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典故精选104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14 浏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1、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例子

(1)、读完这句名言,可以说很多人从表面上就能读出其中的意思,意思是说,不善于学习者,不知道进步者,即便是活着,也是跟行尸走肉一样。这句话,让那些不知道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读完就感觉被骂了一样,而善于学习,知道每天都在进步的人,却觉得诸葛亮的话富有哲理,我们不妨更深入的反省一下。

(2)、看完南师的讲述,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想跟我们沟通?欢迎在下方留言。

(3)、师:静以修身,如果一个人可以宁静专他可以修身。“修身”的意思是?

(4)、生2:“险躁”是内心浮躁,如果险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宁静了就可以治性。

(5)、生:“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书”在古代是信的意思。

(6)、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读一读,说说那一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7)、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对今天社会的纷繁和我们内心的浮躁,亦有很大的启示。对于学问,若下定决心钻研到底,则需坐的住冷板凳,甘于淡泊,不被眼前的浮华乱了心境,谨守本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8)、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现实生活中多实践,真的不是坐在家里空想,那样只会是做白日梦,那样是对牛弹琴,更是一种纸上谈兵,也是有学会了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的实践,每天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9)、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他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了?

(10)、生2:我选择“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因为我收获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心里宁静。

(11)、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用心打磨自己,就不能够有更高的境界,无法走得更远,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如果不能够看淡名利,就无法在世俗的诱惑当中,确立自己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12)、后人说孔明不听魏延出子午谷的提议是他失策,所以陈寿对他的定评,也说他善于政治,而不善于用兵。殊不知他早已知道尽他一生的时势,只有三分之一的定局。祁山六出,目的只在防卫西蜀,并不在侥幸的进取攻击。我知,敌人也知,而且对手并非弱者。如果出子午谷,胜算并不太高。假使由魏延向这一路线出兵,万一他中途叛变,势必腹背受敌。恐怕一生英名,毁于一旦而不得死所,所以否定这个计划。这是“宁静致远”,正是诸葛亮之所以之为“亮”也。他的用心,唐代诗人杜甫也早已看出来了,所以杜诗赞诸葛亮,便有“志决身歼军务劳”之句。身歼,便是他要以身死国的决心。

(13)、师: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4)、师:诸葛亮这篇文章不仅留给了他的子孙,也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区区80多个字,但诸但是告诫儿子,只记住一个字,那就是“静”。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句句、字字给他儿子以及后人以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流淌于字里行间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5)、刘力红:端午时节,为什么呵护内在阳气尤其重要?

(16)、师:这一组句子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1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18)、知识启发后人,人生天地间,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获得一定的智慧,而勤奋又是不可缺的催化剂。

(19)、这是我一二十岁背来的,用了一辈子了,我在军校、陆军大学教这些将领时,要他们严格背这一篇才可以带兵。你看一字千金,力量非常大。“险躁则不能理性”,怎么叫险呢?偷巧,听一点认为都懂了,都是冒险、偷巧来的,心浮气躁,不宁静,修养不够。诸葛亮教儿子,不可犯这个“险”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见性的学问你做不到,心性修养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险偷巧的,要做大事必须照规矩来,不能蹦蹦跳跳地玩聪明,以为学问多了,这都不对。这个“躁”是足字旁,跳起来、虚浮。他对儿子说的都是严重的教育问题、修养问题。

(20)、  师: 联系充满诱惑的现实生活,谈一谈《诫子书》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何现实意义?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典故

(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他们每天都是吃吃喝喝,自娱自乐,没有任何理想和目标,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任何打算,更没有什么抱负,只要活着就好,只要饿不死就好。他们人生每天都重复着单曲,一生都在单曲循环,简单的就像白来人生走了一遭一样,毫无意义。

(3)、师:说得真棒!这些对偶句式使整齐美妙,典雅。文字简洁但却富有深刻的哲理。   

(4)、曾经的香港首富李嘉诚他就曾经题写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认为这是他人生的格言之一。他就曾经说过要“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他在创业过程中,对衣服鞋子手表等等都不太在意,把精力放在更值得专注的地方。

(5)、诸葛亮《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训诫急躁和冒进。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着重围绕一个“静”字作文章,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在做的过程中把“躁”加以避免。

(6)、生1:“静以修身”、“ 夫学须静也”的“静”和“险躁则不能治性。”的“险躁”是反义词。

(7)、      与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比较,也许诸葛孔明的《励志语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的更通俗,更直白一些,故自古以来,人们在修身励志时,总爱将它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8)、诵读课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9)、示例 斗争结盟友,殉难慷慨同。 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

(10)、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11)、生:从《出师表》、三顾茅庐、八阵图看出来了。

(12)、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中提及的“淡泊”也好,“宁静”也罢,都只是对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或年轻人的洁身警示和修为期望。所以不能因此而武断地指责诸葛孔明言行相悖,出尔反尔。27岁前,身居隆中的诸葛孔明甘于过着村夫般的“淡泊”生活,安于山村的“宁静”环境,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有明确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

(13)、生2:有些词之间拖音了,感觉作者在思考,很慎重。

(14)、——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公开课教学实录

(15)、出示PPT: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他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对蜀汉的贡献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译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诗书启后勤奋传家 集古人句并书田英章

(17)、把你学这课的所得写一段200字的小短文。(可以是学习这篇文章收获的启示,也可以是语言品析的所得。) 

(18)、师:他的《诫子书》到底是何时写的?又是写给几岁的儿子呢?同学们知道吗?

(19)、生2: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生1:第一句: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形容谁

(1)、生3:只有淡泊明志了,才能立下志向,成就一番事业。

(2)、师:《诫子书》的“诫”是什么意思?“书”在古代又是何意?谁能告诉我。

(3)、理解主旨,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4)、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养性?其实诸葛亮是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5)、师:一个能静下心的人和一个浮躁的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局又如何?用文中的词语来说。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8)、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9)、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的每天,每天就会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对待每天马虎,那么每天就会对待自己马虎,一生就会很快马虎过去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人对待每天残忍,不当回事,每天也会对人残忍,不把他当回事。

(10)、(请在文中找一句最适合你的句子,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例:我选择_句,因为我收获了___。)

(11)、其实上面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总的意思就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12)、而其代表作除了《出师表》外,另一篇代表作《诫子训》作为家训,告诫子孙后代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家训中最经典的家训!

(13)、  诸葛亮《诫子训》的精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4)、很多学习都是在冥冥中的,只要每天认真对待了,就是在学习,每天都会有收获,因为每天都是不一样的一天,所经历的人或是事情都不一样,而且处理的方法也都不一样。

(15)、唐人的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根据他这个观念来的。我教大学、中央军校、陆军大学时,第一堂课一定要他们背这个,这是中国文化儒家、道家教育的宗旨。我现在还能背出来给你们听,我以为大家叫我老师,你们男女老幼总有一个背得来!想不到全体打零分,很丢人。我的书上多少次提到啊,再背背看,你们都做记录了。

(16)、此名言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       诸葛孔明就继承了道家的这一思想,在《诫子书》中,他借寄给儿子的书信,袒露了他自身的处世态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在《问秋光》中,就用“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诗句,表达了自己不拘眼前宠辱得失的那种长远且纯洁的精神境界。

(18)、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9)、生1:还有对称之美。 有很多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生:“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4、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 甫 

(2)、师:文章里还有反义词的,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读一读。说说表达效果。

(3)、生1:我选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我收获了立志的重要性,还要淡泊名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4)、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是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很清楚啊。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先说如何做一个人,再谈事业。

(5)、诵读课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6)、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是三国里的第一谋士,大家肯定都记得这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得天下,可见卧龙诸葛亮的智慧。而纵观诸葛亮一生,被后世人尊称为智慧的化身,他不仅能带兵打仗,懂谋略,而且他的内政也是天下无双的。蜀国在诸葛亮的日夜操劳下,是日益壮大。

(7)、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8)、诸葛亮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以他的智慧,总结出了这句“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至理名言,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以便这句名言后来更成为人们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9)、这句话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南怀瑾老师:身体只是生命借用的工具,千万不要被它困住

(11)、全文很短,不足百字,却包涵着很大的信息量,他的大致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13)、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1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师: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还要珍惜时间,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17)、师:我们请罗磊同学来读,其余同学把重点的知识补充在书上。

(18)、再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读一读,说说那一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9)、师:我认为你评价得也更有语文的味道了。那我们一起再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看看还是不是有这样的韵味儿。

(20)、       诸葛孔明一方面倡导“宁静淡泊”,另一方面却积极致力于“明志致远”。《隆中对》(三国志-陈寿)中,就曾对诸葛孔明身居山野,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那种雄才大略有过淋漓尽致地描述。其中对“三分天下”的透彻分析,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那份“淡泊”和“宁静”,才赋予了诸葛孔明那难得的远见卓识和近乎于半人半仙般的神机妙算。       如果对出山后的诸葛孔明仍然要求其“淡泊”和“宁静”的话,那他一生所学就无以致用,即便他有明确的志向也毫无意义。如果说诸葛孔明有错的话,错并不在他没有坚守自己所尊崇的处世哲学,而是错在他过于拘泥对先主刘备的承诺。这也恰好体现了了诸葛孔明对先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仗义”。同时这似乎也成了酿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由于生理上的缘故,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淡泊”和“宁静”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并不是为了“明志”和“致远”而刻意去选择“淡泊”和“宁静”。虽说如此,但是如能积极主动地将其化作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手段的话,那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

5、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这8个字,可以说是成了多少人的座右铭,一直勉励多少人进步,鞭笞多少人到达了理想的彼岸。而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却是诸葛亮的另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很刺耳的名言,有人读完感觉被骂了,有人却觉得富有哲理!文字如下:

(2)、对学习的重视,可以从林林总总的家训中随意看到,那也是家训的主体内容之即使早年顽劣放纵,鄙薄读书的汉高祖刘邦,后来在给太子的手书中,也对自己早年轻视学习进行了反思。这位讨厌读书、也讨厌读书人的开国皇帝,曾经荒唐而又搞笑地拿儒生的帽子撒尿,后来是这样告诫太子刘盈的:“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自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3)、最重要的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以及后辈,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用了四个“非……无以……”表达了几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即:宁静的力量:“非宁静无以致远”;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让他们明白: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沉静下来,耐得住寂寞。人们的才能和学识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4)、师: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治性”归到“静”所达到的效果。诸葛亮在讲“险躁”时还是在讲“静”。

(5)、生3:我选择“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因为我收获了以后要更加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6)、师:“双重否定”的句式的妙用,表示肯定的语气,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请大家读一读,是否更美了,语气更强了。

(7)、生3:“也”字不仅拖长了,而且还有些上扬了。

(8)、师:同学们说的很精彩,这样就有感情了。可见,只有把握了句子间的停连,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语气感情。我们要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连来表达感情。下面听老师范读,思考朗读中还要注意什么?

(9)、这句话用非,和无以这两个字,是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也由此衍生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两个四字成语,也被很多人奉为人生的箴言。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尤其适用,可以时刻警醒自己。

(10)、师:所以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事业,他本身就是“淡泊”的最好典范。那么能否找出没有“静”的句子但是也在说“静”?

(11)、师:大家听得仔细,评价得越来越高雅,词与词之间要停顿,但是气息不能断。句与句之间可以拖长一点儿。尤其是以“也”结尾的句子,这样读出来才有文言的味道,才有语文的味道。大家可以再自由地读一读。注意拖音、“也”的读法和标点。

(12)、拥有一颗淡泊清净的心就能拥有一份乐观豁达的心境。在平凡中见雄奇、在渺小中见伟大,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心如净水、波澜不惊。

(13)、师:这也是作者要求儿子做到“静”的原因。除了有“静”的句子,我们能否找出没“静”字却也说“静”的句子呢?

(14)、出处 《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

(1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句

(16)、师:请同学们拿起书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17)、编者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一颗淡泊清净的心,少一点生命的浮华,多一点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18)、“也”字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增添文章的音韵之美,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19)、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20)、反义词的妙用: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

(1)、可惜的是正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日夜操劳,才会猝死在司马懿的前面,不然诸葛亮多活一些日子,三国历史估计是要改写的。那么说起诸葛亮,他不仅在打仗和内政上面很有造诣,他还在写书做文章上面很有造诣。总记得诸葛亮这句名言被传为佳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古人较之于现代人,似乎对读书学习更为重视,而且这读书的目的也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屋”、“颜如玉”那么的不堪,那时候的读书,既是经世济用的需要,也是传承家学、安身立命、维系家族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师:大家先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的意思,考查一下自己能记住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