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的历史精选149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11 浏览

晋文公生平简介

1、晋文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1)、这十个人有文有武,每一个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英雄豪杰,可是这些人个个都对重耳忠心耿耿,放弃了在晋国的优渥生活跟着落魄的重耳颠沛流离,亡命天涯,尽管受尽磨难,却仍紧紧地团结在重耳的周围,为什么?除了重耳自幼谦恭下士,交游广阔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晋国内乱,政治环境太差,简直可以跟解放前国民d的白色恐怖媲美,所以他们才会紧随重耳,以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2)、南北朝、宋、明之际,胥氏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拓展。

(3)、而后来的史书里,则延伸出了一些情节,渐渐将整个故事填补完整,介子推由最初的愤怒出走,变成了淡泊名利,安然隐居。这种变化,在我看来,更多时候是古人推崇淡泊名利的心理移情作用,人为的将介子推身上的杂质去除,而将其推向神坛,让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当中。

(4)、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就立了骊姬的儿子奚齐为王。大夫里克等对这种安排耿耿于怀,他们想把重耳接回国当国君。

(5)、鲁肃(公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大地主。

(6)、重耳和夷吾还要说什么,晋献公阻止了他们。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哥哥就是被骊姬害死的。

(7)、于是,文公不得不出面,来解决一下这件事了。

(8)、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

(9)、怀公故大臣吕省、郄芮本不附文公,文公立,恐诛,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

(10)、胥昌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11)、回到宫中,大臣子玉一脸怒气,对楚成王说道:“君王对公子这样好,他还要和你兵戎相见,真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不如现在就杀了他。”楚成王自有自己的想法,他没有杀重耳。

(12)、   晋文公殿门两侧楹联:择贤用能文治武功一代雄主炳史册 勤王树德礼兴乐和百年霸业载春秋 横批是:晋文公祠

(13)、这时,晋国的太子圉从秦国逃走了,秦国人对他很怨恨,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派人送了很多东西,并且热情地邀请他到秦国去。重耳决定到秦国去,成王为他饯行,送了他许多东西。

(14)、晋文公回国初期,他所面临的复杂国内政局也是如此。该如何安抚那些原本属于不同政治派别的大臣?

(15)、第八位,狐毛,狐偃的大哥,也就是重耳的大舅,一直担任狐偃的助手工作,也是个不错的参谋人才。

(16)、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重耳出生,他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他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17)、这时,国中无主,大臣们在一起商量到翟国把重耳接回来,立他为王,他们都认为,国家在目前这样混乱的情况下,只有重耳的智慧可以治理这个国家。

(18)、《左传》从时间上看,应该是第一部将介子推收录其中的史籍。而它里面对整个事件只用了一句话便总结完了:“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看到这我不得不佩服古人,信息量这么大的一个故事,人家“割股”、“背之”、“怒去”、“燔死”几个字就写完了,不像我,坐在这写了一下午,还没把故事说完。

(19)、在炎帝的部落联盟中,有一支氏族部落叫作赫胥氏,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胥氏、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0)、胥文相:(生卒年待考),字士衡;巴陵人(今湖南岳阳)。著名明朝大臣。

2、晋文公的历史

(1)、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完全可以用一帆风顺四个字来形容了:

(2)、想来想去,他们决定逃往齐国。重耳与赵衰等人商量:自从齐恒称霸后,齐国已是东方第一大国,又富庶又强大,是天下贤士最向往的地方,而且自齐国称霸中原以来,虽然威震四方,但一直无法辐射到太行山以西。葵丘之盟,诸侯毕至,只有晋献公走到一半又回去了,显然还是觉得齐国影响力不够。更重要的是,齐国的重臣管仲、隰朋刚死,其他贤臣也都老迈,高级人才青黄不接,齐桓公现在急需一批贤能的大臣来辅佐他,我们此去一定会得到重用。齐国是中原霸主,谅夷吾这个鸟人也不敢动我们!“

(3)、第三位,胥臣,曾任司空,字季子,故又称司空季子。他知识渊博,有经济之才,是重耳的文化老师,重耳长事之。

(4)、胥臣逝世后的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晋灵公姬夷皋四年,公元前615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露了军情,主帅赵盾因此削了胥甲的官爵,逐其到卫国,而后起用胥甲之子胥克。

(5)、一月,重耳的军队包围了令狐,兵不血刃,令狐、臼衰、桑泉三地(今山西临猗县一带)接连投降,怀公恐惧,逃往高梁(今山西临汾东北),见国君这么没用,晋军的斗志更加涣散,晋国大夫们无论左派右派还是忽左忽右派,现在全成了力挺重耳派。于是二月甲午那天,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军,与晋军主要将领谈判,晋军将领表示愿意迎接重耳入晋,为表诚意,特意撤退数十里,驻扎在郇城。

(6)、与这些“关键人物”相比,介子推除了“割肉啖君”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能拿得出手的事迹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命清高使得他很难和人相处。

(7)、就好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觉得刘备是个经常哭哭啼啼的仁慈的君主一样,很多人理所当然在这个故事里会将晋文公视为一个记性不太好的老好人,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霸主所应有的枭雄气质。

(8)、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9)、   虽然汉代高台建筑今天已然不存,但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明器和画像石、画像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汉代建筑模型和图像资料。同时,桓公台、金虎台、铜雀台等至今仍有残存,丛台、古汉台等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今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经是一派明清风格建筑,这些遗迹或建筑,仍可供今人远窥高台建筑遗风。

(10)、↑(2020年10月3日16:35  晋祠坤顺门)

(11)、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12)、但是,在公元前636年的这个拐角,命运却突然给了重耳柳暗花明的惊喜。他脱下流亡公子的粗褐,换上了晋文公的华服。终于等来弹冠相庆的时候了?还没有。

(13)、懂得什么时候争,很牛,懂得什么时候不争,更牛。

(14)、读了此故事,心有所感,于是打油一首。吃过中饭后,又想了想,改了几处词语,下午在黑板上写写打发时间。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过敏词,贴图于下。

(15)、这里要说的另一件事就比较狠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发明了很多处死犯人的酷刑,其中有一种叫做断椎,就是打断你的脊椎,让你一命呜呼。据《商君书·赏刑篇》记载,晋文公回国之后,打算推行法令,于是召集大臣来商量。其中就有一个叫颠颉的大臣很晚才到,于是晋文公就对他使用了断椎之刑,颠颉惨死当场,把下面的大臣吓得要命。要知道,这个颠颉可是文公的发小,为人忠正耿直,是文公逃亡十九载身边最重要的大臣之从此人人畏守刑法。这里也能看得出文公狠辣的一面,他为了推行政策,可以毫不犹豫拿最亲近的人开刀,何况一个小小的介子推?

(16)、在回晋国的途中,到了黄河边,咎犯说:“公子,我追随你许多年,过错犯了不少,那次把你灌醉了抬到车上,就是其中之我就从此离开你吧,请你好自为之。”

(17)、然而流亡十九年后,重耳以61岁高龄重新执政晋国,当初跟随在他身边的这群人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唯独这位十九年前“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却没有获得任何封赏,最后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世人为其鸣不平,其中介子推的邻居解张还写了首诗“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并挂在了城门上。晋文公感到很愧疚,便带人去山里寻找介子推,但是绵山绵延数十里,根本找不到。于是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好心办坏事,把人家母子一块儿给烧死了。晋文公很后悔,从此下令这一天全国都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也就是后来清明节的来历。

(18)、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9)、他们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宋襄公刚刚和楚国打了一仗,国家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他自己也在泓河边的战斗中负了伤,他这时急需人才,所以对重耳前来非常欢迎,于是就用接待国君的礼遇接待了他,亲自到馆驿向他求取治国之计,并且热忱地欢迎他留下来,共成霸业。

(20)、该谱中还记载了自周至清末六百六十一位人物的生平简略,以及烈女表以寿母、贤母、节母等三百三十七人;选举表分制科、进士、举人、贡生介绍了三十八人;明、清两朝的邑庠生、府庠人、武庠生介绍了四十二人。人物传记中有自周以来各朝一百八十七人、烈女四十五人的传记,并有胥鄜泉(临湘人,光绪时封中议大夫)的诗集、胥特夫(岳阳人,光绪时举孝廉方正)的杂文集。族务志类有祠祭志、族居志、坟墓志,记载了各地祠堂、各处坟山的图说及族居地点、人口、迁徙情况。宗规类有二十八条,其中家训分为孝友、刑于(讲夫妻之道)、拟续(讲教子之方)、睦族、勤业、励学、安贫、保富、正俗等篇章;内容有同姓不婚、兄亡不得弟纲兄妻、继嗣等规定和务正业、息口角、族务管理、祠堂管理等。

3、晋文公是干什么的

(1)、太子申生刚死,夷吾和重耳就来见晋献公,问起哥哥的死因。晋献公大发雷霆,说:“这小子嫌我死得太迟了,还对我用起计来。”

(2)、夷吾说:“父亲,我们都很熟悉哥哥的为人,他一向为人正直,他好像不会做出此类事来。”

(3)、吕甥和郄芮本是骊姬之难时力挺晋惠公夷吾的心腹大臣,为夷吾的返国执政立下过汗马功劳。惠公死后,二人又继续辅佐他的儿子晋怀公子圉。公元前636年正月,秦穆公率军护送重耳回国,吕甥和郄芮本是奉了怀公的命令率军前去截击的。

(4)、咎犯觉得这位老朋友的忠告是有道理的,于是就和重耳离开了宋国。

(5)、晋文公姬姓(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左传》记载他在做公子的时候遇到内乱逃到国外,在列国流亡十九年,而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杀回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

(6)、    剧中虽故事情节复杂,人物繁多,但是人物之间矛盾对立鲜明,便于理解,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适合各种群体观看,人物语言也用了很多哲理名句,比如,“人生而卑微不自轻,人生而富贵不自傲,等一些为人处事的品质。   

(7)、第九位:狐射姑,狐偃之子,也就是重耳的表弟,后来被封于贾地,因此又称贾季,乃贾姓始祖之一。

(8)、这两项改革实施后,使得晋国实力大大增强。虽然在晋惠公执政时期并不明显,可晋文公回国后四年,就能把晋国军队从二军扩充成三军;第六年,就能把军队扩充成六军;如果不是这两大改革,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实现扩军?因此,晋惠公才是晋国能称霸的第二大功臣。晋献公为称霸打下了人才基础,晋惠公为称霸打下了经济和制度基础,留给晋文公的任务,就剩下最为关键的一项:凝聚晋国人心。无论是晋献公还是晋惠公,面对复杂的国内政治势力,都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这导致了晋国国内各方势力人心不齐,这也是韩原之战晋国战败的最关键因素。

(9)、为什么这样说呢?我鲁肃迎曹,他会让我返回故里,给我一个官职,按名分,起码也不低于从事(参谋官),乘牛车,跟随有吏卒(随从),交结士大夫,步步高升,将来可以当上州长,郡长。而您迎曹,他怎么安排你呢?希望你早下决心,不要采纳他们的建议。”孙权叹息说:“诸将之建议,让我非常失望。您的明智的分析,正和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让你来帮助我呀。”由于鲁肃的谋略,才最终有孙刘联军的赤壁大胜,确立了三国鼎立之势。

(10)、从二月甲午日到戊申日,总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晋文公就从晋怀公手里夺得了政权,太快了,史所未见。

(11)、戊申日,众叛亲离的晋怀公在高梁被文公派人杀死,结束了自己可怜而凄惨的一生,死时应该十七岁不到。

(12)、胥偃:(生卒年待考),字安道;丹阳人(今湖南长沙)。北宋官吏、骈文家。少年时苦学,后于宋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中进士甲科,官至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欧阳修二十岁时携带自己的文稿到汉阳,拜渴著名骈文家胥偃。胥偃读了他的文章,非常赏识,便把他留置门下,给予悉心指点,并携带他同赴京师(今河南开封),推荐参加国子监考试。后来,胥偃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欧阳修后来终生感激胥偃的提携。胥偃为官谨慎,生活俭朴,做官前家有良田数十顷,后来都分给了族人。

(13)、但历史真的如此吗?一个追随着流亡政府头领的政治投机者真的那么不求回报吗?而仅仅即位三年多,就取代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二的晋文公会轻易忘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随行大臣吗?

(14)、胥克寻:(1892~1934),四川巴中江口区人(今四川平昌)。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15)、这段文字中晋文公说“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看官注意,晋文公用的是假设语气,是不是真放火还在犹豫,如果这时候有臣子劝说,未必就放火。但是晋文公此时“面有愠色”,所以也就没人劝说。倒是那位魏犨异常积极,他先是说“今子推隐身以要君,逗遛车驾,虚费时日,待其避火而出,臣当羞之”(请注意,“要君”就是要挟君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介子推摆什么知识分子臭架子),这话等于是在刺激晋文公下放火之决心;然后在执行放火任务时,好家伙,他“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想逼介子推出来,顶多三面放火吧?)——可怜介子推和他老母,既没有现代消防队防护服,又没有可以空中突围的直升飞机,即使想出来,如何出得来?

(16)、然而,人们普遍没意识到的是,其实晋惠公才是晋国称霸的第二大功臣。

(17)、不要说是叔伯兄弟,就连他自己的儿子,晋献公也不放过。在骊姬生下儿子后,晋献公先是逼死了太子申生,后来又无情地将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赶出了晋国。不但如此,晋献公为此还定下一条铁律:晋国以后任何时候都不得收留公子。从此,晋国就不再存在公族(狭义公族,指公子)了,有人说这就是后世三家分晋的根源。

(18)、江西九江的《胥氏五修谱序》记载:晋昭侯赐邑曲沃给叔父成师,号曰“曲沃桓叔”;桓叔第七子伋公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为诸侯,其孙懿公为蒲吏,乃以职为氏(吏者,胥也),称胥懿。自懿至胥臣,止三世,城濮建功,而胥氏遂显于晋……臣生甲、甲人物表以孝友、贤能、行谊、文学、耆寿五类。

(19)、峰峦叠叠,草树萋萋,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鸟群噪,山谷应声,竟不得子推踪迹。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4、晋文公的生平简介

(1)、如果我们通盘回顾一下吕甥和郄芮在晋国政坛的既往表现,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吕、郄二人自晋惠公流亡返国之时便已身为谋主,影响了朝廷的许多重大决策,但直到公元前年645年韩原大战的时候,史书中都没有吕甥、郄芮执掌兵权、参与作战行动的记载。

(2)、大伯重耳的威名,晋怀公自然是知道的,后来又听说秦国也准备出兵扶持重耳入晋为君,心中更是惊慌。晋怀公当时毕竟才十六七岁,且长期在秦国为质,在晋国没有什么根基;反而重耳在晋国有大量支持力量正蠢蠢欲动,晋怀公越想越怕,害怕的睡不着觉,于是决定下下手为强!

(3)、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

(4)、这件事僵在这里,差点闹得不愉快,司空季子说:“公子,太子圉的国家你尚且要去征讨,何况他的女人呢,你要因为这点小事和秦国闹得不和,日后对你的事业将有很大影响,你不能因为小礼节,而忘掉了你的大耻辱。”重耳只好接受了这个他不想要的女人。

(5)、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晋文公卒,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

(6)、“刘备是个枭雄,而且有关羽、张飞等熊虎之将辅佐,必然不会长久甘为他人所用。应当将他软禁起来,为他大筑宫室,用美女消磨他的意志,把他同关羽、张飞分隔开来。然后挟制他,攻占他的地方,大事可成。如果现在再把土地借给他,使他们聚在一起,就好比蛟龙得云雨,终究不会困于水池之中。”吕范等人也劝孙权扣留刘备。只有鲁肃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说:“曹操力最强大,是一个劲敌。目前我们刚占领荆州,恩信未洽,民心不一。把荆州借给刘备,使他安抚民心,又给曹操多树一个敌,使他在荆州为我们抵挡曹操,这是上策。”孙权采纳了鲁肃建议。曹操听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执笔书写文件,惊得半晌无言,手中的笔也掉在地上。可见,借荆州给刘备,既可分散曹操兵力,又可继续联合刘备抗拒曹操,在战略上,对曹是极大的不利。

(7)、因为就在晋文公重耳入主绛邑的次月,也就是公元前636年周历的三月十九日,一场来势汹汹的兵变爆发了。

(8)、以上几点大致分析了介子推没有获得封赏的主要原因。然而介子推随后携老母负气出走,这就给文公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城头上的那首诗,让晋文公一下子背负了忘恩负义的骂名,极大的影响了文公作为执政d的威信。

(9)、而勃鞮呢,面无愧色,反过来教训晋文公,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有什么错啊?想当年管仲还曾经为了公子纠,一箭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桓公记过他的仇吗?还不是照样用他为相吗?我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这趟回来总该有点儿长进,谁曾想还是那般见识。要照这样,只怕过不多久您又得流亡出去的。您要真不愿意见我也没关系,咱俩指不定谁先后悔呢?

(10)、在笔者看来,当初追随文公流亡的这一干群臣里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有才能的政治投机者狐偃等人,之前已经说过多次了,这里要说说另一种,普通随众。这一类人又有一个别称,万年群众演员。

(11)、魏犨,春秋时晋国人。亦称魏武子。毕万之后。从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十九年。归国后为大夫。晋文公五年伐曹。文公下令毋入僖负羁之居,且免其族,以酬出亡时之恩。犨违命而焚僖负羁之居,文公欲杀之而爱其材,舍之。后治于魏。卒谥武。

(12)、国君的位子还没坐稳就想着杀人,色厉内荏,这不是明摆着怕重耳吗?不恤人心,制造白色恐怖,典型无德无能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晋怀公毕竟只是个青春期的少年,缺乏政治权谋的锻炼,他除了这种蠢方法,也实在没有别的招了。

(13)、一天,她照例和重耳恩恩爱爱,在这当中,她对重耳说:“夫君,我们俩虽然相亲相爱,你给我带来了幸福,但是,你还有你的事业,你的祖国,一个男人应该以天下大事为己任,怎么能只图个人的安逸呢?”

(14)、在军事上晋文公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15)、夷吾和重耳来见晋献公的事,骊姬通过她安插在晋献公身边的耳目都知道了,她害怕极了,她觉得要不把这两个小子除掉,早晚要出乱子。于是又开始了她的下一步打算,她不断地在晋献公面前说两个公子的坏话,并且想设计一个机会来除掉这两个人。

(16)、可是,面对重耳哭丧着的脸,季隗却笑了:“我已经二十五了,再等二十五年,恐怕都行将就木了。公子放心走吧,哪怕白头如雪,哪怕黄泉再会,我也一定会等着你的。”

(17)、孙权与鲁肃会见,二人谈得很投机。孙权宾客退去,鲁肃也告辞。而孙权却单独把鲁肃叫回来,与之秘密商议建立帝业的大事,他说:“如今汉朝政权衰微,四方混战,我继承父兄余业,很想像春秋战国时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建立霸业,君既惠顾,该怎样辅佐我呢?”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刘邦本想拥立义帝,但没有实现,原因是项羽反对。现在的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呢?依我之见,汉王朝是不可能复兴了,而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打败。为您谋划,自己也无什么可忧虑的,为什么?因曹操在北方无暇南顾。我们则可以先消灭黄祖,再进攻荆州的刘表,将长江上下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天下,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帝业。”孙权很高兴鲁肃的战略构想,更加看重鲁肃。

(18)、所以文公当然不能在这时去鼓励介子推的这种行为,这样只会让那些有心建功立业的人心生退意,所以当文公得知介子推悄悄离去,估计心里也只能叹一口气:随他去吧。

(19)、    历史上对晋文公的记载都是称颂,这样一个完美的国君在历史上也是极少数,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山西人,对于优秀的晋文化和传统美德,应该感到自豪,更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说到晋国的文化以及源头,曲沃,翼城,绛县等临边县城都属于当时晋国,都是一家人,现阶段曲沃正在为大力发扬晋文化和传统美德,做出不懈努力,晋国博物馆,晋园,申园,绛园等都有历史浓重的痕迹和现代版的缩影。      

(20)、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晋文公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去找介子推。之前已经分析过,论才华能力,介子推都不足以堪负重任,而赏赐钱财,又难免要雨露均沾,顾忌到一大群人,所以晋文公无论如何,是不会希望介子推出山的。

5、晋文公出生在哪里

(1)、所谓群公子,大部分都是晋献公的叔伯兄弟。晋献公为稳固自身地位,居然处心积虑地设计将他们全都杀死,足见他为人有多么残忍。

(2)、   介子推为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3)、故事终于走到了最后的时刻。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文公也坐在山头等了三天三夜,如他所料想的一般,介子推的身影始终都没有出现。

(4)、怀公大怒,当即命人把老狐突给杀了。狐突是晋惠公与重耳的外公,重耳都62岁了,狐突的年龄可想而知,他德高望重,出仕于曲沃代翼的创始人晋武公,可以算是晋国的开国老臣,晋怀公竟然说杀就杀了!国人听闻此事,都十分愤慨,要知道狐突不仅是四代老臣,而且一向受人敬仰,却无罪被曾外孙所杀,这岂不令人心寒?就连晋国的智者郭偃也忍不住大发感慨道:“民不见德而唯戮是闻,其何后之有(这种人难道会有后代吗)?”

(5)、有时,爱情不是朝朝暮暮的执子之手,而是彼此在时空交错中的牵挂。二十五年,这是一个女子最好的青春,也是一个女人对爱情最质朴的宣言。

(6)、由于重耳贤能,有很多贵族贤士心甘情愿跟着重耳一起流亡,这其中有九个十分厉害的牛人:

(7)、减免赋税,布施恩惠,舍弃禁令,分财给寡少的人,救济贫困,资助没有财产的人。减轻关税,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宽免农民的劳役。鼓励发展农业,提倡互相帮助,节省费用来使资财充足。在生产上,号召改进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方面,降低税收,积极争取邻商入晋。

(8)、推举贤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让郤溱、霍伯带领军队;让贾佗、阳子制作礼仪;让魏犨、荀伯抵御北方的戎族。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

(9)、可惜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两位前朝留下的贤臣在晋文公的逼迫下称兵作乱,由于勃鞮的提前泄密,兵变最终失败。

(10)、他们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一起嫁给重耳,但是这五个人中有一个女人曾经嫁给公子圉,所以重耳不想要。

(11)、凡吏者,古代皆称之为“胥”,因以为姓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2)、关于介子推的死因,历史上主要有两个说法。一是介子推母子坚决不出来,自焚了。二是晋文公方法不当,放火误伤致死了。现在看,介子推死于官员魏犨做事揣摩上意、层层加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13)、这在典籍《庄子·至乐篇》中有明确注释:“蝴蝶,胥也。”在史籍《列子·天瑞篇》中也记载:“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

(14)、图:《晋文公复国图》局部,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15)、    我们生活周围也不乏重耳精神的人,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先进工作者,做生意以质量为首,讲诚信,讲仁爱成功人士,田地里以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农民。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习重耳精神,发扬晋文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筑美丽中国。

(16)、“会,不管多久,我都会等你回来的。”季隗坚定地说。

(17)、他的几位随从都劝他离开齐国,但是重耳没有一点儿要走的意思。一天,赵衰、狐偃等在一棵桑树下商量,怎样能使他们的主子改变主意,被正在采桑叶的姜氏的侍女听到了,回去以后就告诉姜氏。姜氏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她早就觉得丈夫有点乐不思国的心思,就让女仆不要声张。

(18)、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19)、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

(20)、其次,介子推屡次让文公下不来台,文公早已怀恨在心,当然更不希望这样一个人留在身边。

(1)、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

(2)、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以胥克之子胥童为上卿,胥童与当时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晋厉公,胥童遂被其杀害。胥氏族人为避仇杀,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改“胥”为“童”,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3)、于是,暌违十九年,重耳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他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觉得这些年的坎坷、不幸、饥饿、疲惫、苦难、孤独、绝望、屈辱、失败、恐惧、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彷徨、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统统都仿佛像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的闪过,现在这一切终于都要过去了,重耳跪倒在地,抚摸着家乡田野里肥沃的土地,抽泣着说:“我的故乡,我的亲人,你们流浪的孩子终于回来了,回来了……”

(4)、在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的著名“城濮之战”中,胥臣以蒙马虎皮击溃了楚军,后官拜司空,封邑为臼(今山西应城),因此又称季臼。其后代有的用封邑名称为氏,称“臼”或“季臼”。

(5)、重耳叹了口气,流着眼泪说:“此去祸福未知,前途未卜,也不知我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这样吧,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还没回来,你就改嫁吧!”

(6)、后来,大臣们就请了夷吾回来。立他为王,这就是晋惠公。

(7)、多年以后,穆公之子秦康公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

(8)、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9)、出来后,他还和别人绘声绘色地描绘。曹共公的一个大臣叫釐负羁觉得他的国王这样做也太没有礼貌、太庸俗了,就对他说:“晋国的公子是一个出名的贤人,而且他又和你同姓,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他?”

(10)、曹共公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釐负羁非常看重重耳,他私下里送给重耳食物,在食物里面放了一块玉璧,以给他们在流浪中遇到困难时使用。重耳对他的这番好意感激万分,接受了他的食物,但是将玉璧还了他。

(11)、第七位,颠颉,也是一个武林高手,就是鲁莽了一些,与魏犨可以说是哼哈二将。

(12)、赤壁之战,实际上是曹、刘、孙争夺战略要地荆州的战争。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撤出江陵。公元210年,刘备为了立足以图发展,亲自到京口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并借荆州南郡。在是否借荆州的问题上,鲁肃的谋略更比他人高明。周瑜极力反对,他说:

(13)、他到了齐国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去世了。大臣竖刁内乱,在十分混乱的情况下,齐孝公即位。这时候,许多诸侯国觉得齐桓公一死,齐国国势衰微,就乘机来攻打齐国。

(14)、此刻,望着漫山遍野的大火,晋文公的内心五味杂陈。怎么,昔日的救命之恩都随着光阴流转而慢慢遗忘了吗,而那些甘苦与共的峥嵘岁月也随着日夜蹉跎而变得一文不值了吗?晋文公叹了口气,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疲惫与孤独正向他袭来,这个已经61岁的老人,终于感觉自己已经老了…就在此时,前方传来消息,士兵在一棵已经烧焦了的柳树下边,发现了介子推和他年迈的母亲的尸首。

(15)、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

(16)、关于介子推的下落,史书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左传》记载的是:“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这里是隐居了;再比如《史记》记载:“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环山封之,名曰介山…”也没有提到介子推被火烧死。

(17)、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灭亡之际,唐林的后裔子孙为避祸及,纷散迁逃,其中有以先租官称“胥附”为姓氏者,改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18)、   山西人杰地灵,载入中国史册的很多明君贤主都出生、发迹于这里,晋文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晋文公,即重耳,晋献公之子。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晋文公一生坎坷,颠沛流离19年,受尽苦楚,晚年方才立国建业。

(19)、文公命停车于山下,使人遍访,数日不得。文公面有愠色,谓解张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吾闻子推甚孝,若举火焚林,必当负其母而出矣。”

(20)、据史书记载,重耳的妻妾刚好也是十人,但他在出奔之前只有两位妻子,其他都是在流亡途中娶的(包括秦女五人,狄女一人,齐女一人,周王室女一人,楚女一人),目的是打感情牌,与各国联姻,加重自己的政治筹码。重耳虽然妻妾众多,但他显然不是好色之人,比如《战国策魏策二》就记载:“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1)、韩原之战后,晋惠公被俘。不久后,秦穆公决心放他回国。为此,晋惠公让郤乞先回国为他打前站,为他争取晋国人心。为此,郤乞与晋惠公另一亲信吕饴甥商议,在晋国推行了两个重大的改革措施,以收买人心。

(2)、重耳一听舅舅说出这样的话,就把自己身上佩带的玉璧扔到河里,发誓道:“我回了国,以后如果有和你们不同心的,这河里的神可以作证。”咎犯也就不提要走的事了。

(3)、咎犯是他的舅舅,重耳说:“你们现在硬要让我走,将来事业不成,我就吃舅舅的肉。”这几位忠心赤胆的人开始感到大事不好,但从他的话音中,觉得他们主子的气消了一些,心里也就稍微轻松一些。

(4)、我是一个健忘的人,也因此,我对介子推的死因本来没有兴趣,何况纪念他的诗文,以他为主人公的古代文学作品,多如牛毛,哪里用得着我再置喙呢。

(5)、转念一想,重耳明白了,狐偃这是担心自己也变成那个忘恩负义的夷吾啊,放心吧,我重耳得志之后,绝不会冷落功臣,成为一个无耻小人!

(6)、可吕甥和郄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兵权的呢?我认为,就是从韩原战败,晋国宣布“作州兵”的时候开始的。

(7)、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将曲沃(今山西曲沃)赐给叔父姬成师,号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第七子姬伋被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其孙姬懿为蒲地之吏,乃以职为氏,称胥懿。

(8)、胥惠民:(1940~),陕西蓝田胥家村人。古典文学专家。

(9)、晋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及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邳郑父与七舆大夫,晋人认为夷吾言而无信所以对他都不顺服。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晋惠公恐晋国人依附重耳,就派勃鞮追杀重耳。

(10)、重耳来到翟国后,翟国对他非常好。翟国是他母亲的祖国,翟国国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他一共在翟国住了12年。夷吾为君的时候,手下的大臣就给他进言,说是重耳以后会和他争江山,糊涂的夷吾就派了几个壮士到翟国去杀害重耳,但是翟国的国君保护了他,使得他免遭祸殃。

(11)、一天,姜氏大摆宴席,招待友人。在席间,他们把重耳灌醉了,随后就把他抬到预先准备好的车子上。第二天清晨,重耳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辆奔驰的车子上,他看到五个贤人都在车子上,咎犯(即狐偃)还亲自为他驾车子。

(12)、第六位,介子推(音捶),晋国隐者,忠义耿直,也是个重耳非常敬重的贤人。

(13)、公孙固:“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树于有礼,必有艾。《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降,有礼之谓也。君其图之。”

(14)、第十位,壶叔,心思细密,是重耳的大管家,负责重耳的饮食起居和后勤工作,后来重耳大赏功臣的最后一位,原因很简单,壶叔“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所以功劳最小。

(15)、夷吾和重耳都知道这位后母的毒辣,现在她正得到父亲的宠爱,父亲许多方面都是听她的,所以他们一点儿也不敢大意。他们商量,看来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京城。夷吾回到他的领地屈邑,重耳逃到他的领地蒲邑,在那里高筑工事,以防不测。

(16)、春秋初年,在西北大国晋国爆发了一场内乱,铁血雄才的晋献公为了防止诸子争权夺位,竟然高举屠刀,自毁公室,不仅大肆屠杀公族子弟,逼死自己的太子申生,还将自己的庶子尽数驱逐出国。晋国的贤公子重耳也被迫向北逃亡到了他母亲的故国翟国。(今山西交城,应为狄人中的一支白狄族)

(17)、胥童:(生卒年待考),胥甲之孙;晋国人(今山西)。晋国大臣。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厉公时,以胥甲之孙、胥克之子胥童为上卿。而胥童与当时晋国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晋厉公,胥童遂被其杀害。

(18)、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勇气;虽千万人而吾不往,这是智慧。

(19)、韩原战败,固然大大挫伤了晋国的军事实力,甚至还让晋惠公蒙受了被俘的耻辱,但这同时也给了晋惠公集团以改组军队、攫取兵权的契机。

(20)、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1)、唐林,字子高,沛郡人,大致在汉元帝末年至刘玄更始末年间在世即公元前33~公元24年。他以明经饬行显名,后仕王莽授封建德侯,历公卿位(尚书仆射)。他曾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

(2)、胥光义:(1916~),别名许鑫,胥克寻之子;四川巴中江口区人(今四川平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曾主编《当代中国·军队后勤卷》的《当代中国军队后勤工作》,参与编写《中国革命老区》等。

(3)、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的生涯。

(4)、晋文公用人能不拘一格、不偏不倚,能人辈出的晋人怎么能不对他死心塌地?

(5)、重耳在翟国地位超然,又有独具异族风韵温柔乖巧的美人儿相伴,现在连儿子都生了,俨然就要在翟国安下家来,风吹草低见牛羊,宁静的过完下半辈子了,可是世上不如意十之八这些其实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别忘了,怎么说他也是晋国的公子,是拥有继承晋国国君身份的人,你想他的那些亲人加政敌会放过他吗?在重耳来到翟国的第十二年,隐藏了许久的危机终于爆发了……

(6)、并且,当他们在公元前636年三月发动兵变的时候,已经预先得到了勃鞮线报的晋文公竟然无力组织抵抗,只得向西潜逃,藉助秦穆公的力量来镇压叛乱。等叛乱平息,秦穆公又担心晋文公势单力薄,再赠送了三千人的卫队给他,以弹压潜在的反对势力。

(7)、在该脉族人中,胥氏、童氏、臼氏同宗同源。

(8)、看来,翟国是呆不下去了,毕竟这里也是夷吾的母国,翟君虽然对重耳很好,但恐怕也难以对抗晋国强大的外交压力。事已至此,也为了不给人家添麻烦,重耳和他的一干手下只能选择继续流亡了,可天下虽大,哪里是他们的容身之地呢?

(9)、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