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所有资料精选101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15 浏览

巴金的资料和作品

1、巴金的资料和作品20字

(1)、《点滴》是巴金故居内刊,每年出版六期,内容与巴金及其著作有关,也旁及巴金同时代的人和事。欢迎读者投稿,诸如书评书话,读书札记,忆人论事,行旅所见等,惟求文章有点史料有点故事有点趣味;要朴素,不要流俗、滥调,更不要庸俗;那些短小精悍、大刊物上不发的文章,只要是率性之作,也欢迎来稿欢迎。

(2)、“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

(3)、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这篇本来《人民文学》10月要用的稿子,张天翼断断续续,从8月后期一直到10月中旬,才终于“竣工”,赶在该刊11月号上发表出来,题目:《代邮——谈题材和写作品》。这个硬性的写作任务,是可知影响到写作巴金论文的一个直接原因。可其实,外在的环境,似乎也是不易说清的影响因素。在这篇文章写作前后,仅从日记看,譬如10月23日:“下午在大楼开d员大会,听(邵)荃麟、(严)文井、(郭)小川作检查。小川讲一半,明日下午续。”24日:“下午续开d员大会。小川检查完。”26日:“下午参加中心组会,为荃、井、川的检查提意见。”邵荃麟、严文井、郭小川是张天翼熟悉且担任相当职务的同事。他们的情形对张天翼应该触动颇深吧?后来的日记中,作检查的人,增加了肖三(萧三)、楼适夷、陶萍、沙鸥、陈白尘等。字里行间隐约可知,这是“整风”活动部分,该是庐山会议后的余响吧。

(5)、同在上海,我们研究巴金三年,却一直没有去打扰他,直到毕业前夕,1981年的冬天,我们终于鼓起勇气,第一次走进武康路113号见到巴金。这一年,巴金走进78岁,《随想录》整整写了三年。他不仅仅只写《随想录》,从维熙、谌容、张洁、冯骥才、沙叶新、张一弓、张辛欣等不少在新时期走上文坛的作家,同样得到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6)、在最繁忙的时候巴金也不会忘记给妻子写信。他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也是一个感情非常细致的人。对妻子他心里常常存着一份感激。他感谢妻子对他的帮助更感谢妻子对他的深深的理解。

(7)、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散文集代表作海上的日出

(8)、时间又是一个巧合。巴金晚年的写作高峰,始于1978年,止于1998年,整整二十年。在《随想录》之后,90年代初,思和、我两人联袂主编的“火凤凰文库”,出版巴金的《再思录》,实际上是《随想录》的延续。最后一篇《怀念曹禺》,与《随想录》《再思录》的作品,形成一个完美衔接。

(9)、得来信后,我曾与光年、周扬同志讲到这事,他们十分赞成还自告奋勇,必要时他将去活动一所房屋,以作馆址,需要先搞一个缘起和方案,征集一些同志参加……我想总要促成此事。(19)

(10)、萧珊忽然说:“我提出一个条件。”“怎么,还要约法三章吗?”巴金打趣地问。“不是约法三章,只是一条。”“请讲!”

(11)、“文化大革命”中,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了很多罪。

(12)、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这一点,妙在实与不实,虚与不虚之间。我们太拘泥于文学作品的事实性、实在性、意义,过于计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现实的反映程度,这样的态度,反而把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可能性变得狭窄。

(13)、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写于一九四一年,首演于抗战时期重庆的《家》应该说是我国‘五四以来优秀话剧剧目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戏介绍到国外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不少观众为剧中人瑞珏、鸣凤、觉新、觉慧的命运流下了眼泪”,“好几位演员获得了当年全美国大学会演的表演奖,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觉得,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巴金提到英若诚执导的《家》时说,“开始看觉得滑稽”,的确如此,徐迟在《在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城》中回忆,“去年,英若诚已试验过,导演过一部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家》,也是美国人演中国戏。我曾在电视屏幕上一瞥,没有看下去,心中颇有怀疑。外国人能不能演出中国戏里的中国人?虽听说曹禺称赞过,我总不信”。巴金坦言,乍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由此可知巴金对英若诚执导的《家》还是认可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也曾提到,“这部戏在美国上演时被摄下录像,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过。英若诚将录像带回,交给我们,让我们把所有对白配成华语,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14)、巴:就是有一点,因为电影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小的地方,我觉得缺少一点婆婆和媳妇和解的镜头。

(15)、一天,萧珊高兴地来到巴金在霞飞路霞飞坊的住处,不一会儿,却泪流满面的从楼上下来。同院的朋友好心问萧珊:“李先生欺负你了?”萧珊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爸爸要我嫁给一个有钱人。我来请他决定。他却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决定。”随后下楼的巴金赶紧解释:“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将来她长大能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一番感人的话语,道出了巴金内心深处的顾虑,同时也坚定了萧珊追求爱情的决心。

(16)、(10) 巴金1980年11月1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5页。

(17)、巴金是四川成都人。他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巴金旧居在成都市正通顺街,现在是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宿舍。

(18)、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19)、1977年林风眠去海外前散画的事情不假,然而,挂在巴金故居客厅这幅《鹭鸶图》并不是那年的事情。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画上的题款:“巴金先生正画,一九六四年沪。”(参见题头上图)查巴金日记,1964年2月11日,巴金寄林风眠、贺天健散文集《倾吐不尽的感情》各一册;2月18日,又复林风眠信。这可能是答谢两位画家赠画。接下来,4月22日,巴金的日记写到挂画:“八点左右金焰来,帮忙我们挂上贺天健和林风眠的画。”就是说,这幅画在1964年春天已经挂在巴金的客厅中。它历经劫难,没有被毁掉,真是幸运。

(20)、文学译著《薇娜》《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骷髅的跳舞》《丹东之死》《草原故事》《秋天里的春天》《过客之花》《门槛》《叛逆者之歇》《夜未央》《迟开的蔷薇》《父与子》《处女地》《快乐王子》《笑》《六人》《红花》《癞蛤蟆与玫瑰花》《木木》巴金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2、巴金的所有资料

(1)、有个故事流传很广,网络上都是,主要情节是:“文革”结束后,林风眠在叶剑英的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探望分隔了二十多年的妻女。他被允许带走三十四幅旧作,而更多带不走的画全部赠送给亲友。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和归雁,巴金收到的是《鹭鸶图》。提到这幅画,不少文章还特别交代:这幅画至今仍挂在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的客厅中……

(2)、其实熟悉巴金的读者都知道,他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更是因为“五四”的影响,学习和接受过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因此更是激发了他对于新文学的浓厚兴趣,他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3)、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4)、1998年春天,再去上海华东医院看望巴金,他正在写《怀念曹禺》,答应完成后交给我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一篇千字文,他足足写了好几个月,而且只能用口述方式。我又一次前往上海,走进医院,取走这篇真诚感人的文章,发表在大地副刊上。谁想到,巴金很快病重,再也无法与人交谈,《怀念曹禺》成了巴金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

(5)、关于我误介绍《时代文选》的事,喝茶时大概谈起,我痛自遣责,这位作家给我两句忠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则不惮改嘛。”这两句话实在也平常,但他说的时候的敦厚亲切之情,却感我肺腑。(《陶庵回想录》,中华书局2022年6月版)

(6)、    画收到,十分感谢。另封寄上拙著一册,请查收。这是过时的旧作,请您留作纪念吧。敬祝旅途平安。

(7)、后来,巴金回忆这段经历,披露内心的感情时这样写道:“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着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

(8)、(18) 巴金1981年1月21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9)、在《家》大受欢迎之后,出版社建议我再选一部巴金的作品翻译成加泰罗尼亚语。我对巴金在其创作成熟期的作品颇为好奇,我也知道《寒夜》是他在转写非虚构作品前的最后一部小说,于是我提议翻译这部小说。但就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件我未曾预料到的事:写《寒夜》时的巴金已经不是写《家》时的巴金。两部作品间相差了将近二十年,在作者身上、在中国都发生了许多事情。作品是对一座被包围的城市中的生活的残酷叙述,作者同样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经历了这样的生活。《家》的那位年轻作者所拥有的希望、激情和狂热让位给了成年巴金的忧伤、悲观与绝望。同时,作品的叙事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后来的巴金表现得苦涩而简洁,他的平白并未变成抒情。为此,译文的语调也要做相应的改变,而我就在那时努力想要深入到作者的内心,去切身体会他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时,我也尽力去想像小说中生活在遭受日本军队轰炸威胁的城市中的人物的日常生活。我不知道我最终是否成功做到了这一点,我只记得,在我刚开始翻译这部小说不久,巴塞罗那上映了陆川的《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令我极为震撼。我意识到《寒夜》和《南京!南京!》一样,是一部黑白色的小说,是一部关于满是迷雾的寒冷而黑暗的夜晚的小说。这是一部残酷而充满戏剧性的小说,然而,我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觉这部作品比《家》更吸引我。我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翻译它,幸运的是出版社从未在时间上给我压力。最终,它在2013年出版面世。

(10)、袁洪权  周作人六月八日致“茫子”信札略考

(11)、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12)、时间真快,巴金《随想录》的第一篇《谈》写于1978年12月1日,1986年《随想录》5卷本完成,合集出版今年整整30年。对于我,这个时间,巧合得颇有些不可思议。我与陈思和两人合著的《巴金论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这是我们出版的第一本书,时间正好也是三十年。

(13)、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14)、四个月后,巴金正式发出“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15)、清朝刚刚结束统治,到了巴金这一辈,已经历经了五代人,是家族最兴旺鼎盛之时,三代同堂。

(16)、关于作家资料馆的事,……我想先写个缘起,请大家签名发起,再拟出个办法来,逐步促其实现,如可能,则在作协理事会上把这建议正式提出来,形成一个决议就更好了。(20)

(17)、我们阅读一本书、一篇作品,理解它、欣赏它,书到底有哪几个因素?先看作家创作一部作品,他希望能够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他也希望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想、意识及内心感受。换句话说,作家有一种欲望——支配、控制自己作品的欲望,这个作品是我写出来的,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这是作家对自己写的作品的期待或者欲望。而作家对读者也有期待或者预期,作家希望读者能够正确的读出自己的意图,共享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

(18)、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19)、他悔恨妻子临终时自己没有守在她身旁,他悔恨自己没有听妻子留下遗言,他悔恨自己有许多话没有向妻子倾吐。当时,只有萧珊的表妹一人守护萧珊。萧珊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叫'医生'来”。萧珊当时习惯称巴金为“医生”。

(20)、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变得十分繁忙,经常外出开会,出国访问,还得体验生活,写应景文章,加上无休无止的送往迎来,一年总有好几个月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无巨细,都由夫人萧珊操持。夫人是他们家真正的“顶梁柱”。好在他们在此之前曾有过几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早已习惯了温馨的笔谈。

3、巴金的作家简介

(1)、孙:这次中央台对台湾广播部让我来朗诵您的《寒夜》,我还是很愿意。

(2)、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3)、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

(4)、关于粤语版的《寒夜》。1955年香港华联电影企业公司推出李晨风编剧、导演的粤语版《寒夜》,吴楚帆饰演汪文宣,白燕饰演曾树生。巴金与孙道临在对话中都称赞吴楚帆的演技不错,巴金1962年在4月在《谈—谈自己的创作》中也曾高度评价吴楚帆的演技,“四年半前吴楚帆先生到上海,请我去看他带来的香港粤语片《寒夜》,他为我担任翻译。我觉得脑子里的汪文宣就是他扮演的那个人。汪文宣在我的眼前活起来了。我赞美他出色的演技:他居然缩短了自己的身材!”应该说,巴金对粤语版的《寒夜》印象是很不错的,只是对影片中过于强调汪母的封建思想持不同意见,无论是在创作谈《谈—谈自己的创作》还是在与阙文、孙道临的交谈中都声明了自己的这一鲜明立场。

(5)、(28) 巴金1982年5月13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5页。

(6)、陈村:我以为《廊桥遗梦》是为中年人写的,谁知年轻人接受了

(7)、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8)、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StrahovskáKnihovna)是我临行之前就做好了功课决定要去的地方。它位于布拉格城堡区的西南端高地,是捷克境内最古老的修道院之至今依然运作。收藏中世纪神学、历史、哲学及及自然科学等经典手抄手绘书籍,在欧洲一直誉有“最美图书馆”的称谓。这个图书馆经历多次战争,现在对外开放并可预约讲解的只有神学馆和哲学馆。两馆分别是巴洛克及洛可可建筑风格,并收藏九世纪的《斯特拉霍夫福音书》手抄本,可谓是各位神学学者朝圣的缘由。

(9)、黄裳先生赠送本文作者的《珠还记幸》扉页题签

(10)、本文刊于2017年4月11日《文汇报 · 笔会》

(11)、(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12)、郑重在《画未了:林风眠传》中说,上海文化界人士,林风眠交往较多的是傅雷、马思聪、马国亮等人。(该书第212页,中华书局2016年2月版)那么,两个人不过是开会碰碰面的点头之交?虽然现有的资料限制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但我认为他们的交往超出现有资料呈现的范畴。熟悉林风眠性格的人想一想,林先生可是一个随便送画给人的人?可是,他居然在不同时间段里送给巴金两幅画。有人说林风眠“在画上从不写上款”,唯有周恩来去世时,他的一幅画题有“敬献给周公。风眠”(郑重《画未了:林风眠传》第265页),然而,给巴金的这幅画明明也是有题款的,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两个人的交谊不一般。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1979年10月13日,巴金日记:“林风眠自巴黎寄来画展目录一份。” 当年9月21日至10月28日,林风眠画展在巴黎塞尔努西东方博物馆展出,那是阔别半个多世纪之后,一个老学生的“汇报演出”,其间的活动也很多,故交新朋,昔年的回忆,一定让林风眠忙得不亦乐乎。此时,他却没有忘记远在上海的巴金,而且巴金又非画界中人,我只能解释,巴金在林风眠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或许,他们“言浅交深”,正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

(13)、要是没有《望乡》,我可能不会写出五卷《随想录》。……我最初替《望乡》讲话,只觉得理直气壮,一吐为快,并未想到我会给拴在这个专栏上一写就是八年。从无标题到有标题(头三十篇中除两篇外都没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梦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脑子不再听别人指挥,独立思考在发挥作用。

(14)、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15)、1970年春节以后,上海的文化教育单位采用军事管理体制,编为团、连、排、班。上海作协被编为文化系统某团第四连,巴金从正在劳动的松江县辰山公社直接去到奉贤县“五七干部学校”劳动。

(16)、当年香港的报纸,不对学生开放阅读,是贾先生关注,我们才有阅读的机会。犹记得,几乎每个月都要找出时间,走进学校图书馆的内部阅览室,找出香港《大公报》翻看《随想录》,并做摘录。《怀念萧珊》、《“遵命文学”》、《把心交给读者》、《说真话》、《赵丹同志》、《“文革”博物馆》……随着一篇篇文章,我看到巴金先生的真诚与忧思,我跟随他的笔,走进历史,走进他的内心。我很高兴,能够在大学期间与巴金先生的《随想录》相伴同行,以他倡导的“说真话”滋养自身。

(17)、“‘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18)、《随想录》还要描述正在被噩梦折磨的自己,提醒读者知道、理解噩梦依然存在着、持续着,问题还没有解决。《随想录》里面的情感、认识、判断、内心的表现是属于这个方向的。当然,这些不能作为还原为事实的要素,如果读者把阅读焦点聚焦于这方面的话,对于很多问题的当代意义的理解是不对的。读者面对这样的文本作品,自以为是地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判断来理解《随想录》,阅读期待是受到挑战的。《随想录》的内容议题可以说是分裂的世界,换一种说法的话,是阅读的分裂,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找不到第二本,我认为这就是《随想录》难能可贵的价值所在,也是魅力的源泉。

(19)、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巴金故居与船建学院与自2013年建立志愿者共建关系,船建学生稳定地服务于故居各个工作岗位,本次展览也是由学生志愿者联系、策划得以成型。

(20)、巴金先生一辈子写过数千封信,这一封比较特别,它是打印在红色抬头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信纸上面的短简:

4、巴金的资料及其他作品

(1)、今天是行程最饱满的一天,想靠着两条腿把功课标记下的地方统统走到。一早沿着老市政楼左侧建于十五世纪的火药塔出发,跟着导航,穿过整个旧城区,途径布拉格艺术与设计学院,横跨伏尔塔瓦河,身边驶过红色18号电车,再经过静谧无人的捷克参议院,就来到了布拉格城堡。

(2)、(37) 黄裳:《二十年后再说“珠还”——写在新版《珠还记幸》重印之前》,《珠还记幸》修订本第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3)、其实这种犹豫很容易理解,两人本非密友,又多年不通音讯,生疏隔膜在所难免。更为重要的是,曾同在茶店喝茶的两位年轻人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陶亢德后来成为附逆文人,被判刑投监。巴金则一直以笔作武器,积极支持抗战,坚持为民族、为人民鼓与呼。不知当陶亢德回想起巴金给他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忠告,自己却没有“照了他的教言去做”时,会生出“不料蹉跄愧故人”之感吗?

(4)、(32)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278页。

(5)、(5) 巴金:《后记》,《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3页。

(6)、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孙道临一起去上海访问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孙道临同志要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台湾同胞播送巴金的长篇名著《寒夜》,这次我们就请巴金同志谈谈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7)、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8)、巴金老人的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可以说,他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然而在他的人生之中,却有一大憾事,然他每每谈起都遗憾落泪,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未能有效地帮助他的两个哥哥,他曾提起两位哥哥都是因为钱而死,然而当他有钱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帮助两位挚爱的哥哥。

(9)、考虑再我觉得成立现代文学资料馆比较有意义。我愿意捐献一笔钱(大约十万吧)和一些书刊、材料。只求政府拨给一所房子。收也好,放也好,这样的资料馆什么时候也需要。它只是一个资料中心,对哪一派都无妨碍。而且有了它,对旅游也有好处,还可以吸引外国的研究者。资料馆可以保存一些珍贵的材料如照片、信札之类。(21)

(10)、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11)、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年轻一代对幸福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时巴金收到了许多书信,很多是追求他的女性写来的。

(12)、关于《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个主要人物,巴金在访谈中提到,“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其实巴金在《谈——谈自己的创作》中有更为详细的阐释,他说“我知道有人会批评我浪费了同情,认为那三个人都有错,值不得惋惜。也有读者写信来问:那三个人中间究竟谁是谁非?哪一个是正面人物?哪一个是反面的?作者究竟同情什么人?我的回答是: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事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说,不能责备他们三个人,罪在蒋介石和国民d反动派,罪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他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不是在这里辩护。有作品在,他们自己的吹嘘和掩饰都毫无用处。我只是说明我执笔写那一家人的时候,我究竟是怎样的看法”。

(13)、2016年10月底,又到上海。伫立上海图书馆门前,一个巨幅招贴把我吸引——“讲真话——纪念《随想录》创作完成30周年图片文献展”。

(14)、如林贤治2001发表的文章《巴金的道路》,语法过于曲折,有点费解。但有一点非常明显,林先生很看中作家的人格、处世为人的态度,坚持思想的信仰等等文学作品以外的要素。他把这些要素和文学作品分离开来,认为这些要素可以离开文学作品存在。

(15)、巴金的设想能成功落地,跟在北京的老友罗荪积极奔走、大力推进分不开。那段时间,在他们通信中“文学馆”是主题词:

(16)、本次展览充分利用巴金先生丰富的著作和巴金故居全面的馆藏资源,把经典作品、经典作家直接送到大学生群体身边,青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里亲近经典、阅读经典,直观了解和阅读巴金先生的作品,感受巴金先生作品中的光明与优美、高尚品格与奉献精神。

(17)、巴金回信中再次明确自己的想法,并要带头捐款:

(18)、三个月后,巴金去了重庆,在重庆一住就是一年。这年暑假,巴金按约定去昆明看望萧珊后回到桂林。萧珊非常想念巴金,怕他在桂林只顾忘我地工作,不顾吃饭和休息,她一封接一封地给巴金写信,关心他的身体和生活。巴金每次收到萧珊的信,都是一读再读,在感动之后也及时回信互相鼓励,增进情感。

(19)、陶亢德是著名的编辑家,因编辑《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的缘故,与林语堂、周作人、徐訏、丰子恺等人过从甚密。严格说来,巴金并非陶亢德朋友圈中人。他们固然同为文人,都以写作、编辑、出版为业,甚至有段时间同在上海,各自的朋友也互有交集,但因着人生际遇、价值取向、脾气性格不同,两人交往实在不多。然而,正是凭着这不多的交往,巴金给陶亢德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随想录》这样的作品怎么样阅读?这是一个问题。《随想录》每一篇内容,都可以视为是真实的,巴金在《随想录》里的中心思想就是提倡讲真话。那么,《随想录》写的内容,是不是都可以还原为事实?如果说《随想录》有魅力的话,那么它的魅力都来自于它所提供的事实的力量。事实上,《随想录》的叙述主体并不单纯简单,相反,非常的复杂隐晦,应用了巧妙且微妙的叙述策略,比如《随想录》里面关于噩梦的描述就是如此。

5、巴金的资料和他的作品

(1)、关于北影厂阙文执导的《寒夜》。1984年12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阙文执导,阙文、林洪桐编剧、许还山、潘虹主演的电影《寒夜》,该片后来荣获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香港第九届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谈中提到,“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根据导演阙文的回忆文章《巴金谈》可知,为了更好地拍摄《寒夜》,他们特意去医院拜访过巴金两次。1982年12月12日下午,导演阙文与北影当时主管创作的副厂长武兆堤、《寒夜》的责任编辑王陶瑞到华东医院拜访巴金,巴金谈到,“电影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嘛,我不干涉。你们既然已经搞好了,就先拍起来。艺术上怎么处理我不管,你们自己搞吧”,“演员的事,你们自己决定吧。只是汪文宣的演员不好找呀,此人很不好演”。1983年3月26日下午,阙文带着许还山、潘虹、林默予三个主演再次到华东医院看望巴金,巴金在这次谈话中对《寒夜》的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的形象作了细致讲解,还提到了他创作《寒夜》的意图,“我的思想主要是想通过这三个人的遭遇来从根本上否定国民d的统治。这三个人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的差别仅仅是有的更好一点,有的比较差一点而已,而作品的主要矛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当时社会现象的本质。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用意,也是为什么我要把自己也放到里面的原因。我觉得汪文宣是时代的牺牲品,是整个社会把他毁掉的。他不愿意做任何一点亏心的事情,一点伤天害理的事情。譬如说,小说中我写了汪文宣得了肺病,和他同桌包饭的人写信给他,让他退伙。这是在生活里真有的事情啊。今天,大家都知道肺病已不成为不治之症,但在当时的情况就是那样的。总之,我是借写小人物反映当时社会的本质和特征的”。另外,巴金在访谈中提到的关于《寒夜》的两篇文章,一是1962年6月出版的《作品》新第1卷第6期合刊“作家书简”栏刊发的《谈——谈自己的创作》,一是1981年2月24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的《关于》。

(2)、巴金一直避免把萧珊当作“另一半”设想。但到了1936年底,巴金的朋友马宗融要到桂林去半年,家里无人照料到襄阳路敦和里去帮助照看居所,于是萧珊常常去看巴金,并开始关心巴金的起居生活。萧珊的来访和关心,使从成都出走十几年很少与女性接触的巴金,感觉到了生活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另一面。当时的巴金,要赶写文章,要看资料,要给许许多多的读者复信,还要看校样,读稿、改稿──他太忙了。

(3)、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4)、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5)、 读了您的信深受感动,多次提到文学馆能早日实现,我在作协的书记处会上也一再提出,现在是领导上十分重视,除了胡耀邦同志、习仲勋同志、乔木同志外,冯文彬同志也很重视……

(6)、1982年5月,筹建中的文学馆总算有了落脚之处。巴金在给罗荪的信上说:“乔木同志也有信来。房子问题解决,文学馆可以开办了。”(28)胡乔木亲自致信巴金,是为巴金释忧,大家都知道巴金在为此事挂心。筹委会成立一年后,1982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于北京万寿寺西院正式挂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前往祝贺,亲自为它挂牌,前往祝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成立的还有:周扬、贺敬之、华楠、王政柱、刘导生、张大中、刘白羽、艾青、曹禺等。(29)这个临时馆址是在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等各方面协调下才解决的,然而,它并非最理想的保存资料的地方。有人曾描述当时的状况:“万寿寺西院是明清时代的遗物,曾为慈禧的驻跸之地,园林式的多重院落,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五千,而使用面积又递减一半。房屋是砖木结构,刚经历了一场焚去三座大殿的大火,断壁残垣,枯树荒草,令人触目惊心。院内有几处用房尚被占住,麻烦层出不穷。文学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挺身去应付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考验了。”(30)

(7)、2017年,李辉新开专栏《先生们》,撰写他与之交往的文化老人,回忆往事,谈古论今,六根公号第一时间首发这一系列专栏。今天起,头号地标公号陆续转载推送,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先生们”。

(8)、                  巴金十月九日

(9)、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10)、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11)、孩子生病,想吃挂面,还非得有医生证明才能买到。煤也短缺,限量供应。连煤炉用的铁皮管子也买不到。萧珊尽量节省用煤,惟恐到急需时供不上。巴金在成都,虽然招待所很照顾,可以减收粮票,但巴金不愿意接受,仍要萧珊把他那份按月寄来。家中保姆吃饭多,于是粮食更紧张了。

(12)、巴: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主要写知识分子的遭遇,我这个小说,情节很简单,就写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13)、按信中的约定,巴金来到新亚饭店。他在楼上选了间靠近楼梯的包厢,要了杯茶慢慢品着。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神来,她就像熟人一样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说着,请萧珊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萧珊望着巴金,快活地笑道:“李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辞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呢。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了吗?”萧珊笑着说:“我叫陈蕴珍,小名叫长春。我可不愿李先生也把我当小孩看哟。”萧珊这名字是1941年读西南联大时取的。当时她和两个相好的女友住在一起,她们都亲热的叫她“小三”,后来她发表作品时就以“萧珊”的谐音为笔名了。

(14)、(主办单位)巴金故居、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15)、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1960年5月编的《巴金研究资料汇编》、靳丛林1982年6月编的《巴金年谱——1904至1949年部分(初稿)》、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的贾植芳、唐金海等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1)海峡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的李存光编的《巴金研究资料》(上、中、下)、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的唐金海、张晓云编的《巴金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李存光编的《巴金研究文献题录(1922—2009)》,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巴金研究资料,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6卷本的《巴金全集》,一起为我们研究巴金提供了最基本的文献资料。1985年5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的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5期的作家访问栏,刊有《巴金和孙道临谈》,署名雯佳,不见于上述研究资料。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4周年,对这则材料略作梳理,以为纪念。

(16)、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如果想把文学作品统统还原为唯一的叙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想把文学作品的内容还原为现实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的事实,这也是不适合的。作品描写的究竟是不是事实?这是没有保证的,即使作家说那是虚构的,读者也是不相信的。作者和读者,再把作品夹在中间,缔结一种微妙的、紧张的关系。

(17)、不论是哪一方面因素影响为重,实际的结果是,张天翼辛苦准备长达五个月的巴金论文,不再继续。……这篇本来可对巴金创作及思想有益的文字,似乎终于未能完成。

(18)、坂井先生您好,我想听听您对于《憩园》这部作品的看法。

(19)、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20)、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地承担文学馆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1)、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