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精选96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17 浏览

狄德罗

1、狄德罗百科全书

(1)、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此,以《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2)、曾花费25年的时间编撰轰动一时的《百科全书》;

(3)、但是,伏尔泰和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狄德罗其实创作过一系列涉题惊人地宽广,思想不可思议地现代,按法国人的说法“要藏在小抽屉里”的书籍和散文。在他人生的后三分之一时光中,狄德罗将这部分作品藏匿在他位于塔兰内路上的公寓第六层的阁楼办公室里,期待着它们有一天会像炸弹一样被引爆。他为这一刻的到来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于六十岁高龄(在18世纪这被算作向上天借来的寿数)开始雇人将这些作品抄写成三份不同的手抄本。第一部最为完整,交给了他的女儿安热莉克,即我们后来所知的范德尔夫人;第二部不尽完整,转交给了他指定的文学继承人、忠实崇拜者雅克-安德烈·奈容。在狄德罗去世后六个月,另有三十二卷装订完整的手抄本与他整个图书馆中的全部三千本藏书一起,漂洋过海,被送到了身在圣彼得堡的叶卡捷琳娜大帝那里。

(4)、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5)、狄德罗的重新检讨绝对是非常彻底的。他34岁时曾被出版商邀请,把英国的百科全书翻译为法文。那时的英国,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艺术领域,都处于欧洲的巅峰地位。

(6)、不过,在反教会、反教权的背后,狄德罗真正反对的,是陈旧的道德偏见,是非人性,是陈旧固化的社会秩序。对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修女》。

(7)、《拉摩的侄儿》看似话题松散,仿佛酒吧里两个素昧平生的酒鬼,自言自语般的对谈,却起承转合得天衣无缝,一气呵成。

(8)、故事围绕在一个家庭之中:一位身份不明的年轻人被一对姐弟邀请到家里做客。弟弟的未婚妻同样做客在这个宅第中。很不幸的,这名年轻人和弟弟的未婚妻相爱了,但他同时也非常尊重弟弟,于是万分纠结。正在这时,未婚妻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订婚,也来到这里。

(9)、说这些遗失书籍的到来对后世产生了影响都算是轻描淡写了。狄德罗丰沛的艺术批评激发了司汤达、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的灵感。埃米尔·左拉将自己和巴尔扎克小说中标志性的自然主义手法的基础归功于狄德罗对社会的“活体解剖”。社会理论家也同样为狄德罗的先见之明而着迷。卡尔·马克思从狄德罗对阶级斗争的思考中深有借鉴,并将后者列为自己最钟爱的作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先于自己的精神分析同行,认可了这位生活在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思想家在《拉摩的侄儿》中对童年时期的无意识性心理欲望的发现。即便很多批评家依然因为狄德罗过于无神论,过于悖谬和过于放肆而对他表示不屑,但他仍然成为19世纪先锋派偏爱的作家。

(10)、不过,虽然两人时有紧张,却是一段不离不弃的婚姻,狄德罗夫妇生育了几个孩子,只有女儿玛丽·安杰利可幸存下来,她是狄德罗的掌上明珠,日后成了一名出色的音乐演奏家。

(11)、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12)、狄德罗从小就聪明过人,很早就被选送进基督教学校,这意味着他会在日后成为神职人员,然而,狄德罗没有接受这样的“无量前程”,而是决定去学习文学。

(13)、《宿命论者》,改编自《雅各和他的主人》丨 电影剧照(2005)

(14)、狄德罗一直为《文学通信》撰写艺术评论。狄德罗每年都会参加卢浮宫两年一度的“沙龙季”,每到此时,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成员会展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油画、素描和雕塑作品。

(15)、我把这篇漫画的英文版发在了美国的图片社交App"Imgur"上,看看大家什么反应。

(16)、这件事深刻地改变了狄德罗对宗教的看法,那部著名的小说《修女》,也正是源自于此。

(17)、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这时,这位哲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么多他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于是,狄德罗十分后悔自己丢弃了旧长袍。他还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19)、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安德鲁•S.柯伦教授耗时四年,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呈现了这位法国天才的生平及思想,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卢梭的友情纠葛,与伏尔泰不同寻常的书信交流,以及他对艺术、戏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一反传统的见解。狄德罗秉持的无神论思想,以及他对真理快乐而坚决的追寻,让他成为那个时代自由思考艺术的拥护者中最有魅力的一位。

(20)、于是,狄德罗大胆提出放弃翻译,改由自己做发起人,召集法国的进步学者,编写一套全新的,具有进步观点的百科全书。出版商接受了这个建议,狄德罗就这样成为了一套百科全书的编辑,并在1772年,完成了这套足有28卷的浩瀚丛书。

2、狄德罗

(1)、忍受孤寂往往比忍受贫穷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不过是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就会败坏人的性格。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2)、如果说,《修女》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都以极具创意的叙事令人惊艳,那么《拉摩的侄儿》则……没有任何情节。

(3)、位于法国巴黎圣日耳曼大道的狄德罗雕象,由雕塑家吉恩(JeanGautherin)在1886年完成。

(4)、如果你不必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世界将是何等出色的一台喜剧

(5)、敏感从来不是伟大天才的优良品质,伟大天才所喜爱的是准确。

(6)、除了编撰《百科全书》,狄德罗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戏剧、评论等等。作为一名作家,狄德罗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质疑精神与超越时代的前瞻性。

(7)、对独裁专制深恶痛绝的狄德罗自然会关注君主或总督的权限和百姓的权利。

(8)、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9)、可是不久之后,他就产生了烦恼。因为当他穿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时,越踱越觉得那张自己用了好久的办公桌破旧不堪,而且风格也不对。

(10)、这两年我因故去了两趟荷兰。我不止一次去低洼国,回访一个不完全陌生的地方时,读一本与此地相关的前人的游记或者文学作品就像带上一面镜子,照出旅行时没看到或者视而不见的历史印记。在书架上沉睡多年的一本小书,狄德罗的《荷兰行记》(VoyageenHollande)终于引起我注意,大约两个半世纪以前的荷兰给这位启蒙思想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11)、在《拉摩的侄儿》中,狄德罗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对话体。这部作品以“我”与“拉摩”的思想争论为内容,鼓励读者去质疑曾经不容置疑的存在与观念。

(12)、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法国人丹尼·狄德罗正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13)、距他出生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狄德罗已成为和我们这个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启蒙哲学家。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自己最具前瞻性的作品,甚至没有在上面署名,并不单单是因为躲避迫害;他刻意选择放弃和自己同时代的人交流,为的是能够与后世,也就是我们,展开更有裨益的对话。他全心全意地盼望我们,作为富于同情心、思想开明、来自未来的对话者,可能会最终具备评判他隐匿作品的能力,而这些作品对道德、美学、政治和哲学传统提出的挑战不仅适用于法国旧制度时期,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14)、1742年,他在咖啡馆认识了让-雅克·卢梭。两人一见面便发现彼此志趣相投,并且都拒绝了稳定的职业,选择了前途未卜的事业。两人的家庭也很相似,他们也都因为不愿顺从家人的意愿而选择疏远了家人。不同的是,狄德罗是个极度乐观的人,而卢梭更加内敛。

(15)、但是我知道那样会导致我彻底重装整个卫生间。

(16)、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17)、书评|《被讨厌的勇气》:这是我的课题,与你无关

(18)、与《私生子》相似,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家庭之中。一个出身富裕的年轻人与一个出身不明的贫穷姑娘相爱了,年轻人的父亲反对他们的结合,并让年轻人的叔叔帮忙将姑娘诱拐到修道院中。年轻人寻求姐姐的帮助,将姑娘藏匿在这个家族一位朋友的家中。

(19)、不过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买买买,换换换个不停?

(20)、关于狄德罗的戏剧作品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他提出了观众和读者的概念。

3、狄德罗美在关系三种美是哪三种

(1)、哈,既然这是个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我也不用太内疚。

(2)、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一劳永逸地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群论。

(3)、狄德罗在《生理学要素》中写道:“人生只有一种美德,那就是公正;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让自己快乐;只有一个必然结果,那就是不要夸大自己人生的重要性,也不要因死亡而恐惧。”

(4)、比如1713-1743年30年间,伏尔泰因外交事务和私事去荷兰五次。所谓私事就是去见荷兰出版商,希望在荷兰出版他在法国被禁的书稿。虽然后来因出版商认为他的著作不赚钱而放弃出版令他愤愤然,伏尔泰还是对这个国家不吝赞美之辞:“阳光普照时,没有比海牙更漂亮的地方了。芳草连天,运河纵横,绿树成林。从海牙到阿姆斯特丹简直是人间天堂。我对这座城市充满敬意。它是世界仓库,港口停泊着一千多艘船。阿姆斯特丹50万居民,没有无所事事的人,没有穷人,没有小霸王,也没有无礼之徒……亲王走过,无人围观。人们只是劳作,低调谦逊……”

(5)、拥有多重身份,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艺术评论家,不一而足。

(6)、狄德罗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斜杠大师”,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行行精通,并且打破了各个领域的传统观念。斜杠大师狄德罗究竟拥有怎样的一生呢?

(7)、这个商业大国的财富并非由国家权力掌控:“国家并不富有,但是国家有很多知道如何生财并管好钱袋的商人和官员”。他强调,国家权力越少介入,经济贸易发展就越有保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越接近民主的政府越适合商业国家,经济繁荣有赖于最大限度的自由。商人最知道自己的利益何在。只要当局开始以教训或法规的方式介入管理,满盘皆输。”他特别指出国家自由开放、宽松的制度是刺激经济繁荣的首要条件:“这种巨大的贸易往来固然源于漫长的海岸线和跨越广袤地区的两条大河。但最重要是具有自由意识的温和政府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来荷兰定居的人带来自己的财富和行业,使制造业在那里兴旺发达,只要他们留在共和国,他们享有的商业优势就得到保障。”这样经商氛围或许今天许多国家都难以企及。

(8)、《修女》是狄德罗唯一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一位想要放弃教规誓言的修女讲述了她在修道院的个人经历。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暗示了狄德罗的妹妹安莉热克的个人经历。

(9)、这是一部对狄德罗人生和作品的精彩绝伦的记叙。

(10)、第十一章去往俄国的旅程:政治,哲学,叶卡捷琳娜大帝

(11)、狄德罗注意到荷兰法治观念成熟,平等意识强,公民权、私有财产和自由表达受到保护,以任何名义私闯民宅都是违法的:“每个是自家的主人。公民自由权使得所有居民平等,不允许持强凌弱,不允许富人欺负穷人。法官在确保公民权益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权责。在私家屋檐下的任何冒犯都是犯罪。思想、言论和写作自由几乎无界限。官员待人接物自然而随和,姿态亲民,受到爱戴。傲慢而居高临下的态度为人不齿。”虽然狄德罗也抱怨荷兰不加甄别,广泛提供避难,也会使其他国家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但是仍然赞赏荷兰保障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庇护制度:“荷兰是所有自由之友的祖国,也是有些无赖的避难所。但无论如何这是不可侵犯的避难所。”

(12)、1746年,他出版了《哲学思想录》。这本书反映了狄德罗在1746年对上帝存在的犹疑。1749年《论盲人的书简》出版,7月,狄德罗因其作品被捕,被送入万塞讷监狱,直到11月才出狱。

(13)、这期间他半工半读,通过给富人做家教、翻译英文书和给无能的牧师们写布道词为生。

(14)、为此,狄德罗进入阿尔沽学院和索邦神学院学习,但他在毕业后违背了父母的心愿。他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持生计,同时自学了意大利语和英语。掌握英语也为他日后的翻译之路打下了基础。因为他的无神论立场及其择偶对象,他不得不与家人疏远。

(15)、(美)安德鲁·S. 柯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这本书思想性强,研究细致,又以轻快活泼的方式让读者领略了狄德罗这位史上最有说服力的反传统人士的一生。

(17)、《百科全书》在狄德罗的编导下,1751年至1772年间出版了28卷(另外7卷后来出齐),其中许多卷完全是雕刻版画,描绘各种贸易、植物学、生理学、器具和技术的具体细节——这是狄德罗坚持要做的工作。但是,第一卷的出版并没有受到普遍欢迎。甚至引起了许多争议,教会、政府以及很多普通读者都愤怒反对:这些哲学家怎么能擅自假定,自然界没有理性不能说清楚的奥秘呢?教会知道笔杆的力量,也知道它会造成威胁。作品中无拘无束的笔调还引起了政府人员的关注。

(18)、★狄德罗被誉为“启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响数百年思想潮流

(19)、不然,哈苏镜头,劳力士,高档西服,奔驰宝马,虎视眈眈的小三……

(20)、对同代人而言,很多知名人士在还未见到他本人之前被他的作品折服,这其中就包括伏尔泰与叶卡捷琳娜大帝。狄德罗与伏尔泰从1749年开始书信往来,直到28年后两人才见面。

4、狄德罗简介

(1)、1745年,当布勒顿与狄德罗签署一份普通的译者合同时,他只有32岁,是一位资产阶级自由作家,正为生计而拼搏——设法使妻子高兴,否则她就会因为钱而与他翻脸。刚开始时,由于有了固定的收入,他就很满意了。但是不久之后,他就开始想象一个更大的计划——编纂一部全新的法国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的想法本身并不是新思想——中世纪有许多知识的汇编者们,他们收集信息,抄成一卷又一卷。但是这次不一样。每个领域都有专家撰写科学、哲学、文化、文学、数学、历史和贸易(贸易是第一次收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加以描述,并且进行讨论。著名数学家达朗贝尔(JeanleRondd’Alembert,1717—1783)作为副主编加入了编辑部。布勒顿很快就被这一新的冒险举动所吸引,他看出这将是一项回报丰厚的优秀投资项目。

(2)、如果你不必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世界将是何等出色的一台喜剧。

(3)、起源——18世纪法国一位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某天友人赠其一件高级睡袍,他非常喜欢。但当他穿上之后,开始觉得家里的一切家具和装饰都显得粗陋庸俗,于是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4)、尽管一说到《百科全书》,我们可能第一个就会想到狄德罗,但最初编撰这本书并非是他的想法,并且这个过程极为曲折。

(5)、★狄德罗被誉为“启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响数百年思想潮流

(6)、在狄德罗看来,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7)、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不管愚蠢的人对它如何赞颂,坏的东西总要消逝;尽管无知对它怀疑,嫉妒对它狂吠,好的东西总会存留下去。

(8)、只是他们买的不像女的那么多,总体看来就没有那么高的频率了。

(9)、狄德罗说,“只有在剧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恶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样性格的人表示厌恶。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了包厢,已比较不那么倾向于做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来得有效。”

(10)、当然,这种感觉主义的思想,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然而在神权至上的18世纪,这样质疑神创说的理论,称得上冒天下之大不韪。

(11)、有一次,俄国女皇邀请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访问她的宫廷。狄德罗试图通过使朝臣改信无神论来证明他是值得被邀请的。女皇厌倦了,她命令欧拉去让这位哲学家闭嘴。于是,狄德罗被告知,一个有学问的数学家用代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要是他想听的话,这位数学家将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给出这个证明。狄德罗高兴地接受了挑战。

(12)、狄德罗除了主编《百科全书》,还写作了大量论文,几部小说,以及两部戏剧。但在当时,因为狄德罗所探讨的内容总是相对敏感,他常常受到审查的制约,很多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才发表的。

(13)、不过呢,狄德罗效应并不都是负面的,也有它的积极作用。

(14)、何铮,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比较文学系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英美文学和文学理论。

(15)、当拿破仑向拉格朗日复述这句话时,拉格朗日说:“啊,但那是一个很好的假设,它说明了许多问题。”

(16)、他与很多艺术家都是好朋友,比如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狄德罗本人也非常欣赏他夏尔丹的作品。狄德罗认为,最好的油画是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具有“欺骗性”的错觉。

(17)、狄德罗效应,又称配套效应(theDiderotEffect)。

(18)、书评|《回归故里》:“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19)、《百科全书》,又名《科学、艺术或工艺百科全书》,被视为启蒙运动的圣经。

(20)、从这个角度上讲,狄德罗无疑开启了现代小说艺术的先河。

5、狄德罗效应是什么意思

(1)、拉摩的侄儿代表的,是信仰缺失时代的癔病么?还是这样的癔病,在每个时代都无法逃离?就像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所说,拉摩的侄儿,是小丑独特的现代化身。

(2)、父亲为自己两个孩子的反抗感到极其沮丧,最后叔叔发现,原来这名与自己侄子相爱的贫穷女孩居然是自己的外甥女。贫穷女孩因此获得了身份和财产,得以和爱人结婚。而他的姐姐也终于告知父亲自己和家族的朋友相爱。最后,父亲接受了这一切,将孩子拥入怀中。

(3)、★本书为“狄德罗作品集”第二卷,收录狄德罗小说代表作《拉摩的侄儿》《这不是故事》,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

(4)、然而,雅克的故事不断被其他角色打断,而其他角色的故事,又继续被新的角色打断,周而复始。

(5)、我们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

(6)、这些隐秘的作品并没有在狄德罗去世后的几个月中涌现,而是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渐渐地传出来。他的多本下落不明的作品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得以出版;另一些在波旁复辟时期(1814—1830)“现身”,更多的则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浮出水面。对于完善狄德罗文献起最重要作用的也许要算他创作的《拉摩的侄儿》的完整手稿,它于1890年由一个图书管理员在塞纳河畔的一个二手书摊上发现。在这部思维狂野的哲学对话中,这位作家凭着勇气为一个令人难忘的反英雄注入了生命,这个角色一边赞颂邪恶和寄生的好处,一边宣扬人拥有无限享乐的权利。

(7)、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8)、而狄德罗呢?他一言不发地收拾好行囊,开始了长达10年的波西米亚漫游生活。

(9)、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法把它拔出来。

(10)、1745年,一个移民主动联系印刷商和书商安德烈-弗朗索瓦·布雷顿,向他提出将伊弗雷姆·钱伯斯所著的英文版百科全书两卷本翻译成法语,布雷顿打算将这部书扩展为五卷。

(11)、费马有一个习惯,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把思考的结果简略。有一次,他在阅读时写下了这样的话:“……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这个定理现在被命名为“费马大定理”,即:不可能有满足xn+yn=zn这就是费马对后世的挑战。为了寻找这个定理的证明,后世无数的数学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都败下阵来。1908年,一位德国富翁曾经悬赏10万马克的巨款,奖励第一个对“费马大定理”完全证明的人。自此定理提出后,数学家们奋斗了300多年,还是没有证出来。但这个定理肯定存在,费马知道它。

(12)、狄德罗广泛接触社会,1743年,认识了卢梭。1745年,应出版商之请,开始主持编纂《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散步》《论盲人书简》等,宣传无神论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被关了三个月。1749年7月23日,入狱,1749年11月3日,被释放。

(13)、——丹尼尔·布鲁尔(DanielBrewer),《启蒙运动的过去》(TheEnlightenmentPast)作者

(14)、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15)、整整过了两百年之后,在1988年,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了这篇文章,感慨颇多。他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

(16)、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