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核心理论是精选143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10 浏览

佛教思想的核心

1、佛教思想核心是什么

(1)、在西方文化里经历三个阶段神学时代、哲学时代、科学时代。神学时代历经上万年,哲学时代迄今至少有两千年到三千年以上,科学时代最少也有四五百年以上。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前神学时代、亚哲学时代也算进去,那么在这四个不同的认知阶段。

(2)、好了,大家来看佛教的“地、水、火、风”跟恩培多克勒“土、水、火、气”何其相似。

(3)、你,是心灵相信世界的认知;世界,是心灵认知相信的确定

(4)、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核心,内“仁”的外在表现就是遵守“礼”法。

(5)、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6)、第二个叫定,你只有戒绝了外部作业虚像世界的干扰,你才能进入自己心智的定力状态。所以定是非常难做到的,它以戒为前提,然后你才能静心领悟通过生命的修证对这个世界的本源和真谛寻求最终极答案,所以一般人讲的定就是禅定。可是禅定其实表达的概念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信息修空,然后在这种极空的状态下重新焕发世俗信息未经干扰的那种思绪,因此佛家讲定、讲禅那,讲的非常复杂。

(7)、将佛教跟西教作比较,有三项之区别。第一:无动作,第二:性无常,第三:有堪能。我分别解释。

(8)、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间一切运动的法则,是社会人生的基本准则。《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9)、这是我见过的对儒释道三家核心思想最为精辟的表述。

(10)、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11)、因此,在座各位在研究中观的过程中,务必要了知万法抉择为空性之理。

(12)、正是因为万法的本体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显现;

(13)、因此佛家讲道谛,讲三学六度,八正道,非常复杂。我在这里简单做一些解释。

(14)、好了,当我展开科学系统的这个思路,你就会发现,能达到布施度的只有量子和原子,而处在生命形态最高、最脆弱的状态的人却要你修到原子、粒子境界,难度何其之高。请注意我用科学语言表述大家才比较可以理解佛教布施度这个概念的深意。

(15)、《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属于“汉译巴利三藏”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张雪杉博士等参与翻译,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协助证义。

(16)、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17)、仅有佛陀一人能在肉身还存在的情况下达到涅槃境界,叫有余涅槃,仅形容佛陀一人。

(18)、请大家注意,佛教所讲的“苦”是一个根本性的阐述,跟我们通常的那个浅薄的快乐绝不相关。我不说哲学话,太难理解,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方便理解。大家想一想古希腊最著名的戏剧是什么?四大悲剧,人类文学作品但凡是高档次作品全是悲剧,为什么?因为人生本身就是悲剧。请你想想,你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哪里?是坟墓,是死亡,是以悲剧而结束,因此只有悲剧能最深刻的揭示人生的本质,这就是悲剧在艺术上最具有打动力和感动力的原因。

(19)、请大家注意我前面讲的一段话,我说生命是建立在获得外部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贪欲是实现这个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基础。换句话说,生物不携带贪欲就无法称之为生命,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贪欲的膨胀过程。我们把贪欲今天换成一个正面词汇叫进取心,请大家想想如果不是有进取心社会还能进步吗。所以贪婪是人类的本性,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本性。

(20)、那么佛教讲四大皆空,所谓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风”四大皆空。

2、佛教的核心理论是

(1)、好,如果大家理解这个一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当佛陀说这个世界是你的“业”的派生的时候,他说的何其逼真!他又说的何其深刻!这也是常人根本做不到的。

(2)、另一派则认为,物质微粒的分割必有一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没有更小的粒子了。

(3)、这个世界如果是大空境,那“我”哪来?“业”从哪来?“缘”从哪来?

(4)、而我们芸芸众生是完全处在“一切有”境界当中的,什么叫一切有境界?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当你有所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想(色受想行识五蕴世界),这五种感受注定了你的心不得解脱。你的行为会因为你的心念的阻碍而受到限制,这就是一切有境界。

(5)、所以当佛陀建立一个世界,告诉你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的业缘、业障的时候,他从最根本上消解了你原来所说的对这个世界的全面误解。

(6)、其实缘起这个词就是因果的某一个阶段的开始。

(7)、当然,这个道理相当甚深,要想真正通达它,研究中观空性十分重要。

(8)、说到这里我得提一件事情,大家读一下古希腊哲学史,从泰勒斯提出水为世界之源,然后到他的弟子提出“无定形”(阿那克西曼德——无限定),提出“气“(阿那克西美尼),然后赫拉克利特提出“火”到后来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唯物反映论第一创始者——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恩培多克勒。

(9)、所谓身业指你的身体和行为,所谓口业,指你说的每一句话,所谓意业,指你心里的每一个念头。这三个东西稍有动荡,立即就派生出外部你所说的世界体系——业。

(10)、大家要知道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全部在这二十个字里。(先知注:因为用20个字就建构起了完整的世界观体系,所以它是佛教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世界观是另外的话题而非此问题的答案。)

(11)、佛陀这一脉思想的表述极为深刻。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生命,它是无机物继续弱化的表达,我们知道有机分子是从无机分子中演化而来,然后演化出生命,生命存在是一个极端弱化的存在,所有无机存在,它的结构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获得外部能量。而生命一旦存在它的存在方式竟然如此脆弱和艰危,它必须获得外部物质能量方得维系自身的结构,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

(12)、但这种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所以学佛是要我们学会在虚幻不实的环境中,不被虚妄的名利物欲所迷惑,我们要学会看破这种空的现象,但不是要否定这种空的现象存在。

(13)、那么我们看佛教的中心思想表述,仅见于《阿含经》中有二十个字叫:“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就是佛教缘起说的全部核心。

(14)、大家要知道佛教是没有“动作”的,没有人创世。因此佛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奇特的,唯一一个无神论宗教,佛教没有神。

(15)、《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16)、找到了苦产生的根源,灭苦就是可能的。第一四一经《分别谛经》说:“渴欲的无余离灭、舍弃、舍离、解脱、无著,这被称为苦灭圣谛”。《正见经》是舍利弗所说,所以其中对苦灭的途径讲得较为详细。例如,经文中说:通过离贪而无余灭渴欲、舍弃渴欲、拒绝渴欲、从渴欲解脱、无执着于渴欲,这些便是所谓苦灭。而最直截了当的表述是上文提到的第一四五经《教诫富楼那经》,直接说“由于喜灭而有苦灭”。

(17)、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18)、灭谛就是对追问灭谛的、解脱苦集的境界做一个描述。

(19)、……阎魔王这样对他说:“人啊!由于放逸,你没有以身、语、意行善。人啊!他们将依照你的放逸来对你施以刑罚。你的这恶业不是母亲所作、不是父亲所作、不是兄弟所作、不是姐妹所作、不是朋友所作、不是亲戚所作、不是沙门婆罗门所作、不是诸天所作,这恶业正是由你所作,你将承受这业的果报。”

(20)、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等概念;

3、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关于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当前物理学家分为两派:

(2)、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3)、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

(4)、在这里我得解释一下什么是思想家。凡是人都有独到之一见,就是任何人都有独到的见解。

(5)、我在这里事先说两句话,大家听到这如果你动心思,你会发现严重的矛盾。

(6)、你越处在贪的情况下,你越处在贪而不得满足情绪波动之中,你的心绪就越被扰乱,你的思境就越迷茫,你就越陷入头脑昏聩的状态,这叫痴。当然佛教的”痴“,后来用“无明”这个词做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非常复杂,在这里不再多讲,这叫三毒。他表达的是苦谛的根源和苦谛得以发生的循环膨胀体系。

(7)、下面再看,当寻找到苦谛的根源,到下一个逻辑一定是要追问,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状态是什么,这一定是它下一个追问。

(8)、生命越演化结构越复杂体系越脆弱,因此越高级的物种就需要越多的外部资源来支撑自己的存在,它在人类文明阶段也表达为人类文明程度越高,消耗的资源量和能量就越高,人类的贪欲逐级暴涨,原因是存在难度提高、生存形式越来越艰危,因而不得不进入贪心万丈的竞存依存状态,由此注定了一切生命,乃至越高级的生命苦难越深重,生命维系越艰难的前途。我们今天是站在20世纪把整个自然科学打通才建立了这个基础性理解,可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直接申明人生本身就是苦难,并层层下追告诉你这苦难是有一个层次序列。

(9)、第二叫“性无常”。请注意这句话,我们所有人在思境达不到佛陀高度的时候,我前面一再讲,我们认为规律这个词一定是指客观规律,全搞错了。请记住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永远是我们感知模型给定的信息处理结果。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随时准备被颠覆掉、被更新、被变革的逻辑模型,因此你所说的规律,永远是跟这个逻辑模型相恰的或者说相融洽的相自洽的主观规律,客观规律从哲学的深层讲是永远不存在的。

(10)、由于我讲课是面向大众,我得改变佛经的语言方式,精确度受到限制,再加上佛教本身认为你在逻辑上不能探求佛家的真谛,你必须去修,请注意佛教的修又有好几个词汇,有修身、修为、修持、还不到,听最后一个词——修证。就是你只有通过拿你的生命去修你才能够得到佛教真谛的确证,因此佛教讲闻、思、修。所谓“闻“就是你先听佛家学说,所谓”思“就是在佛家学说上展开逻辑理解,这连佛教门都没入,第三层叫”修“,拿生命去修。

(11)、科学无法系统解释佛法,而佛法却圆满充填着科学

(12)、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13)、我讲这个话大家很难理解我换一个科学语言,请大家看世界物质演化在137亿年中它的演化状态,宇宙从一个能量状奇点爆发为基本粒子。所谓基本粒子也叫量子,为什么叫量子,是因为它处在能量和质量之间的状态,因此它是有能量释放的,接着到原子,原子是有同位素现象的,也就是他继续向外释放能量,然后到分子,到分子已经能量平衡,它既不从外面索取能量——用不着新陈代谢,但它也不对外释放能量,于是它结构脆弱,我们叫电离。比如你把氯化钠扔到水里,它立即电离为氯离子和钠离子。然后到单细胞,它维持自己的结构已经不能向外释放能量,反而从外部索取能量,这叫贪欲,这叫新陈代谢。

(14)、贪而不得,于是产生嗔,也就是怒怨之气。大家注意“chen“这个字有两个字,一个是口字边的嗔,指怒而口出恶言,一个是目字边的瞋,意思是怒而瞪圆眼睛。也就是完全坏掉了你的精神情绪系统,由此带来第三层,叫”痴“。

(15)、什么叫涅槃,我们中国人太难理解了,甚至你要找见一个恰当的文字翻译它都非常困难。涅槃是梵语的音译,中国找不到翻译的文字,中国人一旦理解涅槃就理解错了,把它理解为涅槃重生,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完全搞错了。

(16)、那么佛教讲所谓无余涅槃,是指一个高僧大德一生修持达到极高果位,圆寂以后达到涅槃境界。

(17)、第一佛陀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太有道理了。请注意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世界是你作业的产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不用佛学语言讲,我换一个讲法,我们不同状态不同职业的人,它的世界模型展现是不同的。

(18)、进入这个状态,你才能进入慧。所谓慧,就是消除了痴的状态,进入了“明镜”的状态叫慧。我前面讲三毒,贪嗔痴,你只有通过戒和定,才能消除痴,消除无明,才能进入修佛的境界,这叫戒定慧。

(19)、传记社长指出,佛教反对杀戮、反对自杀,提倡护生。佛陀有明确的责备和禁止自杀行为:“你是愚蠢的!”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珍惜所有的生命,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记得这朵云?所以说“自焚不违背教义”这句话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20)、我们讲课毕竟是对普通大众讲课,所以我转换一下语言,叫人生本身就是苦难。我这样讲根本没有讲到它的深度,我再往下讲一步,叫生命本身就是苦难。这样讲还没讲到它的深度,再往深讲一步,叫存在本身就是苦难。请注意我这三个层次,你才能导出”大空境”这个思想。

4、佛教思想体系核心

(1)、我的意思是说佛陀的思想跟古希腊的思想完全沟通。这里有一个问题,恩培多克勒在公元前五世纪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为什么出现这个时差?因为我们一般人理解古希腊哲学是从公元前六世纪第一位古希腊圣者泰勒斯说起,可是泰勒斯绝不是凭空产生的,环地中海地区的哲思,也就是这种抽象逻辑的思维模型在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那里展现为有形的系统之前,它至少经过上千年的文化酝酿。

(2)、觉知,是无限的清醒明了;所觉,是时空初始的移动

(3)、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4)、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5)、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6)、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传说中圣灵早已离去,可是祂从未来过,何谈离去?

(8)、那么,如果说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作为第一谛,那么它的下一个逻辑台阶当然就要追问这个苦难的根源,这就是第二谛,叫集圣谛,简称集谛。

(9)、初窥《中部》,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文更多是佛对已入僧团的弟子的教诲, 而不似《长部》,其中多篇是向世俗在家人宣说。所以《中部》中佛教的基本思想,更多是点到为止,往往隐含在譬喻中。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首先是四谛之说,即“苦、集、灭、道”,其中既体现了佛教对印度古代基本生命观的继承,又体现了佛教的原创。第二十八经《象迹喻大经》这样描述四圣谛:“凡是善法,那一切皆包含在四圣谛当中。哪四种呢?苦圣谛,苦的集起圣谛,苦灭圣谛,通达苦灭的正行道圣谛。”这四圣谛包含了一切的善法,犹如大象的足迹。凡是陆地上行走的动物的足印,皆可容纳在象的足迹中。

(10)、可见以新陈代谢为标志的生命刚一发生就堕入苦海,它必须不断的向外索取,必须建立自己的贪欲体系它才有存在的资格。我们人类的一切苦难由此发端。

(11)、依认知的我,而投射出——我的意识、我的肉体、我的体验、我的感受、我的存在、我的人生、我的世界。

(12)、所以说般若思想是佛法的核心,“般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空性之观。何谓空性之观呢?简单的理体概念是,当你面对生活境界之中的一切现象发生的时候能用无所住心看待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生活行为轨迹产生正确的趣向。这个正确的趣向是什么呢?是空性观的思想。

(13)、下面是八正道,八正道不再展开,大家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含义,当然这还看得太浅,我再深说一步,请大家自己去悟,八正道是修戒定慧的八个媒介,因此可以把八正道分为戒定慧的操作媒介,我简单讲到这为止。

(14)、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15)、“真空”是一切都不存在的空荡荡的境界,当它瞬间积聚起足够能量时,便会形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时,粒子就会消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

(16)、而且大家注意,在他的这个原理中,在他的这个二十个字的缘起理论中,一个世界架构全部完成不说,并且他还有他非常独到的地方。

(17)、为什么这二十个字构成佛教核心缘起论?(先知注:答案在下面的红体字部分)

(18)、心灵扭转渴望的方向,从面朝世界改变为朝向心灵自己

(19)、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20)、为什么我们感觉上对能量的体会,和实际空间中包含的能量全然不是一个等级?因为我们人类或一切生命体,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液态水,而液态水在零度以下就会凝结为固态,因此所有生命体它的适宜生存温度区间在0℃上下30℃~40℃之间,这个区间是我们能够生存和感觉上相对比较适宜的状态,可是你以这种感知或者感官方式你永远探查不到物理学上所谓的“绝对零度”,也就是这个空间上没有任何一点能量的那个温度,它居然是零下摄氏215度。

5、佛教的核心思想8个字

(1)、可是很奇怪佛教是东方宗教,而西方三大宗教全是环地中海宗教,可他们居然没有佛家学说的哲学厚度。为什么?

(2)、若能悟透缘起性空,我们就可以不再受一切幻境的诱惑,不做这种幻境里的奴才,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自由自在的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

(3)、如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说过:“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东西,虽然一个也不成立,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

(4)、例如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我们接触的现象就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没有作者的过去经历,以及过去生的经历,就不会有这篇文章,如果没有读者对佛教内容感兴趣,以及读者过去生的种种因缘,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5)、可见中国人一旦理解佛学思想会把它扭曲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等复杂的概念衍生。因为佛教的表述是在一个复杂的逻辑链上表达,我简单表述它的含义。

(6)、我在讲哲学课的时候,我举过很生动的例子,我在这里再简单重复。比如视觉占据我们获得外部信息的80%以上,可视觉是什么,只是一个感光器官,“光”是一种能量叫“光量子”。光并不是明亮,可是我们的感光器官——视中枢,却把这个能量感受为明亮,要知道这个能量打在任何东西上(木头上、石头上)它的反映绝不是明亮,明亮是我们把光的能量错觉为明亮。而且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我们所说的颜色只是不同光波在视中枢的扭曲和错觉。我说简单一点,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只有振动波,我们的耳朵是把这个振动波转化为生物电传到听中枢,然后扭曲为轰然作响的声音。

(7)、请注意,佛家真经最核心的思想认为这个世界的实相是“空”。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就是业,是你自己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意念缔造了你的世界。

(8)、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0)、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

(11)、因此它讲“苦”至少讲八苦,每一苦底下还有更多的细讲,在这里只介绍梗概,它的八苦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前四个字讲肉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讲精神的苦难。还有一种表述,叫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前四个字讲人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讲身外之物的苦难,所谓“成”,就是你对外做的那件事情看来你做成了,“住”,你暂时维持住它了,紧接着它就会坏掉,随后进入大空。所以它把苦难表述得非常之细致,叫诸漏皆苦。

(12)、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可你能否建立一个明确的世界观念体系呢?这个难度极高,它高到什么程度?我在讲哲学课的时候讲过一句话叫“不自觉认真”,就是当我们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接着用我们的思想逻辑去把握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看到的全部都是假象,我们不自觉的认为这就是真的。

(13)、此外,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也说过:“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

(14)、倘若他们学过《中观根本慧论》、《华严经》,就能轻而易举通达万法的最甚深之处。

(15)、“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16)、前神学时代以中国为例只有一个半思想家,老子算一个,因为他有自己的道论,有宇宙观。孔子算半个,因为孔子的世界观只包含人事。随后直到宋代张载,儒学才通过血缘、逆血缘,泛血缘最终建立宇宙观,因此孔子只算半个思想家。这是前神学时代,我们只容许出这一个半思想家。

(17)、我们所说的自我,就是心灵思虑之想,与头脑意识之间,习气波澜与妄想分别,交织循环的状态。

(18)、所谓“此无故彼无”就是你要消除这个业障,你得一层一层的修,直到把层层业障消除,消除你所说的假象的世界(虚像的世界)你才能越过它,进入佛家所说的实相——大空境境界。

(19)、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20)、体验的相续波动,树立起想蕴境界中,对体验牢固不破的认知。

(1)、这些思想不但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而且对建筑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上很多著名建筑,尤其是民族特点浓郁的建筑,传统思想的烙印都是非常明显的。也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发扬,才有了中华建筑的瑰宝。

(2)、所谓三毒很有名,贪嗔痴,你的一切苦难来源于你的贪欲。

(3)、所以,我作为非佛教徒,我作为佛教文化的研究者,我在这里声明,我是佛外说佛,法外讲法,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4)、恩培多克勒提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这就是“土、水、火、气”,请注意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说,后来形成古希腊哲学唯物主义泛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以至于古希腊医学到古罗马医学,讨论所有问题比如:古罗马医生“盖伦”他们讨论人体都是这四元素来讨论。

(5)、然后他讲“有堪能”。所谓“有堪能”就是业力因果,堪和能在中文上几乎上是一个含义,这是魏晋时代的文风,它的意思就是说业力所创造的那个业缘,它必定发生“无疑阻障“,这叫“有堪能”。请注意他的这个学说体系,跟任何一个其他宗教体系都非常不同。

(6)、我想问问各位,你所看到的有声有色的世界,全都是你的感官和你的中枢、你的逻辑、你的感知系统的一个扭曲派生,你能设想一个真实的、无声无色的、无明亮的世界是一个什么形态吗?

(7)、《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8)、我首先说明,佛教你要想理解,重点在于理解三个字,第一叫“空”,第二叫“业”,第三叫“缘”。

(9)、在他们看来,整个物质世界以极微而空,极微本身却不能空。因此,这种“空”并不彻底,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是法无我的一部分。

(10)、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

(11)、可以确切的说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缘的和合产生的现象,若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任何一样事物,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这里说的少是指消失的意思,所以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消失,也包括人走了以后,同样还会继续存在。

(12)、小乘认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无中生有,所以要有个最小的组成单位——极微,它是一种实有存在的色法。

(13)、后面两个:性空。说起有与没有佛教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字,那就是空字。唯有空字可以诠释整个宇宙的一切客观现象。我们说一切现象是有的,但这种有又是非有的,因为有是不能恒常不变的,这一秒因缘聚合下一秒就会因缘散灭。

(14)、而且我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很奇怪,“作业”、“功课”这些原本都是佛教词汇,居然今天变成中小学生搞的那个东西叫作业。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怎么转到那去的,而给中小学生派那么多的作业真正是作孽。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佛教对中国悄无声息的濡染以及在中国大地上佛教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大到何种程度。

(15)、还有其他种苦。例如第四十五经、第一二九经都有对地狱之苦的描述。第一三〇经《天使经》的构思颇为巧妙。古代印度哲学思潮,都相信生命不断轮回。众生死亡,有的转生于善好的世界,有的转生于畜生界,或者下地狱。众生死亡,或低贱或高贵,或美丽或丑陋,或幸运或不幸,各决定于其前世所造的业。但是,人在世时,其实都有天使来告诫。这天使,就是生、老、病、死等人间的苦难。第一三〇经借地狱之王阎魔的口宣说:

(16)、但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只要懂得了缘起性空,解释万法的显现便没有任何困难。

(17)、”空“是什么概念,”缘”是什么概念,我们在缘起理论里再讲。

(18)、而宇宙时空,自然世界,缘起于心识觉知,对觉知存在的,一念分别。

(19)、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现代物理学的理念,与小乘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也认为,物质的组成必须要有个最小单位。

(1)、另外还有一个大家经常会误解的概念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在某个状态之下因果的结束,而不是死了又生。

(2)、再往下精进度,由此才一步一步进入佛家修佛奥堂,精进度讲的很复杂我在这里不再展开,在字面上理解就行。

(3)、请大家注意当我在前面给你讲唯物反映论不成立的时候你当然应该理解,“世界观“这个词绝不是指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观是一个主观的逻辑构造模型,能够建造这个世界逻辑模型的人叫“思想家”,所以不用说所谓世界观全都是主观思想模型。

(4)、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扩展资料:佛教认为人是稀有的。这是非常罕见的所有众生获得个人机会,如“盲目海龟”在无尽轮回。对于佛法来说,没有八个时间,十个令人满意。不管我们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还是为了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为了学习佛教,为了从世间获得解放,我们都必须依靠这个非常珍贵的人。

(5)、所以佛教把这种即真实又虚幻的世界,用了一个空字来描述。空在佛教中的解释并不是没有的,而是代表了事物不是固定的,这个空就相当于虚幻的不真实的。

(6)、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7)、所谓三学,戒,定,慧。戒,既然你的世界都是你作业的业障,那么你要想回归世界本真——空境,你就得戒绝红尘生活和红尘信息的影响。

(8)、节选自《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序二《探径于》,作者段晴,著名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外国语大学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梵文贝叶经及佛教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于阗语的无量寿经》(德文版)、《波你尼语法入门》、《于阗·佛教·古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等,主持翻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等。

(9)、再往下安忍度,我曾经见一个台湾学者跟我说"安忍"这个词不成立,因为忍就是心上加一把刀,怎么能安呢?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佛家讲安忍,忍还要安,换句话说,从忍的状态进入安的状态,使之不称其为忍,叫安忍度,你没有那种受苦难受屈辱的那种抗拒和纠正状态,叫安忍度.比如你走到大街上别人突然朝你脸上吐一口痰,一般人立即大发雷霆,可这才是训练你安忍度的第一步,你笑呵呵的擦掉,你还没有达到安忍度。

(10)、佛法交流Q群:528676131(不禁言)

(11)、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可你记住佛陀还讲一点叫“无我”。他不仅讲“无常”,他说“我”都是一个虚像,这个东西太难理解了。

(12)、这个认识只有四个字,若能悟透这四个字,对整个宇宙人生也就有了从新的认识。

(13)、所谓大乘状态就是普度众生。佛陀已经圆寂,已经涅槃进入大空境,那么他怎样去普度众生呢,于是有了无住涅槃的概念。就是他不需要有肉身,他处在涅槃状态的空境中,仍然有普度众生的法力。

(14)、第二叫业力,就是你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动的每一个意念它必然带出一个后果,就是建立业障体系,这叫业力。

(15)、摘录: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佛教空性观》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

(16)、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17)、这句话,跟佛教“万法以分别念而现前”的观点如出一辙,《入中论》亦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18)、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19)、因此当我把课讲到这儿的时候你得明白,你逻辑上出现了矛盾和悖论,在佛教中不存在,这是逻辑本身的缺陷。这个话题我们后面略微展开。

(20)、贪而不得是苦难,贪而获得仍然是苦难,因为任何一个贪欲的满足一定调来更大一个贪欲的发生。这种贪欲的叠加循环膨胀是生命的基本表达形态。因此“贪”得以成为一切苦难发生的根源。从我们今天的生物科学上讲,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根源。

(1)、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2)、“人啊!你没见过第一天使出现于人间吗?……你在人间没看见过稚嫩的孩童、愚钝的婴儿跌倒躺卧在自己的便溺物中吗?……你没有想过:我必然有生,无法逾越生,那么我要以身、语、意来行善吗?

(3)、而佛家讲任何东西,都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细腻,甚至缜密的逻辑层次上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