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生平简介百度百科精选87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12 浏览

刘基生平简介

1、刘基生平简介图片

(1)、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2)、刘基晚年是一个体弱之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就晚年病情有过诸多描述,早在1368年冬,就写过一首《老病叹》诗:

(3)、对于刘伯温传说产生的原因 , 部分学者用运了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刘伯温传说对刘基的“神化”,追踪其可能的本源,用来说明历史事实等。蒋星煌、郝兆矩、高寿仙、毕英春等人是这方面的代表。

(4)、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日,《实录》:“甲午,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上时自临问之。初,自杨宪诛,惟庸总中书之政,以上信任之重也。专肆威福,生杀黜陟,有不奏而行……。诚意伯刘基,亦尝为上言,惟庸奸恣不可用。惟庸知之,由是怨恨基。及基病,诏惟庸视之,惟庸扶医往,以毒中之,基竟死,时八年正月也。上以基病久,不疑。……朕不负惟庸辈,何得至是!命群臣更讯。惟庸辞穷,不能隐,遂吐实。”

(5)、荣    誉:丽水市学科带头人、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县初中语文教坛新秀;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县师德先进个人;课题、论文在省市县级各类评比中多次获奖。

(6)、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7)、(1)周文锋主编《刘伯温传说集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9)、陈胜华认为刘伯温传说的形成过程, 即民众对刘基不断解读的过程, 传说形成的历史, 即民众的思想观念、 情感的演进史。 他认为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是集道德、功业、文章于一身的“三不朽”伟人,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而刘基作为王佐帝师的特殊身份,以及朱明王朝对刘基的待遇不公, 激起了人们对刘基的怀念之情和不平之鸣是刘伯温传说盛行的主要原因。 但他也不否认上层社会为了神化朱元璋从而神化刘基, 刘基族人为了其家族利益从而神化刘基, 对刘伯温传说的影响, 只是认为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20)

(10)、(14)毕英春《谈神化刘伯温》,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11)、刘伯温传说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伯温传说数量之多, 流传之广在民俗文化中是非常突出的,  目前研究人员收集的刘伯温传说近300个,本文从刘伯温传说特点、成因以及现代价值三方面作一探讨。

(12)、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13)、关于村名,还有一说:话说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浙东受扰。家居处州竹洲的刘集为求得安居,到丽阳山神庙祈祷,当晚梦见在一片风光优美的田野里,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执羊头而挥舞。后来,旋游南田山,上岭至武阳,发现此处层峦叠翠、古木参天,不仅周围自然植被良好,山中有平原,原中水草鲜美,犹如世外桃源。随后又见一群山羊在田野里嬉戏斗闹,宛如梦境。问道:“此为何地?”当地人回答:“武阳。”听到“武阳”二字,刘集恍然大悟,原来“武阳”与“舞羊”谐音,梦中“舞羊”就是今天所见的“武阳”,认为:“舞羊之梦”是丽阳山神显灵,上天恩赐风水宝地之祥兆。不久,便举家迁至武阳,在此卜地肇基,繁衍生息。

(14)、封爵次年,刘基被赐告老还乡,归隐南田山中,每日“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史载,刘基作为当朝二品退休高官,所居仍是当年茅舍。青田县令求见不得。只好打扮成好百姓去找刘基,刘基留他吃饭,县令说我是青田的知县。刘基连忙起身说,我是您治下的小民,不敢劳您大驾。说完就退去,再也不见县令。洪武八年(1375)刘基病逝于南田家中,死后没有高陵大墓,只有一丘黄土,几茎荒草。就是这没有墓碑的土坟堆,却在后世的老百姓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如今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刘基直系后裔达2万多人,他们都以先祖清廉自守的高尚品德为家族最大的骄傲。

(15)、可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先生多疑了”,就这样,刘伯温明白自己在劫难逃,干脆就不逃了,把药全吃了,安安心心在家等死。从开始吃药到去世只有三个月时间。可见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看法,普遍都认为刘伯温之死肯定和朱元璋有关,那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刘伯温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享年六十五岁,在古代平均年龄可能不到五十岁的情况中(排除了战死、早夭、获罪被杀这些),刘伯温的寿命其实还是过了及格线,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了,朱元璋也只比刘伯温活多五年而已。

(16)、铁铉,字鼎石,邓(今河南邓州)人,元代色目人后裔。明朝初年名臣,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

(17)、松阳这次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所以我们南田总会很重视,非遗传人刘一侠先生带着大批人过来帮助松阳举行第一次祭奠,今后我们还要继续,这个活动今后还要做的更好,要跟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希望我们的宗亲能够跟当地的畲族兄弟,和睦相处,共建美好的家园。

(18)、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19)、毕英春认为刘基是人不是神, 朱元璋和明王朝神化他, 而刘基也自我神化,后人更是不断全面神化他,以讹传讹,扑朔迷离,都是为自己所用。(14)而朱元璋之所以大肆宣扬刘基投己之主动迫切, 就是说明神人刘基知天命之所在,知朱元璋非凡人,是天神,现已下凡界,真主已出世,明王已再生,借刘基神化自己,扩大影响,笼络人心。(15)毕英春还认为,  “朱元璋及朱明王朝神化刘基, 其实就是神化了自己, 以证明朱明王朝是奉天承运, 顺天而生的王朝。”(16)

(20)、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2、刘基生平简介百度百科

(1)、因为朱元璋起兵时,为掩盖出身卑微,大量编造个人神话,自称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随扈,通巫术,以凸显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为了称帝,他自称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2)、刘基父亲刘爚曾为遂昌县教谕。“教谕”是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3)、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为70岁左右,刘伯温寿命即使是在现代也算是长寿的了。如果朱元璋真的要杀刘伯温的话,为什么不在一点下手,要知道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完成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了。

(4)、刘基,字伯温,明朝人,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青田县在元末属江浙行省处州路,东临温州路,境内多山。元至顺年间举进士。

(5)、(6)蒋星煜:  《朱明王朝神化刘伯温的历史过程——兼谈〈烧饼歌〉产生的几何轨迹》,  《杭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6)、刘基故居位于村中。故居为五开间,后靠寿桃山,房前有一片田园,作中分布着七个大土墩,似星宿般有序排列,乡人称为“七星落垟”。据刘基后人介绍,刘基上五代均住于此。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明史·刘基传》中曾有记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以及品格的高尚。

(7)、蒋星煜通过对明王朝神化刘基的原因、 过程的深入剖析, 认为这种有意识编造的神话, 是一种人为的政治舆论, 其目的是维护自己统治。 (11)郝兆矩先生也持有类似的看法, 他通过对朱元璋的出生以及历代封建统治者编制神话考察, 认为朱元璋出于对稳固统治的需要而编造各种神话, 以证自己乃受命于天。而他编造神话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对诚意伯刘基的神话愈来愈离了朱元璋的“谱”,使刘基不仅成了良臣辅弼,更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12)胡星斗认为刘基一生坎坷神奇,慷慨有节,在民间广为传颂。特别是他的谋略,为后世所景仰,并被神化,尽管这些谋略中含有一些迷信成分,但作为千古罕见的政治家,依然是历久而弥新的。(13)

(8)、这就是朱元璋对刘伯温采取的第一招,降低地位,刻意压制。02坐山观虎斗按理说,刘伯温得到的奖赏远远不如他的功劳,他应该意识到了朱元璋对自己的忌讳,此时最聪明d的做法应该像张良一样,既是的选择功成身退,远离朝堂,远离权力中心。可是刘伯温偏偏没有这样做,他反而想要通过争权夺利来夺回属于自己地位。

(9)、    刘伯温,名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故事兼杂议性质的书,其中又以寓言故事为主。其中的许多寓言还教人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批评、讽刺错误的思想言行,充满生活的哲理。

(10)、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清心罢苞苴,养民疗国脉。

(11)、如今施茶亭虽失去原有功能,仍不失为一处人文景观,前来武阳的游人总会到亭内参观参观。

(12)、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13)、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14)、主要是弘扬刘伯温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弘扬传统文化福泽大众心田,以刘伯温智慧与文化产业广开财路,以利字为剑气,聚文场之力以明心见性,定精气神以开启幸福之源。

(15)、武阳村位于南田镇北十里,武阳尖之南麓,海拔约800米的高山上,村子山势北高南低,水势由西向东逐次汇流。关于武阳村的来历,颇具传奇性,传说武阳村原名“五羊村”,因刘集的一个梦得名。

(16)、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17)、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18)、刘伯温是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然而在这时候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频发,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各支起义军又各树一帜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当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19)、(22)蒋星煜《朱明王朝神化刘伯温的历史过程——兼谈〈烧饼歌〉产生的几何轨迹》,  《杭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0)、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3、刘基介绍

(1)、1946年, 刘基的故乡今南田镇从青田县脱离出来, 与瑞安、 泰顺的部分地区共同成立了新的行政区域,并以刘基的谥号“文成”命名其为文成县(文成县属温州),于是刘基也成了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看, 刘基文化是具备一定的温州地域根基的。 当然刘基文化在温州的地域根基,不仅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更要从刘基故里与温州地缘联系、刘基受温州地域文化的浸润熏陶、 刘基与温州相关联的种种活动、 刘基的宗亲和刘氏后裔分布及相关的民俗民态上来认识。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刘基文化是具有相当的温州地域根基的。

(2)、《行状》:“……先是杨宪败后,汪广洋为丞相,未几而贬广东。乃相惟庸。公乃大戚,尝谓人曰:使吾言不验,苍生之福也,言而验者,其如苍生何?遂忧愤而旧疾愈增。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三月,上以公久不出,遣使问之,知其不能起也,特御制为文一通,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3)、刘基是刘氏家族里被神话的一代。刘基自幼聪慧过人,14岁入郡庠(府学),不但学通了《春秋》,而且遍涉《诗》、《书》、《易》、《礼》等。19岁中进士,任江西高安县丞,不久调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在任上看到官场腐败,上书论御史失职反遭抨击,一怒之下辞职还乡。后师从铁冠道人,在青田县石门洞专研天文、术数、兵法诸学,并在家乡撰写了《郁离子》一书,提出了他的盛世文明的社会理想,为后来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4)、(9)徐世征《智谋大师刘伯温传说·序》,周文锋主编《智谋大师刘伯温传说》,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5)、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明朝开国元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其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有“王佐”、“帝师”和“千古人豪”之美誉。在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不仅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文学史上,还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6)、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7)、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8)、(16)毕英春、胡一华《刘基与朱元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9)、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10)、于2011年7月由温州市民政局核准登记成立,业务主管是温州市社科联,挂靠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盈利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邀请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丽水大学吕立汉教授等为顾问,现有研究会员93人,理事31人。刘基文化研究会将弘扬刘基文化发展,弘扬刘伯温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己任,把传统文化化为人文精神为使命,促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积极为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11)、蒋星煜认为刘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或社会现象的演变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 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关传说中迷信流毒比较广,而弄清楚这些迷信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于破除这些迷信,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22)

(12)、《行状》成文于1380年,而《实录》初修于1399年,两者相差二十年。于是,近现代便有学者提出最早记载胡惟庸毒杀刘基的史料是《行状》,言下之意,包括《实录》《明史·刘基传》《明史·胡惟庸传》《明史·汪广洋传》等在内的后来出版的史书,都抄袭了《行状》里的原始信息。但是最原始的依据应该是除上面三则信息外,在嘉靖、乾隆版本《诚意伯文集》中,收录一篇题为《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遇恩录》,文中详细记录了从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到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刘璟三十二次(有多次与胡深、章溢、宋濂、叶琛之子一起)“遇恩”经过,其中有六次讲到朱元璋谈论“胡惟庸毒死刘基”之事。这篇奇文从语气和语言都让笔者认为较为可靠,朱元璋一直在反复的强化一件事“胡惟庸毒死了刘基”。且录后备查(见附件)。

(13)、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14)、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神奇传说,刘伯温的名字与诸葛亮一起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当然传说与史实还是有所区别的,历史上真实的刘基,虽说不如传说的那么神奇,但作为儒家士子,刘基在立德立功立言多方面皆有杰出建树,也备受后世赞誉与景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考察刘基的生平与作品,其清廉爱民的为官思想与实践,尤其值得我们发掘、借鉴与弘扬。

(15)、郝兆矩与刘文锋合著的《刘伯温全传》中认为“以(刘伯温)这样的才学渊博而宦途坎坷, 在明朝开国的不寻常背景里, 最易滋生谣言将其逐渐神化。”高寿仙认为刘基确实精通天文星相之术, 自身也深信天人感应之说,加之官方史书和民间野史的神化, 使刘基逐渐走上神坛。 (18)但这些作品对刘伯温传说尚缺乏系统而有深度的综合研究, 且对口头流传的刘伯温传说重视不够。

(16)、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17)、国内学术界对开展刘伯温传说的研究起步较晚, 成果主要集中在各种版本传说的搜集整理。温州市群艺馆、温州市民间文艺研究会征集,吴孟前、杨秉正选编的《刘伯温的传说》1984年10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周文峰主编的《智谋大师刘伯温传说》于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曾娓阳主编的《刘伯温传说》,甄录各种版本的刘伯温的传说165篇;周文峰于近期编著的《刘伯温传说集成》(1)一书,在其前期整理的基础上,收集到的“刘伯温传说”则达到了300个左右,上述几种著作即为资料汇编性质。

(18)、(4)陈学霖《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9)、刘基二十多岁考中进士,后被授予瑞州路高安县丞职。初登仕途,意气风发,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信心与渴望,特意作《官箴》三篇以自勉。在《官箴》里,刘基以四言诗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为官从政应坚守的底线与原则。他提出“治民奚先,字之以慈”的民本理念;他说对待老百姓要“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他认为清廉自守是为官的基本要求,“无矜我廉,守所当为。”史载,刘基任职高安期间“以廉节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而豪右数欲陷之。”有一回,邻县新昌州出了件人命案,一个平民得罪了某豪右,这豪右就倚仗权势把那平民杀了。这本来是明显的故意杀人案,而杀人者打通种种关节,让审判官把它判成过失杀人。由于民愤过大,瑞州府托刘基去复审,他拒绝豪右拉笼利诱,明察秋毫,判定是故意杀人,杀人者偿命,那初审官也被撤了职。刘基为民伸张正义,自己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人命案初审官的家族纠结高安社会黑势力对刘基进行诬陷围攻,刘基终被免去高安县丞职务。这是刘基首遭仕途挫折,但他矢志不逾,从高安开始,《官箴》成为刘基一生为官的座右铭。刘基仕元二十多年,四起四落,一直沉沦下僚,不得精进。主要原因就在于刘基始终恪守清廉从政的道德底线,与腐败丛生的元末官场格格不入,根本无法相融。至48岁,刘基终于心灰意冷,愤而辞官,归隐青田山中,写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在书中,刘基深刻反思元末社会整体性腐败的根源,认为名利对人性的扭曲,是造成社会礼崩乐坏、弊端丛生的重要原因,他写了许多寓言来抨击人性的贪婪,告诫为官者尤其要警惕贪婪之害,远离利诱即是远离灾祸。作为文学家,关心民瘼、心忧百姓的自然情感一直是刘基诗文的主基调,在一首题为《田家》的诗中他曾经这样写道:

(20)、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4、刘基生平简介50字

(1)、荣    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市优秀教师,市优质课一等奖,国家、省、市、县优秀指导师,县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县发表及获奖。

(2)、陈学霖先生在研究刘伯温传说上在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其博士论文《刘基: 一个中国皇帝的谋士的双重形象》 , 探讨了刘基在小说稗闻和民间信仰的神化过程。其专著《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不仅揭开了刘基建北京城一系列传说的发生发展之谜, 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北京城里传统中国民间文化流传演变的画景。 他主要用史实来比较分析刘伯温传说中的虚构因素, 寻找其产生的根源。他认为《行状》与稗史里面记录的有关传闻, 诸多托名刘基的阴阳术数著作,  《英烈传》 的小说化, 蒙古民间传说的神化以及 《烧饼歌》 预言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是刘伯温传说愈变愈离奇怪诞和繁多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刘基的神化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他的《刘伯温传说的产生及其演变——“人物神化”与“文化交流”》一文就是此书中的一个章节。 他在《关于刘伯温传说的研究》一文中, 对关于刘基的各种传说作一梳理, 并指出了传说产生的原因及时代背景。

(3)、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代大臣,文学家。洪武二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

(4)、综上所述, 刘伯温传说在整理资料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进一步展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其内容特色、 成因以及价值上也有了不少的探索。 成因上主要集中于外在因素探索, 包括当权者由于政治需要、 文人在小说里推动以及民间集体心理取向等方面的探索, 虽然也涉及刘伯温自身因素探索,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从本人多年资料积累看来,刘伯温传说形成最实质的因素在于刘基自身的传奇人生。他天资颖异(十行俱下、过目不忘、读文得旨要)、博通经史、精通象纬之学、四落五起的传奇人生、当政廉洁,为民伸冤,有“刘青天”之美名;既能协助一介平民朱元璋走向皇帝之殿堂, 是帝师王佐; 又能在惊天动地的战役中出谋划策谋取节节胜利, 一副神奇军师的模样;在百姓眼里,其人生本有神异的光环;而最后促使刘基走上神坛位置恐怕不得不从他“至诚” 品质上找原因, 是其至诚赢得了民间集体心理的认同,是“至诚”能和天地相感应,   “至诚如神”。当然,刘伯温传说形成在自身原因上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

(5)、朱元璋曾问刘伯温,朝廷中谁最适合做宰相,初问杨宪如何,刘伯温答“杨宪有相才,但无相器”;再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答“比杨宪还不堪大用”;最后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答“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言外之意,胡惟庸最差劲,由他任宰相早晚要出事。

(6)、裕溪村的(刘姓)是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的后裔,第十三代搬到裕溪,小槎村和内陈村刘氏,是刘伯温小儿子刘璟的后裔,三个村的(刘姓)都是刘伯温的后裔,这个在(温州文成)南田刘伯温图书馆里面,按照明朝那个老族谱上面都有记载的。

(7)、倘若追溯起刘基生平,刘氏家族成员便不得不提。刘基出生于世代儒家。刘集之子刘濠为刘基的曾祖父,南宋末年官任翰林掌书,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曾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8)、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9)、少时,自幼小聪明伶俐,他的老师对其父说过,等将来长大后,必然会光耀祖宗。

(10)、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11)、从古至今,人们对刘伯温的评价都是褒扬积极的——立功、立德、立言。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他的性格特征去认识他。

(12)、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13)、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14)、(8)陈胜华《刘伯温传说的新解读》,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文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刘伯温研究》 2003年第3期。

(15)、执教格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悉心灌溉,静候花开。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

(16)、其传说形成了以文成县为中心的瓯越文化圈, 以浙江、 江苏为中心, 除瓯越文化圈之外的吴越文化圈, 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地区以及以日本、 韩国、 新加坡及世界华人区在内的儒家文化圈, 这些神化传说数量庞大而且流传年代跨度很大。

(17)、因为朱元璋和刘邦虽然在出身和经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朱元璋又和刘邦有很大的不同。刘邦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他最厉害的地方是懂得知人善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载了刘邦说过的一段话:

(18)、后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可谓为明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因此,文成于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时,便以刘基谥号“文成”为县名。举国上下,以名人谥号命名的县名并不多。文成以刘基谥号命名,多年来,不仅刘基后裔以此为荣,文成也以刘基为荣。

(19)、武阳作为刘基故里,总有人慕名前往。现村中仍保留有刘基故居、武阳书院遗址、天葬坟,及后辈为追思刘基而建筑的施茶亭等。对于武阳,多年来,我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一次又一次前往。

(20)、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5、刘基生平简介资料

(1)、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2)、从刘基故居处往里走,走不多远,便是武阳书院。书院位于武阳中村水井后,设立年代无考。刘耀东在《南田山志》里对此也曾有记录:按《明代遗编》载,“武阳中村水井后书院基,东至水井后路直入,南至刘浩舍人墙,西北并至人行路,此段系大三分之业”云,下署名“永一官人、永七中丞、永十镇抚”。永七即诚意伯,永十为诚意伯弟升,字伯演,官陕西镇抚,永一当为诚意伯兄舒,字伯洋。书院仅载地基,又曰“大三分之业”,是书院必诚意先世宋元时所立。

(3)、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徐世征将有关刘伯温的传说进行分类, 如 《五阳降生》 、  《石门洞得天书》、  《南田田土为何恁肥》以及《红米的故事》等传说反映了刘伯温传说具有山地文化的印记;  《严惩衙卒》和《高安县判案》等故事表达了老百姓惩恶扬善的意愿;  《火烧紫阳观》、  《严州城解围》、  《破丬山之战》、《应天鏖战》、  《智歼陈友谅》、  《帅船救主》等故事则反映了刘伯温才智和文武,体现了对其功业的赞颂;而《少年救乡父》、  《三试刘基》、  《智斗蛇与人》、  《智设“龙虎牌”》、  《救工匠》、  《智救徐达》、  《帅船救主》 等故事则蕴含了老百姓对刘基智慧的寄寓诸特点。 (9)周元雄和匡娜通过分析比对总结出有关刘伯温传说的特色, 认为: 在浙南、 江苏这两个地方的传说大都是刘基为官、建功、读书的传说,史实性较强。在其他地方,如福建、河南、陕西、北京、台湾等地,传说的虚构性就明显增强了。此外,刘基在全国也具有相对统一的形象,如作为算命、看相、风水、糖人担、香菇等行业的行业神传说, 作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的军师——智谋大师的传说; 还有清官形象的传说, 这说明了民间对刘基的认识既不同又相对统一。(10)

(5)、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6)、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实录》:“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

(7)、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