他们的天才主要表现于艺术和哲学。叔本华有一套关于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论。他说,意志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认识的,心灵认识意志的途径是艺术想象和直观而不是推理思维。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心灵的瞬间感受和意志的创造是同一的;艺术的本质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而不是对人或事加以概念化的产物。叔本华把艺术直观称作“自失”。自失是直观者与直观境界的融合“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⑦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人们超越了因果律不受经验和个人利益的支配,不管在王宫还是在狱室里,人们都可以观赏到同样的壮观的落日。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具有同样的才能。叔本华这样描述心灵的艺术感受:“那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光临,而我们也就达到了十足的怡悦。”⑧

(19)、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早在19世纪2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处于顶峰状态、黑格尔本人的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叔本华就敢于藐视权威挺身而出公开向黑格尔哲学发起挑战。他在柏林大学的课堂上与黑格尔对垒,谴责黑格尔等哲学家是“诡辩家”,“他们用野蛮神秘的语言使时代的思想力量疲倦”,“使大家失掉哲学的信仰”,并大声疾呼应该取消他们的“哲学家资格”,“像古时一样,牟利的人都要赶出庙宇”。除此之外,叔本华更多的是在其著作中不断地对黑格尔进行激烈的攻击。他丑化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斥骂黑格尔是“最厚颜无耻的”、“臭名昭著的骗子”;还将他比作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丑鬼,称他是“精神上的咖利本”。其言词之尖刻为思想史上罕见。叔本华所以对黑格尔及其哲学采取如此仇恨的态度,根本缘由在于他的哲学思想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尖锐对立,他坚决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下面我们将着重论述叔本华如何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

(20)、关于人生本质为“苦”的思路,二者不谋而合,但是,在如何解脱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佛陀有了不同的指向。

(1)、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受他那个时代主流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上他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唯心主义特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意志论哲学,如同所有的哲学家都要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鉴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学派的根本方法),叔本华对因果关系论的回答源于康德“意志论”的思考,但他既不同于康德的因果先天性的论述,也不同于休谟的怀疑论,他认为因果关系不是从表象中得出的概念,而是表象预设了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2)、 叔本华的思想是一个典型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3)、“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4)、如果叔本华对黑格尔怀有丝毫的好感,如果叔本华感觉到黑格尔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任何持久而重大的影响,他便有可能像马克思一样愿意公开宣称自己是“那位伟大思想家的门生”,哪怕他觉得“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而不得不把他倒转过来。毕竟,他让世人熟知了他对康德的忠诚。然而,对于黑格尔,叔本华却是毫无好感;这位辩证法大师对他的哲学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他却也像马克思一样认为黑格尔将事物颠倒了过来。叔本华指责道,黑格尔“颠倒了所有事物的黑白,确切地说,他让概念成为首要与原初事物,这样一种即刻直接经验到、我们必须得从其出发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他通过让辩证的方法回归到其物质世界中的诞生地而使黑格尔站稳了脚跟,他将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理念王国中给移除开来。对马克思而言,理念只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叔本华在这点上和马克思观点相同。概念的源头是直觉性的表象,因此,他重复了康德那深刻的洞见“没有直觉的思想是空洞的。”当中的一部分,尽管叔本华或许会认为马克思领悟到了概念需要基于经验的外在来源给予其意义,但他也会认为马克思像所有唯物主义者一样主张的是一种忘却了主体的哲学。此外,叔本华还会因为他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代替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指责他背离了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