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谚语是什么意思精选72句

励志短句
评论 2023-09-06 浏览

农时谚语和气象谚语

1、农谚与气象

(1)、另外,崇明岛是泥沙淤积的平原,土质适合种植棉花,大量棉花的种植,促进了崇明岛民间纺织业的发展,农家几乎家家自备织布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最多时有十万余台织布机。崇明土布紧密平滑,柔软坚牢,而且花色品种繁多,销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还曾一度销往南洋群岛,成为崇明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外销产品。

(2)、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昼雾阴,夜雾晴。

(3)、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出汗就是水缸外因潮湿形成的水珠)

(4)、雨后怕阴天,下了就不干(豫)雨后天晴热死人,下雨还未停(桂)

(5)、   寒露霜降是秋芒季节,既要收割碾打谷黍,又要搬运玉米、割豆子、摘棉花、收芝麻,农活虽然复杂,但要做到忙而不乱,注意技巧。“早割豆(不炸角),午摘花(少沾叶屑),摊开口袋收芝麻(不怕颗粒掉地里)”,做到颗粒归仓。

(6)、在耕种方面,崇明人历来善于垦拓,种粮种棉是崇明的传统,崇明老农熟练掌握农时节气,一年四季勤于耕作,崇明天气谚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利用廿四个农时节气的天象物象来“猜天”的。崇明土质以沙土为主,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也促进了民间纺织业的发展,“男耕女织”成为崇明农耕社会的普遍现象。历史上农家几乎家家自备织布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最多时有十万余台织布机。崇明土布紧密平滑,柔软坚牢,而且花色品种繁多,销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还曾一度销往南洋群岛。航运业也成为崇明经济支柱之一。帆船在江海上航行,尤其是长途航运,迫使船老大和船工们要具有善观天象、海象和物象变化来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本领。

(7)、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8)、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9)、除观测天象,总结天气变化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外,客家人还密切关注身边日常事物的变化,以便预知天气,安排农事,这类谚语数量也颇为繁多:“狗吃水,天将雨”“池塘翻水鱼浮面,暴雨洪水在眼前”等等。在种植粮食的同时,畜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这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主要经济格局,这在炎陵客家谚语中也多有体现:“三年不选种,耕田老懵懂”“薯大无苗,芋大无根”等等。

(10)、   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麦吃腊月土,碾耱不松手”,通过碾耱,使虚土进入耧沟壕内的麦根周围,这样可以保墒保温防冻,促进分孽生长。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文化科学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深入普及,太空种籽的科学实验,农业生产将会大飞跃、大发展、大提高。针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万荣人,一定会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适应二十四节气“土生土长”的新农谚,一定会在万荣大地不断地涌现。(雷学理)

(12)、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1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14)、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15)、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

(16)、腊雪雪满天,来年定丰年。关于农业气象谚语6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17)、ᦺᦙᧉᦇᦱᧄᦎᦸᧂᧉᦙᦲᦺᦢ,ᦺᦣᧈᦐᧄᦵᦗᦲᧈᦡᦲᧃᦋᦳᧄᧉ。树美需有叶,地肥需有水。

(18)、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19)、还有如五个月韵律测气候。许多天气谚语反映天气气候五个月的变化与联系,大约相隔一个季节,例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四九南风六月旱”、“伏里西北风,腊月船勿通”等,这些谚语主要是根据冬春冷空气活动来预报五个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气,经气象工作者对这些天气谚语进行论证,用五个月韵律预测气候变化,可靠性是比较强的,可以作为长期天气预报的科学依据之一。

(20)、   小麦是隔年田禾,误种了耽搁一年太可惜,有“参不落,地不冻,有牛有籽只管种”、“寒露加籽出黄尖”的农谚。小麦靠群体增产,种的迟了分孽少产量低,用“加籽”的办法弥补这一不足。

2、农时谚语是什么意思

(1)、客家谚语乃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2)、偏居一偶的炎陵是典型的农耕山区县,自然条件艰苦,要生存就得力耕,要发展全靠苦读。在儿童时期,无论智愚,家长都以贫穷落后、难以为继的生活境况好言劝谕,激励子孙勤奋读书的谚语特别多。如:“三代唔读书,蠢如一只猪”“想爱食肉就养猪,想有出息就读书”“不学唔知,不问唔晓”等。

(3)、所以说,今天从气象学的角度来剖析天气谚语,论证天气谚语,前人积累的天气谚语在气象学上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4)、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5)、其实,在漫长的农耕生活时代,从统治阶级到普通百姓,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十分重视观测天象。历代朝廷都设有专门的气象官员,甚至设立国家的观测天象的组织机构为农业、军事、水利以及皇家的登基、出行、大礼等服务。我国历史上还曾经产生过像东汉张衡等这样杰出的天文气象学家。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事家,在著名的赤壁大战中,神机妙算“借东风”,草船借箭大败曹操——当然,所谓神化的“借东风”,实际上是他能够根据天象预测天气,做出正确的作战部署。老百姓学会看天则是因为那时要靠天吃饭,四时变化,风云聚散,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旱了需要灌水,涝了需要排水……一年辛劳的收成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更不用说漂泊海上的渔民了,当然要懂得一些猜天的本事,才能顺天行事,保护自身。既然千百年来各地老百姓都会猜天,为什么独独“崇明人猜天”获得大家的称誉呢?崇明人猜天的特殊本领由从何而来?如何世代相传?有的气象谚语大家能说,但对它的含义理解不一。在气象科学发达的今天,崇明气象谚语还有什么价值?本文将分别介绍。

(6)、目前,全县客家方言区包括东南片大部和西片的大部,其他乡镇也有一些讲客家话的,面积约占全县的72%”。

(7)、ᦀᦻᦡᦲᧃᦣᧁᧉ,ᦵᦙᧆᦃᧁᧉᦷᦗᧂ。气温上升,粮食丰收。

(8)、   肥料与农业建设: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9)、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10)、ᦵᦟᧂᧉᦵᦔᧆᦵᦟᧂᧉᦺᦂᧈᦺᦞᧉᦂᦲᧃᦺᦃᧈ,ᦵᦟᧂᧉᦷᦣᦵᦟᧂᧉᦩᦻᦺᦞᧉᦺᦏᦓᦱ。养鸡养鸭为吃蛋,养水牛黄牛为犁田。

(11)、农业自然经济是靠天吃饭的经济形态,尤其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科学技术不甚发达的时期,“天”的阴晴冷暖和雨雪寒暑成了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客家谚语中有大量关于天气、天象的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等等。

(12)、   “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天气乍暖还寒,“春寒冻死牛羊”仍要注意牲畜保暖,以防春寒造成损失。

(13)、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播种、施肥、管理,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是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不过,节气不变,但自然条件容易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在同一地区,地形地貌的不同,气候条件、温度、湿度都不一样。

(14)、先下牛毛没有雨,后下牛毛没有晴(连阴雨)。

(15)、   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过后新年伊始,人们要制定当年的致富计划,农林牧副全面规划,种植养殖周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16)、预测天气冷暖方面的如“立春东南风,回暖早相逢”、“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煞牛”、“立冬晴、一冬冰,立冬阴、一冬温”、“腊月打雷回暖早”等。

(17)、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18)、   下雨不行檐,伙计作了难。(意为雨太小,还得下地干活)

(19)、这种抗争精神的的谚语多如牛毛,如:“人争气,火争烟”“只有上唔去的天,没有过唔去的山”“人冇大目标,稻草压弯腰”“人怕冇志,树怕冇皮”“有志成龙,无志成虫”。社会类谚语在炎陵,大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四世同堂,这是出于生产劳动的需要,集中劳作方能在农时期限内将农事完成,而共同劳动的过程又进一步强化了宗族意识和家庭观念,因此,客家人极为重视血缘亲情,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多叫一声叔,少走十里路”等,这类谚语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客家人的血亲宗族观念。

(20)、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云交云,雨淋淋。

3、农作气象谚语

(1)、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风下雨,西风晴。

(2)、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3)、天气谚语在语言结构上比较讲究表达的对仗及韵律,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韵味,例如“寒食东风紧,黄梅雨水勤”、“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冬青花开得旺,黄梅雨落得狂”、“行得春风,必有夏雨”等。

(4)、更难能可贵的是,客家人由对小家对故乡的爱,上升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热爱,“有树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英豪,爱国方成大丈夫”等谚语是客家人的乡土观念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的最好例证。

(5)、说明农作物与天气的关系,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描述了天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系,促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农作物的种植和有关灾害的预防。如“四月初一天漏,种花不及种豆”、“正月半夜风飕飕,蚕豆油菜要歉收”、“六月里三个阵(雷),白米吃来剩”、“四月初一见晴天,高低田里好种田”、“夏至西北风,黄花要变脓”、“四月十四雨绵绵,今年花地收成歉”等。

(6)、ᦔᦳᧅᧈᦓᦱᦔᦳᧅᧈᦗᦻᦐᦱᧉ,ᦷᦜᧅᦂᦱᧉᦊᦴᧈᦗᦻᦜᧂ。栽秧在前面,拔秧在后面。

(7)、ᦺᦝᦺᦖᧉᦔᦱᧈᦵᦵᦎᧅᧈᦵᦉᧂᦷᦜᧂᦈᧅᦙᦲᦚᦳᧃ,ᦺᦝᦺᦖᧉᦔᦱᧈᦵᦵᦎᧅᧈᦵᦉᧂᦓᦾᧉᦈᧅᦵᦵᦡᧆᧈ。火烧树林炸声响,出门要备伞;火烧树林炸声小,当心头晒焦。

(8)、   春分燕子来,秋分燕子去。(候鸟知时节,准时来去)

(9)、 地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土、肥、水各个环节的重要经验。土地、肥料和水都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0)、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1)、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12)、   墙湿三板,墒没深浅。(土墙头雨湿三板厚,证明雨量已经很大了)

(13)、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14)、   三月穿衫衫,不穿衫衫是憨憨。(意即到了农历三月,天气已经很热了)

(15)、   惊蛰:“惊蛰宁,百事成”、“惊蛰动了土,倒冷四十五”。惊蛰时分如果刮大风尘土飞扬,节后多刮北风,会有沙尘暴,对果树开花结果和庄稼生长不利。

(16)、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各地老百姓长期以来对气象规律和农时的观察形成了很多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这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其大多数所反映的也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流传下来的这些谚语,其实都是经过许多年不断的提炼而总结出来的经典,在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17)、   雨水:“到了雨水节,农人不敢歇”,“夜冻昼消雨水节,浇田耙地把树接”、“春雨贵如油,莫让白白流”。雨水节后气温上升,土壤水分开始蒸发,此时滴水金贵,要抓紧麦田管理,耙耱保墒,做好春播准备工作。

(18)、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关于农业气象谚语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19)、客家人不仅必须根据天象来安排农事,经年累月的外出劳作也对他们提出了具备天象预测基本常识的客观要求,气象谚语无疑成了当时客家人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南针。另有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和气象谚语相结合,更是客家人重视农业生产的体现,如:“清明前好莳田,清明后好种豆”“立夏起东风,禾苗收成丰”等等。

(20)、崇明岛每年要遭到台风、大潮的侵袭,迫使岛上先民要预测天气变化。由于江海潮的作用,崇明岛不断涨坍迁移,崇明岛先人面对江涛海浪,不断地围垦种植,建造美丽的家园。由于崇明岛是一个由泥沙冲击而成的岛屿,地势高度有限(海拔21—26米之间),岛上居民每年辛勤劳作之际,最使他们担忧的就是狂风暴雨和江涛海浪对岛屿四周江堤的侵袭,每年狂风暴雨挟带着大潮咆哮而来时,经常有江堤被冲毁,大片田园受淹,庄稼失收,面对灾害,人们不是单纯地在无奈中仰天长叹,而是逐渐地开始摸索风浪灾害的规律性,了解天气变化,尽量做好预防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尽量减少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于是,岛上先民开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天象、物象等来预测天气变化,并将积累成的天气变化的经验编成通俗的谚语,这方面的天气谚语如“虹挂东海处,大风刮倒树”、“东风打过更,水在门外涨”等。

4、农时谚语和气象谚语的区别

(1)、   夏至:“过了夏至节,锄地不能歇”、“花锄七遍,疙瘩蒜辫,豆锄三遍,秧儿成串”、“天旱锄田,雨涝浇园”、“要想虫害少,锄尽地边草”。

(2)、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气象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固然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做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正如谚语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让省、市的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到每个小范围地区的天气状况,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气象台预报的不足。

(3)、   东风怕日落,北风怕天亮。(是说风停的时间)

(4)、   万荣农谚,内容丰富、广泛、深刻、全面。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也有人考证,河东大地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发源地。有指令性的“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种张绵”;有指导性的“过了夏至节,锄地不能歇”;有经验性的“花锄七遍,疙瘩蒜辫,豆锄三遍豆荚成串”;有告诫性的“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有技能性的“早割豆,午摘花,摊开口袋收芝麻”。真是丰富多彩,脍炙人口。

(5)、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6)、2010年,炎陵县人民政府确认《客家谚语》为炎陵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看云测天谚语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乌龙打坝,不阴就雨。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云吃雾下,雾吃云晴。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8)、在农耕社会,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预测天气为农业生产服务,崇明岛上广大农民一年农作物的种收,在天气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完全是被动的。如果对天气变化一无所知,随时可能遭到不可预测的灾害,面对比其他地方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各种恶劣天气的袭击,我们崇明岛的先人意识到预测天气的重要性,凭着聪明才智,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丰富的气象知识,特别是勤劳的农民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农耕活动中,通过各种迹象和征兆,掌握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一套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形成天气谚语并广为流传,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普普通通的天气谚语反映出崇明岛的风云雷电、旱涝干湿、寒暑凉热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崇明岛,这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广大农民掌握了这些反映天气变化规律的天气谚语,可以科学地安排日常农业生产活动,顺应农时,不废农事,预防各种灾害,争取农业生产丰收,所以天气谚语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9)、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10)、头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11)、预测后期天气。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根据前期出现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后期不同时效的天气,做好影响农业生产气候的防护工作,这类谚语在天气谚语中所占比例最大,从预测的对象来看,都是人们日常最关心的晴雨、冷暖以及灾害性天气等。

(1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